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為什麼會敗給安祿山?看後才發現,李隆基真是昏君

歷史裡的女人 發佈 2020-08-21T05:18:29+00:00

李隆基是唐朝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也是安史之亂的失敗者,本來手握一副好牌,卻被他打得稀爛,實在令人唏噓。從替父奪位,到登基為帝,再到盛世帝王,李隆基一路走來可謂驚心動魄,為什麼一代明君會落個如此下場呢?其實,了解了李隆基為什麼會敗給安祿山,就能發現,李隆基真是昏君。​明君還是昏君?

李隆基是唐朝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也是安史之亂的失敗者,本來手握一副好牌,卻被他打得稀爛,實在令人唏噓。從替父奪位,到登基為帝,再到盛世帝王,李隆基一路走來可謂驚心動魄,為什麼一代明君會落個如此下場呢?其實,了解了李隆基為什麼會敗給安祿山,就能發現,李隆基真是昏君。

​明君還是昏君?

所謂昏君,有兩層意思,一是沒有才幹,昏聵無能,二是品行不高,荒淫無道。單看哪一樣,好像李隆基都是擦邊球,甚至不著邊。

治理唐朝,李隆基有開元盛世,疆域遼闊,百姓富足。安史之亂時,李隆基不得已逃跑四川,等到李亨收復兩京後,他回到長安依舊受到了百姓的愛戴,百姓依然對這個「唐朝的罪人」畢恭畢敬,看到這位曾經的帝王,依舊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荒淫無道,李隆基擦了點邊,楊玉環的日夜陪伴,讓這個男人失去了剛毅和判斷,整日沉浸在溫柔鄉中不能自拔,總是想著如何提高與愛人的生活質量,忘記了他還要治理國家。馬嵬驛兵變,就是對李隆基的懲罰和警醒。

但是說起昏君,李隆基是嗎?如果看他怎麼處理安史之亂,恐怕難逃昏君二字!

李隆基的昏庸之處

1、識人不善

作為帝王,最應該擁有的才幹便是知人用人,但是,李隆基卻對安祿山判斷失誤,這是他第一個昏聵之處。

安祿山起兵前,不是沒有異動,很多人都向李隆基表達了他要謀反,但是李隆基每次都覺得不可能,因為他對安祿山實在太放心了!安祿山巧意逢迎,還和楊玉環拜為母子,每年向李隆基進貢珍寶無數、戰俘無數,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叛變?

李隆基將人性看得過於簡單,他也知道安祿山手握軍權,這樣的人一定要圍攏住,所以他才百般寵他,想要用金錢和地位拉攏住他。但是,安祿山生性狡詐,就算是把唐朝國庫給他,他依舊不會滿足,因為他想要的是皇位。李隆基對安祿山大意麻痹,造成了他擁兵自重的局面。

2、錯估形勢

打仗不怕輸,但是戰略失誤,恐怕就徹底輸了。李隆基第二個昏聵的地方在於,錯估形勢。安祿山起兵迅速,起兵第七天,李隆基還在華清宮享福。在他眼裡,一個安祿山很容易制服,唐朝太平已久,偶爾這樣的叛亂聽起來可怕,但相信沒幾天安祿山就玩完了。

但是,他很快就知道,安祿的十五萬鐵騎不是吹的,相比李隆基遊手好閒的長安子弟兵,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儘管有帝國雙璧高仙芝和封常清坐鎮,但烏合之眾怎麼能抵禦得住訓練有素的曳落河?

於是,安祿山騎兵短短三十天,就以破竹之勢攻陷了東京,甚至逼近潼關。從他起兵之地范陽到達東京洛陽,一共1600多里,就算是平日行軍速度,也需要半個多月時間,但安祿山在30天就攻占了洛陽,說明了什麼?說明一路他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阻擊!李隆基太小看和平年代的軍隊素質了,錯估敵我實力水平,是李隆基的第二個錯誤。

3、宦官監軍

李隆基最大的失誤在於發明了唐朝最大的弊政——宦官監軍。監軍自漢朝時期就有,這是皇帝派出去監督大將的官兒,但是說是監督,實際上就是皇帝明面上的眼線。他們大多飛揚跋扈,是將士們最恨的一類人。但李隆基的奇葩在於,他開創了用宦官當監軍的先河。

以往監軍都是正常人擔任,但李隆基寵信宦官,讓他們插手軍務,這是唐朝的一大弊政。他們小人得志,作威作福,甚至在中晚唐時期掌握軍隊大權,反向對抗皇權,是唐朝滅亡的重要因素。

宦官監軍的始作俑者就是李隆基。駐守潼關的兩個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栽在了宦官監軍邊令誠的手裡。當時高封二人採取了退守潼關的戰略,想要以時間換空間,拖死安祿山,這一戰略是最適合當時情形的,但李隆基求勝心切,想要唐軍主動出擊,立刻打敗安祿山,這在當時是完全不可能的。

由於高封二人違背聖意,邊令誠擔心皇帝盛怒牽連自己,於是暗中告密誣陷他們二人消極怠戰、剋扣軍餉。李隆基知道後,立即下達了安史之亂中最錯誤的決定——將高封二人斬首於陣前。他們的死,讓唐朝軍心渙散,不久潼關失守,李隆基悔不當初。

​結語

李隆基早年確實有過輝煌時刻,但晚年的昏聵讓他一敗塗地,還是那句老話——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李隆基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是不可能成為一代明君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