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如何走向藝術殿堂的

安順影像 發佈 2020-08-19T18:12:22+00:00

而有趣的是,這張照片的問世,卻比同是法國人達爾蓋於1839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相機整整早了13年,這卻有點像一個比較有趣的辯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1826年,法國攝影先驅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將瀝青塗在錫板上,在暗箱中曝光至少8個小時,獲得了歷史上公認的最早的一張照片,該照片名叫《窗外的風景》。

而有趣的是,這張照片的問世,卻比同是法國人達爾蓋於1839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相機整整早了13年,這卻有點像一個比較有趣的辯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不過,在攝影歷史上,卻是毫無爭議的先有照片,再有相機。

現今反過來觀看這張照片,模糊的灰暗的影像,與現在的照片相比,是沒有任何可以值得讓人欣賞的地方。

然而當時誰也沒有預料到,攝影技術的發明,讓它日後能走進藝術的殿堂呢?

攝影最初是模仿繪畫而發展,變成當時風靡世界的畫意攝影


當達爾蓋發明了銀版照相法,這也讓相機開始真正開始成型,攝影也慢慢被人們所熟悉,但是,當時西方許多畫家對這些照片卻不怎麼看好,認為粗陋而低級,無法與繪畫相提並論。

所以,最初的攝影師們,為了讓攝影能登上藝術的殿堂,想盡辦法讓照片更接近繪畫,同時,而其中許多畫家同時也是攝影師,他們所拍攝的照片,是用來作為繪畫的素材。

但是,其中一個人,卻改變了攝影這一尷尬的現狀,他就是英國攝影家奧斯托.古斯塔夫.雷蘭德,這個人早年也是從事繪畫的,在1853轉行攝影。

有了繪畫的經歷,在攝影方面他就更如魚得水了,是他讓攝影一步登天,踏足於藝術的殿堂。


《兩種人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幅作品於1857年在「曼徹斯特藝術珍品展覽」上展出,據說,這張照片花了一周的拍攝時間,聘請了16個專業模特,用30張底片拼房疊印而成。照片模仿拉斐爾《雅典學院》的繪畫風格,以道德寓意為題材,構圖頗具詩意。照片左邊是勤勉,右邊則是娛樂。根據北歐的一個古老傳說,老父親帶著兩個兒子來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其中一個走向勤奮的道路,而另一個則陷入貪慾的深淵。

這張照片展出以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當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花了重金購買,將其收藏在英國皇家博物館裡。這幅作品也成就了雷蘭德「藝術攝影之父」的稱號。

而此後,相繼有許多人都在模仿他的拍攝方法,其中另外一個比較著名的是亨利.佩奇.魯濱遜,與雷蘭德是同時代的人,他是攝影理論家,畫意攝影的創導者之一,在雷蘭德成功之後,他與1858年創作的《彌留》同樣也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青睞。


照片講述的是一家人面對一個即將離世的少女的情景,畫面籠罩著一層悲傷的氣氛。這片也是採用擺拍和暗房疊印的方法製作完成的。

畫意攝影讓照相這麼技術變成了藝術,但在後來的發展中許多攝影師卻開始放棄了這種風格,讓攝影與繪畫剝離,讓攝影藝術得到了更多樣性的發展。

F64小組,讓攝影回歸本質

正當畫意攝影風靡全球的時候,美國加州的年輕攝影師們,他們拒絕了畫意攝影的柔焦的畫面形式和空洞的題材。而追求最小的光圈,從而獲得畫面最大的清晰範圍,f64就是當時鏡頭的最小光圈值。

雖然F64成立的時間不長,從1932年到1935年,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但對攝影的影響卻非常大,其中最著名的成員就是亞當斯和韋斯頓。他們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極致和張力以及紋理、質感,是繪畫所不能達到的。

無疑,F64小組讓攝影從繪畫中剝離了出來,走出了一條攝影自身的道路,從此攝影不再依附於繪畫,為攝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他們的理念只是依靠攝影技術自身的特點,是技術層面的東西,而真正偉大的理念是「決定性瞬間」。

「決定性瞬間」是攝影藝術的指導性思想



「決定性瞬間」是攝影美學的指導思想,布列松的1952年出版的影集中所提到的攝影理念,他的理念對攝影的發展影響至深。

所謂的「決定性瞬間」,布列松在對他的助手英格.拉莫斯說過的一段話,是最直白的解釋:先關注照片的構圖和秩序,在讓「戲劇性」來處理餘下的一切。


基於這樣的理念,布列松的作品真正做到了「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藝術形式。

結束語:攝影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藝術殿堂,從整個攝影的發展過程來看,最初是模仿,到後來的剝離和反叛,以及布列松提出的「決定性瞬間」,而也正是布列松的理念,讓現在的攝影形式雖然林林總總,形式多樣,但還是離不開他的知道思想,不管是風光,紀實,人文等等,掌握好「瞬間」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唯有「瞬間」才是不可複製的,這也就能讓攝影作品成為藝術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