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季節限制,不需陽光,不需土……數字化:讓蔬菜生長盡在「掌握」

台州樓事 發佈 2020-08-20T06:51:03+00:00

2018年,該公司在天台縣平橋鎮投資建設天台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示範基地,打造一個規模100畝的無土栽培植物工廠,由電腦和各種傳感器自動控制灌溉、調溫、控濕,實現農業與科技相結合的精準化管理。





企業名片

天台里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國家首批「萬人計劃」專家、台州市「500」精英計劃人才朱文榮與天台鄉賢龐利民共同創建。2018年,該公司在天台縣平橋鎮投資建設天台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示範基地,打造一個規模100畝的無土栽培植物工廠,由電腦和各種傳感器自動控制灌溉、調溫、控濕,實現農業與科技相結合的精準化管理。項目一期已經建成30畝的玻璃溫室,並於今年年初正式投產,是浙江省數字農業工廠試點示範主體。

本報記者李 平

眼下,天台里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期基地正忙著設備升級,對人工光育苗系統進行改造提升,以破解「夏季高溫育苗」的難題,實現基地蔬菜生產不限季節。

曾經,農業就是「看天吃飯」。隨著種植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逐漸打破各種限制。天台里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廠」就是一個讓農業打破時空限制,不用土壤,不用農藥,不怕風吹日曬,蔬菜就可以全年無間斷生產。

在這裡,蔬菜可以實現像工業產品那樣的標準化生產,在玻璃溫室內,對植物生育過程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可以由計算機進行高精度的自動控制,將農業從業者從土地中釋放出來。

數字化加持,帶來農業「新玩法」

走進天台里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廠」,成排成片的蔬菜沒有老老實實地種在地上,甚至不是種在土裡,而是長在架子上、生在牆體上,或嵌於管道中,不走尋常路。30畝的玻璃溫室中,蔬菜從發芽到成熟,也常常見不到人影。

出於工作原因,基地負責人龐利民常年在寧波,但空間的距離,並不妨礙他管理整個基地,因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整個大棚里裝有20多個傳感器,通過手機小程序,我們可以24小時監測、記錄溫室里的數據變化情況,並通過自動開窗、灌溉等手段對溫度、濕度進行調節,使得作物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龐利民介紹,動動手指,打開手機上的「智能溫室控制系統」小程序,各個植物生長區便一覽無餘,系統還能實現實時監測,當植物某項指標出現異常的時候,就會自動報警。

記者了解到,「植物工廠」中,還應用了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加強型玻璃溫室、5G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讓農業改頭換面。

龐利民說,「植物工廠」利用大數據信息,代替傳統農業種植的感官經驗,將農民從繁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簡單、輕鬆。「現在基地蔬菜的日常管理只需要一個人就夠了,主要是日常巡邏,以及保證設備正常運作。」龐利民說。

除了解放勞動力,「植物工廠」還能幫助農業生產更加精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節省大量的生產開支和勞工費用。

「比如我們的水肥一體化系統,可以根據植物的生長周期輸送營養液,多餘的水又會自動回收、處理,再利用,實現節水節肥的目的。舉個例子,傳統種植方式,生產1公斤番茄需要100升的水,而通過『植物工廠』生產,則只需要5升的水。」龐利民介紹。

此外,在技術的加持下,「植物工廠」內的蔬菜常年處於最適宜生長的環境中,無論春夏秋冬可以連續生產,單位面積年產量是常規土地種植的10倍以上。

數字農業未來可期

龐利民介紹,投資建設「植物工廠」並非偶然,實際上,在農業智能化設備研發和踐行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應用的道路上,他已經探索前行了20多年,並從2010年起著手進行「植物工廠」的技術研發工作,獲得各項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60多項。

龐利民認為,農業問題是民生根本問題,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數字化是必然的趨勢。「『靠天吃飯』對於農民來說,沒有穩定的保障。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的技術、設備,可以減少人工、減少投入、提高效率,並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精準化管理,可從源頭把控農產品污染問題,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農民增收的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有保障的農產品。」

相較於傳統農業以及現代設施農業,數字農業著實是個「高富帥」。與其高效、環保、安全的優勢相比,項目建設的巨大投資也使得數字農業面臨「看上去很美,但想說愛你不容易」的問題。

對此,龐利民表示,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貢獻越來越大。「早期農業機器換人是拖拉機,插秧機等機器,如今,我們又在探索5G技術在農業中應用。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成熟,今後,農業數字化的投入成本會進一步降低,設備的功能也會更先進和友好。」

當下,龐利民也正帶領著他的團隊,利用更先進的技術,擴大無土蔬菜的市場,把更新的技術推廣到全國各地,讓普通農民也都用得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