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材料,都是塑料「偽裝」的

綠色和平 發佈 2020-06-09T10:58:24+00:00

你如果細心一點,還會發現,一些用來罩沙發的人造革,甚至表面印有木紋的地板磚,都是PVC材質。說到家居產品,業界良心的某北歐品牌在知情權方面還是做得很到位的,一款家具里里外外是些什麼材質,都交待得清清楚楚,逛一下他們的「環境和材質」頁面,基本上幾個小時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塑料常識小達人

作為美食女神小高姐的「雲兒女」之一,從事塑料污染防治宣導的我經常會在「媽媽」講解麵糰性質的時候想到工作(此處@老闆)。

小高姐:發酵麵糰能牽出好看的麵筋絲,但容易回縮不好擀開;燙麵毫無伸縮性,卻可以大量吸水做得無比柔軟……

我的大腦:高密度聚乙烯(HDPE)硬度強,適合做建材;低密度聚乙烯(LDPE)韌性強,適合拉成薄膜,做成塑料袋……

偽裝成其它材料的「變形金剛」

好的,嚴肅臉。

其實塑料和麵粉真的很像啊!就像麵粉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麵食。

石油也被做成了五花八門的合成物質,塑料就是其中和我們的生活關係最密切,也是變形得最面目全非的一類合成物質。

是的,可以說塑料最擅長的就是偽裝成其他材料。

比如你購物車裡的人造革奢侈品包包。

甭管營銷做得多天花亂墜,它的本質可能就是帆布外層加噴塑料(為了營造奢侈感,製造商可能會用「人工樹脂」之類故弄玄虛的表達,咳咳)。

又或者價格同樣美麗的戶外產品,比如XX鳥,XX狐,XX象……

這些產品的輕、薄、防水透氣的特性,本質上同樣是把塑料的性能開發到極致。

說完衣物、飾品,再來說說咱們家中的陳設。

比如「塑鋼」窗框,其實就是鋼骨架搭配PVC表層,換句話說,昂貴的鋼材被埋在窗框中間,咱們肉眼能看到的其實是廉價大碗皮實耐操的PVC,它本質上和衛生間下水管是同一個材料。你如果細心一點,還會發現,一些用來罩沙發的人造革(主流人造革除了PVC還有PU),甚至表面印有木紋的地板磚,都是PVC材質。

說到家居產品,業界良心的某北歐品牌在知情權方面還是做得很到位的,一款家具里里外外是些什麼材質,都交待得清清楚楚,逛一下他們的「環境和材質」頁面,基本上幾個小時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塑料常識小達人……

比如,一張床墊的泡沫部分可能是PU(聚氨酯),表面織物則可能是PET纖維(也就是聚酯纖維)。

總結一下,當你看到合成樹脂(比如鏡片),人造橡膠,或是聚XX(塑料是高分子聚合物),PP/PE/PU/PET/PVC等一系列P家兄弟,基本上你就可以知道,它們都是塑料這一材料的子類別。

不過,還有一些塑料藏得更深,不留神還真注意不到。比如長得人畜無傷還帶著回收符號的咖啡紙杯,你只要想想紙為什麼能包得住水,就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其實飲料紙基複合包裝的技術含量就在裡面那層膜,而普通的單面PE淋膜咖啡杯,其實和飲料接觸的並不是紙面,而是PE塑料膜,紙外殼只起到支撐的作用而已,是塑料的高阻隔性讓它可以裝盛液體而不滲漏。

但是呢,藏得越深的隱形塑料,回收環節要想把它們揪出來,也就越難。就拿PE淋膜咖啡杯來說吧,因為紙杯上附著了一層PE膜,得先把它們浸水,讓紙塑分離,然後才能把紙和塑料的部分分別處理。對於很多回收廠商來說,如果沒有政府補貼或是傾斜性定價,花一大筆錢建設一套這樣的生產線,只能產出少量的再生塑料,顯然不如只做紙類或是塑料回收划算。

