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如重用屈原,秦國至少推遲50年統一中國

二師兄講歷史 發佈 2020-06-09T07:23:19+00:00

在戰國中後期,鬼谷子的縱橫之術大行其道,其弟子蘇秦、張儀將戰國攪得天翻地覆。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都如坐針氈,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招致群起而攻。

在戰國中後期,鬼谷子的縱橫之術大行其道,其弟子蘇秦、張儀將戰國攪得天翻地覆。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都如坐針氈,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招致群起而攻。特別是大國,最容易被小國合縱。

所謂「合縱」,就是老二聯合所有小弟一起對付老大;所謂「連橫」,就是老大為聽話的小弟出頭,誰欺負他就聯合起來揍誰。這樣解釋應該各位看官更容易懂吧。

曾經東、西互帝的兩個國家齊、秦就被合縱揍扁過。「五國伐齊」「五國伐秦」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承受之痛。

要說戰國中後期戰國七雄的排名,其實不用去羅列很多的證據,蘇秦的一句話足矣:「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意思很明顯:合縱,最大受益者是老二——楚國;連橫,最大受益者是老大——秦國。其餘就應該是:齊、趙、魏、燕、韓國。

在面對外交這樣重大的決策上,楚懷王犯了極大的錯誤。他為了秦國答應的六百里地,斷絕了和齊的聯盟。在秦國出爾反爾後,又義氣用事,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攻秦。結果三戰均慘敗在秦軍之下。事實證明,老二和老大單幹是干不贏的,結果反而傷了自己元氣。

果然,老三齊國聯合韓、魏,有怨報怨、有仇報仇,在垂沙又大敗楚國。老二徹底打趴下了。

老三齊國的命運和老二一樣,後來也被狂揍一遍。從此,老大秦國再無敵手。

當然,劇情其實是可以反轉的。只是要多一些假設。

其中一個關鍵反轉點就是——屈原

在我們心目中,屈原一直是一個偉大詩人的角色。那證明我們對他了解還不夠。屈原的偉大文學成就大部分是在他後來流放的時候造就的,屈原本來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

屈原名,是楚國三大家族:屈、景、昭中,屈家的後代。從他的楚辭《九章》來看,到他這一代,屈家已經沒落了。

但屈原憑自己的才幹受到楚懷王熊槐的提拔,在內政、外交上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屈原看出了楚國存在的弊病,準備向李悝、商鞅一樣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使楚國變得更加強大。前期在楚懷王的支持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不過,隨著改革的深入,越來越觸及楚國上層人士的利益,屈原開始受到誣陷和排擠。最終改革被迫停止,屈原被流放。

為什麼明明改革是好的,是使國家向前進步的,反而會遭到一些人的阻撓和迫害呢?像商鞅、吳起

原因很簡單:某些人僅僅為了個人的利益,千方百計地在阻止社會前進!

在六國合縱期間,連橫家張儀(秦相)為了破壞合縱關係,用六百里地為誘餌,迫使楚國和齊國斷交。此時,眼光獨到、明辨是非的屈原馬上看出了問題。通過朝中大夫極力勸諫楚懷王千萬不要破壞合縱關係。結果狂妄自大的楚懷王完全置之不理,真是天亡楚國!

屈原是合縱的堅決擁護者,多次請求楚懷王殺張儀(出使楚國期間),都沒被採納。

後來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屈原力諫秦國言而無信,不可赴約。楚懷王又不聽,結果果然被秦國扣留,至死都沒能再回到楚國。

由於楚國和齊國交惡,秦國放心大膽進攻楚國。秦將白起攻下楚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一片慘澹。

見此情景,作為楚人的屈原該是怎樣的心情呢?

一種是對楚人的深深的哀悼;

一種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哀嘆;

明明自己有心報國,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君王一步步的葬送自己的祖國。這種感覺,就像看著自己的鮮血一滴一滴的往外淌,卻無能為力。相信只有憂國憂民、又負責任心的大丈夫才能體會得到。

於是,屈原選擇了逃避,他在中國農曆的五月初五跳進了汨羅江,形成了今天的端午節

如果當年屈原的改革和合縱政策能夠得到楚懷王的堅持,秦國起碼要多耗50年的時間來各個征服東方六國。

本文作者《二師兄講歷史》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