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印度網際網路市場:IT人才遍地,為啥卻出不了BAT?

金十數據 發佈 2020-08-19T09:02:20+00:00

熟悉IT界的都知道,矽穀人才遍地,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工程師都是印度裔,谷歌、微軟的CEO就是其中代表。

熟悉IT界的都知道,矽穀人才遍地,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工程師都是印度裔,谷歌、微軟的CEO就是其中代表。此外,印度的軟體行業也很發達,班加羅爾素有印度"矽谷"的美名,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印度還有個頂尖學府印度理工學院,有個段子,說去美國麻省理工上學的印度學生,都是印度理工的落榜生。

可見,印度的IT產業並不缺人才,軟實力還是很強的。但是另一方面,目前國際主流的網際網路公司和應用幾乎都來自中美兩國,谷歌、阿里、蘋果、騰訊、亞馬遜、百度都是代表,卻沒聽說過印度有走出國門走出世界的BAT。印度的網際網路產業為何如此奇葩?

1、印度網際網路市場,別人眼中的香餑餑

印度通常是網際網路公司出海的"兵家必爭之地",例如在今年年初,印度應用商店的前200榜單中,有接近4成的APP都由中國廠商開發。

拿兩個典型的APP來說。TikTok在印度總下載量達到6.11億,UC瀏覽器印度用戶超過了1.3億。這是什麼意思呢?根據IWS數據,截止至今年3月,印度的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有5.6億人,這意味著平均每個人都下載過1次TikTok,每5人中就有1人在使用UC瀏覽器。

此外,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還在印度本土進行大量投資。根據"全球數據"研究公司統計,中企對印度初創企業的投資,到2019年已經達到46億美元,是2016年的12倍。到2020年初,僅阿里和騰訊就投資了全印度一半的獨角獸企業,不僅讓印度上網體驗突飛猛進,也在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除了中國,美國網際網路公司也在盯著印度這塊市場。eMarketer的數據顯示,印度是Instagram用戶第三多、Twitter用戶第四多的國家。而美國版"探探"—Tinder則表示,世界上左右滑動最多的 10 個城市中,就有4個位於印度。

雖然用戶數量看起來很大,但也就捧了個人場。以TikTok為例,印度是TikTok最大的海外市場,月活用戶1.2億,然而,2019年字節跳動在印度的利潤才47.9萬美元,勉強夠在北京買套小房子吧。這樣看來,印度市場屬於吃力不討好,那為什麼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都還傾注了這麼多心血呢?

這就涉及到預期投資回報的問題。現在地球有77億多人口,網際網路用戶約46億人,剩下的未接入網際網路的人口中,大概四分之一在印度,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所以中國網際網路玩家們參照國內的經驗,一般都不怎麼看投入產出比,而是注重用戶規模和活躍度,賭的就是印度的未來。

2、印度IT這麼強,為何出不了BAT?

既然印度不缺IT人才,而且市場潛力又巨大,那為什麼沒有跑出印度版的"BAT"呢?

其實,印度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大力推動IT產業的發展。但因為印度的基礎設施差,人均收入低,國內市場很難發展起來。就拿電力來說,目前印度人均通電率儘管已達 80%,但停電現象還是經常發生;而且印度還是全球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有限,很難推廣網際網路應用。

但內銷不行,可以轉出口啊,歐美國家的軟體外包就成為一個大市場。根據2018年數據,印度把持了全球軟體外包市場的三分之二,歐美網際網路公司的軟體程序,90%都是由印度代工。就連大名鼎鼎的波音737Max的控制軟體,就是印度人開發的,雖然後來飛機掉下來幾次,但畢竟入圍了波音的軟體供應商,還是能說明印度的實力。

說起印度軟體外包,不得不說一家典型的公司——印孚瑟斯科技公司,這家企業在印度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印孚瑟斯成立於1981年,創始人是納拉亞納·穆爾蒂,被譽為是印度的比爾蓋茨,印度的IT之父。

穆爾蒂憑藉1000美元白手起家,不僅承包歐美國家的IT項目,還開創了IT外包勞工產業鏈,說白了,就是幫印度碼農解決簽證問題,好讓他們奔赴矽谷前線為IT巨頭打工。就這樣,穆爾蒂把公司做大做強,不僅成為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印度軟體公司,還多年位列世界500強。

但軟體外包,其實就處於IT產業鏈的末端,乾的大都是美國不願意做的累活。比如電話客服、堆砌代碼、數據錄入、呼叫中心和軟體測試等等,就讓工資低的印度人來做。這種軟體外包的產業格局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印度產生不了BAT,只能給巨頭打工。

其次,印度高端IT人才的流失問題也非常嚴重。印度確實有著國際頂尖的IT教育體系,但人們常說的印度工程師厲害,通常指的都是在美國的印度裔工程師,而不是留在印度的本土工程師。2018年的數據顯示,印度留美學生回國的大概只有7%,而中國同類數據已經接近80%,印度的經濟發展、人才待遇很難留住精英。

聊完印度網際網路的產業結構,我們再來看看印度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印度自己在信息安全上捅的馬蜂窩可不少。

比如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印度政府為了採集民眾的健康和位置信息,開發了一款"健康橋"的手機應用,功能有點類似我們的"健康碼",軟體上線不久下載量就達到一億次。但印度網絡安全機構很快就發出警告,說這個健康橋應用存在巨大的信息安全風險,只要簡簡單單的技術手段,就能獲取印度一億人的電話號碼、姓名、健康狀況等個人信息。可見,印度自身在數字安全問題上的建設也是非常缺乏的。

跛腳的產業結構、流失的精英IT人才、欠缺的數字安全建設,讓印度本土的網際網路公司面臨種種束縛,決定了這生長不出BAT。

結語

在商業世界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個製鞋廠的老闆派兩個人去一座孤島調查市場,兩個人到孤島之後看到的情形一模一樣——沒有一個人穿鞋。但給老闆的匯報卻天壤之別,一個人說的是,這裡的人不穿鞋,沒有市場;另一個人則報告,這裡的人沒鞋穿,市場巨大。

現在的印度網際網路市場有點像這座孤島,很多人都看到了發展機遇,印度自己也開始意識到,可以發展自產自銷了。但以往印度的IT產業都是跛腳式的發展,信息安全建設也漏洞百出,印度如果這時候採用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是否還能趕上國際數字競爭,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