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幹了哪些勾當?是如何在短短30年就掌握了清朝的經濟命脈?

藍山文案 發佈 2020-08-20T11:09:19+00:00

翻開中國的近代史,那些輪番登場的歷史人物,那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背後,都少不了滙豐的影子,在家誕生於香港,總部在倫敦,絕大部分生意卻都來自中國的英國銀行,在晚清究竟做了哪些見不得光的勾當呢?

翻開中國的近代史,那些輪番登場的歷史人物,那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背後,都少不了滙豐的影子,在家誕生於香港,總部在倫敦,絕大部分生意卻都來自中國的英國銀行,在晚清究竟做了哪些見不得光的勾當呢?


01 從創立到一手,掌控整個清朝的金融命脈,滙豐只用了短短30年。

1865年,當時的清政府已經連續輸掉了兩次鴉片戰爭,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僅要割地,還要大量賠款。

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已經窮的叮噹響,只好找外國借錢。

這可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不僅能收取高額利息,還能染指鹽稅和關稅,幾乎就是躺著賺錢。

31歲的蘇格蘭人,香港黃埔船務公司的主席蘇石蘭,也想分一杯羹。

他在香港創辦了一家銀行,一個月後,他又把分行開到了上海。銀行的名字取得很隨意,名叫香港上海銀行,這就是後來的滙豐銀行。

細數銀行的十幾個股東,都是香港當時臭名昭著的洋行,每一個都是鴉片貿易的幕後黑手。

蘇石蘭對銀行一竅不通,但他卻比誰都堅信從清政府身上一定能賺到大錢。

果然,1874年日本進犯台灣,清政府派李鴻章向外資銀行借錢防禦。但是外國人都是一丘之貉,全部都拒絕了李鴻章的借款請求,只有一家小銀行接待了李鴻章,那就是成立沒幾年的滙豐銀行。

滙豐坐地起價,開出了15%的超高年息,比平均年息足足高了7個點。連當時清朝的稅務司司長,英國人赫德都忍不住吐槽「滙豐銀行的貸款油水實在是太大了」。

不過,這筆借款對於滙豐的重要性,並不在於能有多大的回報,而是從此搭上了李鴻章這個大人物。

此後,滙豐也是投桃報李,暗中幫助李鴻章搞垮了左宗棠的錢袋子胡雪岩,將李鴻章推上了總理大臣的寶座。

於是,滙豐銀行的買辦席正甫順理成章的頂替了胡雪岩,獲得了黃馬褂和二品頂戴,成了新一代的紅頂金融家。

從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建了26筆外債,僅滙豐一家就占了17筆。

然而,接下來的才是大頭。

1894年,甲午戰爭慘敗,清政府簽下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僅《馬關條約》一項,就要賠償白銀2.3億兩。

無奈之下,清政府借了3.5億兩白銀的外債,滙豐獨占了其中的1.3億。

六年後,八國聯軍侵華。庚子賠款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這筆錢分39年還清,本息一共9.8億兩。

此時的滙豐看準了這個機會,露出了它最鋒利的獠牙。

它主動設計了一套方案,由它牽頭放貸,清政府則用關稅作為抵押,列強可以直接去海關提錢。

為了保險起見,清朝海關的獨家代理銀行必須由滙豐擔任。

從此,滙豐一躍而上,成為清朝的金融之王。

到清朝末年,滙豐除了包攬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匯兌,存款和商業貸款的絕大部分,還獲得了中國關稅和鹽稅的存放業務。不僅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還掌握了清朝的經濟命脈。

02 隨著清朝的覆滅,滙豐不僅沒有遭到重創,反而得到了一筆規模龐大的意外之財。

清朝滅亡之後,那些達官顯貴的巨額財產,究竟去了哪裡呢?

1903年,日俄在清朝的龍興之地——東北打得昏天黑地,滿清的王公貴族們隱約感到大清快不行了,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出路。而他們最關心的一件事,無疑就是自己的錢放在哪裡最安全。

事實上,滙豐早已盯上了這些巨額存款,但他需要一個契機來博取這些權貴的信任,於是他自導自演了一齣好戲。

有一天,素有「鐵帽子王」之稱的軍機大臣奕匡,在滙豐的北京分行,存下了120萬兩黃金。這筆錢足以武裝一支北洋水師。

滙豐雖然收下了這筆存款,但它知道這筆錢來路不明,於是就把這個消息暗中捅到了御史台。

慈禧一拍桌子下令徹查,不過,當專案組跑到滙豐準備查帳的時候,滙豐卻「義正言辭」,拒絕配合。理由是不能泄露客戶的隱私。

一大幫查帳的官員當場就傻眼了,這消息不就是你自己泄露給我們的嗎?但無奈這些官員根本就不敢對抗這家外國銀行,只能打道回府。

事實上,滙豐早就深諳請政府的做事方式,慈禧和奕匡本來就是一家人,無論如何都不會對奕匡下手。

最後,奕匡的120萬兩黃金依然躺在滙豐的金庫里,安然無恙。倒是那個倒霉的御史被革職查辦。

這件事滙豐處理得無比「巧妙」,王公貴族們可都是看在眼裡,奕匡這麼大的事件都被滙豐給保了下來,還有什麼地方比滙豐更安全的呢?

於是,滙豐這兩個字在清朝諸多官吏的眼中,便成了安全的象徵。他們甚至寧可少拿一點利息,也要把錢存入滙豐。

據不完全統計,晚清官商存在外國銀行的錢有1億3000萬,單是滙豐一家就有7000萬,占了一半以上。

當時在滙豐存款都是匿名制,所以,當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將清朝推翻時,亂世之中,人命如草芥。眾多的王公貴族和朝廷大員留下了大筆匿名存款,最終無人認領,都自動變成了滙豐的利潤。

清王朝276年間,收颳了大量不義之財,絕大部分都落入了滙豐的手中。而滙豐又將這一大筆意外之財轉手借給了北洋軍閥,在亂世之中大發戰爭財。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