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溝通的3大陷阱,你可能一直在踩,卻從沒有去改變

職場 發佈 2020-06-09T14:35:40+00:00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假如人際溝通能力也是同糖或者咖啡一樣的商品的話,我願意付出比太陽底下任何東西都珍貴的價格來購買這種能力。」由此可見,溝通力是多麼重要。然而,很多人卻深陷錯誤的溝通方法裡不自知。其實職場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或者誤解,都是因為我們不懂溝通。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

「假如人際溝通能力也是同糖或者咖啡一樣的商品的話,我願意付出比太陽底下任何東西都珍貴的價格來購買這種能力。」

由此可見,溝通力是多麼重要。

然而,很多人卻深陷錯誤的溝通方法裡不自知。

其實職場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或者誤解,都是因為我們不懂溝通。

比如最常見的3個溝通陷阱,每個人可能一直都在踩,卻從來沒有去改變。

1

1號陷阱:暴力溝通

我曾經跟過的一個主管,就是其中之一。

那會我剛轉行做文案,做什麼事都是戰戰兢兢,深怕挨罵。

再加上在我之前的那個文案很得主管喜愛,所以我每天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看看別人寫的,再看看你自己寫的,沒事就多向你陳姐學習。

於是,我只好把這話當做金科玉律一般去執行,隔三差五就向陳姐取經。

三個月後,陳姐辭職,我轉正,部門又招來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小姑娘,叫雨晨。

不曾想,同樣的事情再一次在我們身上上演了。

不同的是,這一次我成了「陳姐」,而雨晨成了「我」。

由於我兩的辦公桌挨在一起,所以每當主管劈頭蓋臉地在指責她,拿我兩做對比時,我都一臉尷尬。

而她,則是言語也說不上來的害怕。

兩個月後的一天,雨晨告訴我,她想要辭職。

我想要勸她再考慮一下,卻聽到她說:「你知道麼?現在主管一出現在我身邊,我就會下意識地汗毛直豎。再這樣待下去,我怕我會形成心理陰影。」

你也許要問,至於麼?誰當職場小白時不是這麼熬過來的,這小丫頭的心理素質也未免太差了吧?

但在我看來,真正差的不是雨晨的心理素質,而是我們主管的溝通方式。

舉個例子,有一天早上,雨晨針對公司的產品寫了3組文案。

臨近中飯的時候,主管走到她身邊,尖著聲音說:

「你今天寫的都是什麼垃圾?你有好好研究過我們的產品嗎?同樣是產品文案,為什麼別人寫的出來,而你寫不出來?給我重新寫,不寫好中午就別吃了。」

你看,一段話里又是指責,又是對比,最後甚至還乾脆威脅上了。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雨晨,你委屈不委屈?

那如果這種委屈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你還熬不熬得住?

所以,真正讓雨晨打退堂鼓的,不是她的心理素質,而是主管日復一日的暴力溝通。

在這種夾槍帶棍的溝通模式下,雨晨既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也容易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壓中懷疑自己、否定自己。

但如果主管能夠換種溝通模式,一切就會大不一樣了。怎麼做呢?

在新書《可複製的溝通力》中,樊登老師就介紹了這樣一種溝通公式:

「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

簡單來說,就是先陳述我們看到的事實,接著,講講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我們為什麼會有憤怒、傷心等等不良情緒,最後,再直接說出明確的請求或者希望。

比如在剛才那個場景里,主管可以這樣說:

「從今天你交的3組文案里,我發現你對咱們的產品了解還不是很透徹。

這既讓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又忍不住生氣。

雨晨你要知道,如果你之後想要做一個出色的文案,對產品的了解一定是擺在第一位的。

所以,我希望你能拿出時間好好研究一下產品介紹,還有之前過稿的文案,然後再改一版,下班前給我。」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在運用了溝通公式以後,這些話是不是就容易接受多了?

2

2號陷阱:傻瓜式溝通

除了暴力溝通外,傻瓜式溝通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

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和情緒密切相關的部分叫做杏仁核。

每當我們遭受外界刺激時,杏仁核就會發出這樣三種指令——戰鬥、逃跑,或者乾脆嚇得呆在原地。

表現在溝通中就是,一聽到別人說你哪哪做的不對、不夠好時,就馬上回懟回去,又或者是想要逃得遠遠的。

可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吵,還是逃,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會讓問題變得越發糟糕。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自己少受杏仁核的「綁架」,避免做出傻瓜式溝通呢?

答案是,有的。

首先,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情緒激動時,一邊在腦中念「放鬆」,一邊慢慢地呼氣、吸氣。

每一次的呼吸和吸氣儘量保持在2~3秒鐘,然後持續做十來組,將自己的呼吸節奏一點點地減慢。

當然,如果有可能,你也可以和對方打個招呼,說自己需要先冷靜一下,然後讓自己獨處一會。

你可別小瞧這一步,因為就像拿破崙說的:「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假設,現在的你已經穩定好了自己的情緒,那接下來,你就可以運用「峰終定律」來重塑自己的記憶了。

比如,在別人批評指責你以後,想一想別人這麼說,是不是也是為了你好?