又比如磨砂洗面奶的磨砂顆粒。可能美妝博主的評測並不會提到,有不少產品添加了塑料微珠——說白了,你日日往自己臉上招呼的塑料可能真的不少。而且這類「微塑料」,雖然看著不起眼,對環境的殺傷力卻不可小覷:從你的臉上流下的塑料微珠,可以順著下水道流到大海,被無辜的海魚吸入;更有甚者,你還可能在海鮮攤位與自己洗掉的洗面奶顆粒重逢哦(不說了我先去吐一會兒)。

好在這一類磨砂顆粒還算容易替代,中國前不久已經明令禁止化妝品生產過程中添加塑料微珠,今年12月31日起生效。而最遲到2022年12月31日,這類添加物將在國內日化市場上銷聲匿跡。

隱形塑料是如何為環境危機推波助瀾的?

其實寫到這裡,相信聰明的大家已經準備好質問我了,便宜大碗又多才多藝,難道是塑料的錯嗎?況且把一桶比礦泉水還便宜的石油(此處@原油寶)變成昂貴的高端面料,明明是一件很高科技的事啊!

是,你說的都對,塑料就是一把雙刃劍。

廉價、成熟、輕便、耐用、可塑性強、多功能,塑料堪稱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換句話說,如果生產過程清潔、環境足跡小(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下文再議),那麼作為耐用品的塑料,不管是奢侈品面料、家具、地板還是窗框,這些「隱形」的塑料,都是人類生活中的恩物,是令收入平平的我們得以付出較低價格而享受現代生活的功臣。

但是,我們無法忽視塑料的另一面:也正因為塑料的廉價和耐用,使得人類並沒有負責任地用好它。

或許是為了打造現代社會「效率高於一切」的文化,或許是為了利潤最大化,和一年祭出七八上十季新衣的快時尚服裝相似,塑料產品的定價中並未包含其後端處置的環境和經濟社會代價,這使得塑料的價格過分低廉,並且被不計環境後果地隨意大肆使用。上文提到的化妝品塑料微珠和淋膜紙杯,就是令到其塑料部分完全不可能或極度難以回收的糟糕產品。就連PVC建材這些看起來加熱融化一下就可以再造的粗笨大物,也因為塑化劑含量過高而屢屢被回收廠拒之門外。可以說,長袖善舞、變化多端的塑料,很多在用完、棄置之後,都變成了環境難題。

舉目四望,海洋、湖泊、街角、山巔、鄉野……其實,塑料垃圾已經無孔不入,尤其是隱形塑料垃圾,並不因為它們身形微小或者形式隱蔽就會離我們很遠,成為困擾人類半個多世紀的噩夢。有數據顯示,人類自1950年以來生產的塑料只有不到十分之一被回收再利用。亦有研究顯示,即使用上最優秀的回收體系,塑料的回收率也不過能達到理論上的53%。

低下的回收率背後,是塑料真實的歸宿:它們更多時候被填埋、焚燒,或是乾脆成為失控垃圾,流入水體,威脅淡水和海洋生態。如果你的心理承受力夠強,可以搜索「抹香鯨+塑料」或是「海龜+塑料」,感受一下塑料袋和聽裝啤酒提手不可思議的致死力量。

[圖:倖存上億年的海龜卻難逃塑料威脅。當微塑料被沖入海洋時,它們很難分解,因此會污染海洋,並毒害海洋生態系統。]

就算你不關心動物或海洋,你也應該知道,塑料垃圾的泛濫已經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安全:也許最聳人聽聞的隱形塑料,就是前文提到過的微塑料。遠的不說,《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公報》就顯示,被檢測到的海灘平均每平方米含有245個微塑料,最高的達到504個。2018年初,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海水中發現了微塑料。

而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們也沒法樂觀,因為中國學者也在諸如丹江口水庫等淡水水源地檢測出了微塑料。

