華為派遣「技術團隊」前往中芯國際,7nm的中國芯提前到來了?

巴蜀文化傳承 發佈 2020-06-09T14:17:08+00:00

華為在台灣有一個250人的團隊,台積電的7nm euv技術華為都有貢獻技術呢。所以說這次華為對於中芯國際的支援,可謂是一次雙贏的存在。

華為在台灣有一個250人的團隊,台積電的7nm euv技術華為都有貢獻技術呢。所以說這次華為對於中芯國際的支援,可謂是一次雙贏的存在。如果以前你說如果世界上誰做一款手機可以不依賴進口技術,前幾年想到的肯定是三星,但是現在我想到的絕對是華為,華為有能力將配件全部實現國產化,而且是在被你們罵著混用,偷工減料中實現慢慢轉換的,在高端旗艦上使用大膽的採用了國產配件,這裡我覺得我們任何人也沒有資格去指責他吧。

而中芯國際同樣是一個靠得住的夥伴,他和華為一樣,注重與研發,2018年當他還是個小公司的時候,就投入了公司70%的收入進行研發,特別是光刻機上,一台幾億美元的售價也是不眨眼得購入了。雖然目前7nm光刻機依然沒有到手,但也能從看出中芯國際得決心。


講到這裡,不少人就有疑問了,7nm光刻機機技術不是掌握在荷蘭ASML手裡嗎,華為和中芯國際怎麼去生產高端晶片呢?的確,如果不是ASML卡中芯國際得原因,中芯國際早就騰飛了,當然以ASML和台積電得關係,卡中芯國際脖子也是一個必然得結果。

那麼,我們現在沒有光刻機要怎麼去生產7nm得晶片呢?

其實,方法也是有得,雖然離光刻機得7nm還有點距離,但是也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今年早些時候,中芯國際梁孟松博士首次公開了N+1、N+2工藝。


其中,中芯國際的N+1工藝和現有的14nm工藝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

雖然其沒有表示,N+1工藝相當於是多少納米製程,但從邏輯面積上看,N+1工藝相當於是7nm工藝。

而N+2工藝是面向高性能的,成本也會增加。

最主要的是,在當前的環境下,N+1、N+2代工藝都不會用EUV工藝,等到設備就緒之後,N+2之後的工藝才會轉向EUV光刻工藝。

也就是說,在沒有先進的EUV光刻機的情況下,中芯國際也能量產出來與7nm製程相當性能的晶片,之後的工藝就需要先進的EUV光刻機了。


當然目前這種工藝依然處於實驗狀態,要投入量產,預計得到今年得第四季度,所以華為這個時候才會派遣自己得技術人員前往中芯國際,希望用自己得技術積累幫助中芯國際共度難關。

在重重包圍之下,我們的民族企業表現的骨氣更是可見一般,在重重包圍之下終於能看到了突破的希望。

守得雲開見月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