這麼想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峰終定律」里提到,當一件事發生後,人們所能記住的通常就只是在高峰和結束的體驗。

至於過程中是「好」還是「壞」,其實對記憶並沒有什麼影響。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給一件糟糕的事情增加一個好的結尾,是有利於我們重塑記憶,獲得一段較好的回憶的。

做完這一步後,你會發現,當你再次想起對方對你的批評和指責時,你的感覺會好很多。

這時,你就可以進行最後一步:想想有沒有更恰當的處理方法,或者其他可能性。

比如,你可以試著拆解一下對方的話,看看裡面是否有聽著難聽卻相當實用的「忠言逆耳」。

又或者,你也可以就對方對你的誤解,和他重新展開一次溝通。

溝通公式我剛才也提到過,先是「我觀察到……」,接著,「我感覺……,原因是……」,最後,直接說出你的請求或者希望。

就像樊登老師在《可複製的溝通力》里說的,當你習慣性地這麼去和人溝通後,大腦中主管潛意識的基底核就會行動起來,將你的溝通習慣存入潛意識。

等到下一次你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即使杏仁核依然想要「綁架」你的情緒,你的基底核也會跳出來,像個騎士一樣幫助你抵禦不良情緒,看到問題本質。

所以,要想成為溝通高手,一定離不開反覆的練習,尤其是要反覆練習正確的溝通方式。之所以這樣說呢,是因為很多人都反覆練習了錯誤的溝通方式而不自知。

3

3號陷阱:獎懲式溝通

沒錯,我說的就是獎懲式溝通。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遵循著獎懲式溝通的邏輯,如果對方表現好,就獎勵他,表現不好,就懲罰他。

比如,很多家長經常會和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試能考100分,那我就滿足你一個心愿。」

很多領導也是,月初的員工大會上經常會有一種聲音說:「如果這個月我們能夠超額完成業績,等到月底公司就帶大家出去玩。」

我們乍一聽,可能會覺得這些家長、領導還蠻有人情味的,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如果這種懲罰式溝通是一種常態會怎麼樣?

一本權威的行為科學教科書里告訴了我們答案。原來,「用獎勵來提高他人的積極性或提高某種行為發生的頻率,希望能從中獲益,實際上會破壞他人對某種行為的內在積極性,無意中增加了陰影成本。」

仔細想想好像確實是這樣,如果我們做一件事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某個獎勵,或者避免某個懲罰,也許一開始我們會挺有幹勁,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幹勁」會逐漸被「沒勁」取代。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雖然制定了不錯的績效考核,卻始終沒有調動起員工積極性的原因。

除此之外,經常使用獎懲式溝通還會引發欺詐、走捷徑及不道德行為。

比如,孩子有可能會為了獲得100分而選擇作弊,員工也有可能會在遲到失去全勤獎後乾脆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也沒了全勤獎,那還不如每天多睡一會兒呢。」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跳出獎懲式溝通的坑呢?這裡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說。

第一種,是對方表現不錯時,就參考《驅動力》里說的,將「如果……那麼……」換成「既然……那麼……」。

也就是說,雖然同樣是給對方獎勵,但是要把獎勵當做額外的驚喜。

比如,前面提到的兩個場景就可以換成:

「既然你這次考的這麼棒,那今天我就當一回聖誕老人,滿足你一個小小的心愿。」

「剛剛我從財務那裡看到數據,大夥這個月超額完成了業務。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定一天時間,一起出去好好放鬆一下,如何?」

而當對方表現不好時,就可以使用《可複製的溝通力》里的一招,利用對比說明,來進行非暴力溝通。

通常情況下,對比說明的結構包括這樣兩部分:

否定部分,指的是陳述自己的真正目的,打消對方的誤解。

肯定部分,指的是要確認你對對方的尊重,明確告知你想怎麼樣。

假設你是公司的HR,在統計員工考勤時發現有一個同事這個月已經遲到了3次,於是你打算找他聊聊。

這時,如果你一上來就說:「你怎麼這個月又遲到這麼多次」,那他沒準就要採取「傻瓜式溝通」來回應你了。很明顯,這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所以,我們就要轉化一下溝通方式,先想明白自己聊天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對方意識到遲到不對,下次不會再犯,對不對?

接著,我們就可以在說明自己不想看到的結果後,表示真正目的。

比如,「我剛統計考勤,發現你這個月已經遲到了3次,我可不想看到你因為遲到問題被扣全勤獎。還有最後一周,你能保證不再遲到嘛?」說完這一句後,最後,就是尋找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比如你可以建議對方將起床鬧鐘往前調10分鐘。

如此一來,不僅溝通不會充滿火藥味,對方也真的有可能像你期望的,不再遲到。

文末,分享一句溝通大師卡內基的名言,他說:「一個人的成功有15%靠專業技術,而85%是靠人際關係技巧。」

願每一個讀完這篇文章的你,都能跳出錯誤溝通方式的坑,完美複製優秀能人士的溝通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