除了一小部分來自化妝品添加的塑料微珠,絕大多數微塑料正是由生活中的各類塑料製品磨損、分裂而來,諸如化纖衣服產生的微纖維,合成橡膠輪胎摩擦損耗而來的微粒,以及我們丟棄在環境中的各類一次性塑料包裝裂解成的碎片。是的,故意被設計成過薄、過輕的一次性塑料包裝,很容易在環境中被弄破弄碎,但它們絕不會輕易消失。

更糟糕的是,科學家們還在我們的食物鏈中檢測出了微塑料。例如,有研究顯示美國每天有8000億顆塑料微珠被排放到水生生物的棲息地中,足以覆蓋300個網球場。美國非營利性機構Orb Media與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對數十個國家的自來水樣本調查研究後發現,83%的自來水都被微塑料污染。而一項同樣由Orb Media和紐約州立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93%的瓶裝水樣品受到塑料微粒污染。

回到大洋此岸,韓國仁川國立大學與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分部合作研究發現,在全球範圍內39個不同品牌的食鹽中,超過90%的樣品被發現含有微塑料,其中含微塑料數量最多的是來自亞洲的食鹽,而易受塑料垃圾污染的海鹽、湖鹽的微塑料含量又高於岩鹽。而綠色和平香港辦公室也在香港市民常吃的烏頭魚、牡蠣和丁香魚等170種魚類和海洋生物體內檢測出了塑料微珠。

而這是微塑料回溯、反攻人類生活的實錘。至於微塑料的毒理研究結果,目前尚未有定論,恐怕我們還得等待一段時間。

[圖:綠色和平在Syddansk Universitet(南丹麥大學)的SDU實驗室分析鯡魚、貽貝和蝦中的微塑料化學標記。]

我們再回到前文擱置的關於塑料生產過程是否可以做到低危害、低環境足跡的話題,來看塑料製品的「前世」。我們已經知道,塑料是石化產品。生產塑料需要耗費大量石油,而石油開採和石化行業向來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僅2019年,塑料的生產和焚燒就向大氣中排放了超過8.5億噸的溫室氣體,相當於將近200個大中型燃煤電廠的排放量。

塑料的生產過程歸根結底還是會破壞環境、加劇氣候變化。因此,我們應該在源頭設計環節就儘量避免使用原生塑料,並且儘量把它們設計為單一材質以及易於拆分,加強塑料製品的易回收性。

例如,無法回收的塑料微珠就正在全球範圍內被天然磨砂顆粒等材料替代,而難以回收的紙塑咖啡杯,更是完全可以從源頭被替換成重複使用的堂食杯以及自帶杯。是的,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的策略是把塑料產品設計為可供重複使用的,並且為之搭配一整套重複使用的輔助體系。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先鋒概念,有一點年紀的人一定記得,小時候那種喝完必須把瓶子還給小賣部的汽水,好像就是比後來塑料瓶裝的要好喝一些。

如何讓「隱形」的環境代價變得真正「無形」?

歸根結底,我們應該如何正確使用塑料?

正如前文所述,答案並不簡單。我們需要一場系統性的革命:我們需要嚴肅對待塑料垃圾泛濫問題,把環境、生態、氣候、經濟、公共衛生、社會代價通盤考慮,綜合計算「丟棄文化」的真實代價。不管是前端的生態設計,後端的分類回收體系建設運維,還是逆向物流、押金返還機制,這些都是系統性扭轉丟棄文化、令塑料包裝的重複使用成為可能的商業模式,都需要整個社會的反思和改變。

我們無法在無視、輕視塑料環境代價的前提下真正地用好、用對塑料。要讓塑料的環境足跡真正隱形,化其環境代價為真正「無形」,我們需要付出實實在在的、巨大的努力。

參考資料:

[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7411P7Qc/?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截屏時間:2020年4月30日

[2] 發展改革委修訂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 http://www.gov.cn/xinwen/2019-11/06/content_5449193.htm

[3] Recycling Is Not Enough, GAIA, https://www.no-burn.org/wp-content/uploads/Recycling-is-Not-Enough-UPDATE.pdf

[4]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公報》, http://hys.mee.gov.cn/dtxx/201905/P020190529532197736567.pdf

「 行動帶來改變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