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黃昇墓出土絲織品

新福建 發佈 2020-06-09T13:21:41+00:00

1975年,福建省博物館在福州浮倉山北坡發掘了一座南宋古墓,墓主黃昇,系宋代趙匡胤第十一世孫趙與駿之妻,其父親為福州狀元黃朴,官至泉州知州兼提舉市舶司。由於身份顯貴, 黃昇墓的隨葬品十分豐厚。

1975年,福建省博物館在福州浮倉山北坡發掘了一座南宋古墓,墓主黃昇,系宋代趙匡胤第十一世孫趙與駿之妻,其父親為福州狀元黃朴,官至泉州知州兼提舉市舶司。由於身份顯貴, 黃昇墓的隨葬品十分豐厚。該墓出土服飾及絲織品達354件之多,不僅有大量的絲織衣物,還有各種衣料,品種相當齊全,有紗、縐紗、羅、綺、綾、緞等,以羅居多,近200件。

《釋名》中提到:「羅,文疏羅也」。羅為質地纖細、輕薄、透亮、而經絲相互絞結後呈椒孔的絲織物。周代已有單經相絞的羅織物。

漢唐時期出土的羅織物,二經絞羅和四經絞羅較常見,三經絞羅尚不多見;三經絞羅是在二經絞羅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根經絲,絞結點比二經絞羅牢固,在宋代出土的羅織物中,除二經、四經絞羅外,三經絞羅已經是一種數量多而常見的品種,說明了宋羅的生產品種及工藝在漢唐時期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和開拓。各地宋墓出土的三經提花羅較多,尤以福州黃昇墓出土的數量最多,三經絞提花羅在織造技術上有其獨特的優點。

二經絞素羅在黃昇墓出土的絲織物中占的比重很大。從以羅製成的成品服飾看,它有輕薄透氣的特點,由於它經線起絞,使織物手感更有韌性和懸垂性。宋代大量生產二經絞羅,廣泛用於夏季服飾面料,取代漢唐時期用平紋紗作面料的狀況。

墓中出土的褐色羅印花褶襉裙,即為二經絞羅,透明輕薄、褶紋飄逸。褶襉裙起於晚唐五代宮廷,宋代褶襉裙比較盛行。裙長78、下擺寬158厘米。整體裙身上窄下寬,下擺呈弧形,猶如摺扇開展,上橫接腰,兩端系帶,裙身下半部分印金小團花。

另外出土的一件褐色羅鑲彩繪花邊廣袖袍,通長120、通寬182厘米。袍為合領對襟,無紐襟或系帶。袍的表層為四經絞羅,大襟、小襟和下擺部分為二經絞羅。大襟、下擺部分彩繪鸞鳳、雲氣紋等,小襟部分印金薔薇花等。

三經絞羅絲織品可見煙色牡丹紋羅無袖單衣,長78、寬44厘米,僅重18.3克。對襟邊外層同地紋,斜向緯顯花,裡層平紋紗,經42,緯38;加縫領平紋紗,同襟里;腰下開叉28.5厘米,經平紋顯牡丹紋。

宋代福建是絲織品的重要產地,絲織業生產水平超越前代,當時,泉州生產的絲織品幾乎可以與著名產地的江浙和四川的產品相媲美。當時,福建各地產品中較著名的品種有綾、羅、綺、紗、絹以及漳緞。從黃昇墓出土的三百餘件絲織物的情況看,當時絲織物品種多樣、組織結構繁多、質地精良、花紋典雅。如該墓出土的質地輕薄、製造技術高超的花羅,令人觀之讚嘆不已;尤其是二經絞花羅中的單經浮花羅、三經絞花羅的牡丹花心套織蓮花和在芙蓉葉內填織梅花、花綺的菱形格內填織菊花、紋緯六枚提花緞,以及經絲強拈、緯絲弱拈的縐紗等織物,其織制技藝高超,具有福建絲織工藝特色,也為國內宋代出土織物所未見。

黃昇墓出土的這批絲織物,側面反映了南宋絲織業發達的程度,為探索南宋紡織品織造工藝及其品種的特點提供了實物例證。

賓娟撰文/陳浩攝影

來源: 福建博物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