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請求五萬人去趙國作戰,劉邦為何不願意痛快答應?

清論歷史 發佈 2020-08-21T00:10:20+00:00

韓信力無縛雞,立為漢朝賢臣,未遇之時,口無一日瓮飧,及至興通,身受齊王將印,嚇燕取趙,統百萬雄兵,一旦時休,卒於陰人之毒手。

韓信力無縛雞,立為漢朝賢臣,未遇之時,口無一日瓮飧,及至興通,身受齊王將印,嚇燕取趙,統百萬雄兵,一旦時休,卒於陰人之毒手。

在我國的封建歷史中,領兵作戰的將領是一份極其高危的職業,他們不僅要面臨戰場上的危機四伏,還要提防權力中心的明爭暗鬥。由於大量的兵權在握,許多將領無論忠心與否,都會遭到君王的猜忌和懷疑,這也使得兩者具有天然的對立思想。

楚漢爭霸初期,西楚占據了對漢軍的絕對壓制,一度將對方趕入川地,希望藉由秦嶺天險將其驅逐至中原之外。這種局面對於漢軍來說極其不利,幸運的是,蕭相國為高祖推薦了一位偉大的軍事人才——韓信。在兵仙的謀划下,漢軍虛實結合、兵分三路,順利突破了章邯的防守,占領了整個關中。

出乎意料的是,在漢軍出關後,首功之臣韓信居然被安置在廢丘守備毫無威脅的章邯,而漢軍主力則由樊噲、灌嬰等豐沛宿老帶領前往彭城,從這個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出高祖尚未對兵仙抱有百分之百的信任。接下來,兵仙向高祖請求共計五萬人攻打趙國,劉邦一開始卻沒有痛快地答應,更是證明了之前的觀點。

英布歸漢後,漢軍分撥五萬士兵毫無壓力

  • 1. 英布歸漢後信守承諾向西楚施壓

彭城之戰後,處境慘澹的高祖向張良請教戰勝西楚的辦法,留侯為高祖推薦了幾個方案,其中一條就是爭取九江王英布的支持,起到此消彼長的作用:

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英布當年是西楚的一員先登悍將,由於在得到分封后,他不願意自己的勢力受到損害,在齊楚之戰和彭城之戰時未曾響應霸王的出兵要求,因此雙方出現了芥蒂。彼時霸王忙著應戰敵軍,無法抽出精力向英布問罪,此事暫時不了了之:

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誚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欲親用之,以故未擊。

不過按照霸王睚眥必報的性格來看,如果時局平定後,他必然會和英布進行一番清算,考慮到雙方領土的地緣因素,英布很難抵禦西楚大軍。

當漢使者前來招降時,英布並沒有表現出牴觸的情緒,在雙方一番交流後,他最終投向了漢軍的陣營。

這個決定也表明了英布從此以後將勝利的希望壓在了高祖身上,他不肯出兵支援西楚,尚且可以用其他藉口搪塞過去,或許霸王敬重他的才能不會太過為難他。可是當他親手殺死楚使表表明態度後,就意味著他徹底站到了西楚的對立面,雙方的關係永遠不可能得到協調,勢必拼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所以當英布歸漢後,為了爭奪漢朝權力中心的話語權,開始舉全境之兵攻打西楚的腹地。

  • 2. 滎陽困局化解,漢軍得到充分的調息時間

英布叛楚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讓圍困滎陽的西楚軍開始回防彭城,全力備戰和九江軍的衝突,滎陽的困局也因此化解。

眼下的滎陽城中匯聚了漢軍的全部力量,其中步兵由韓信統領:

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城內的騎兵則由灌嬰統領:

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

由於魏豹重新投降漢軍,其帶來的萬餘人部隊也被併入了漢軍陣營。

兵仙從關中帶來的兵馬、蕭相從巴蜀送來的兵馬、灌嬰收編的逃散士卒,數量尚且有七八萬之多。

按照兵仙的設想,當初他攻打魏豹帶走了兩萬士兵,此時高祖再撥給他三萬士兵就可以湊夠五萬之數,所以這個方案是可行的。

即使這五萬人北上,滎陽還有兩三萬人的防守力量,考慮到滎陽城的城防極其堅固,就算面對西楚也能戰上一陣。

更重要的是,西楚被英布拖入了戰爭的泥潭,而北方親西楚的趙、燕、齊三國,都在偷偷發展自己的勢力,既不願意和漢軍開戰,也不響應西楚的出兵要求。

綜上所述,漢軍分撥五萬士兵毫無壓力。

兵仙意欲從北方牽制霸王,高祖卻不願提供支持

  • 1. 兵仙為何要堅持北上?

滎陽的守軍好不容易從西楚軍圍困的陰影中走出來,其中兩萬人還剛剛經歷了一場橫渡黃河的戰役,按理說可以趁機休息一下,可是兵仙卻催促高祖抓住時機北上攻趙,這種安排對部隊造成的壓力難免過大。

然而,如果我們回憶下彭城之戰前,就知道漢軍輸在了哪裡。

當初,漢軍出關時,擁有者豫西通道控制權的魏豹迫於武力威脅,主動將通行權讓給漢軍,北方的陳餘也被高祖欺騙,加入了漢軍陣營: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陳餘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餘。陳餘乃遣兵助漢。

高祖的本意是通過攻心戰收服北方勢力,消除潛在的隱患,從魏陳前期的表現來看,高祖的目的似乎達到了。

可是當漢軍在彭城遭到滅頂之災後,魏陳二人一個跑得比一個快,紛紛帶兵回到了自己的領地。

從這個結果來看,高祖所謂的收服北方勢力,完全是一句空話。

對於魏陳二人兩人來說,他們追求的並非是問鼎天下,而是在亂世之中如何留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保證利益最大化。

因此兵仙認為,與其通過不牢靠的政治手段爭取對方的支持,倒不如靠著武力完全消滅潛在的隱患,這也是他堅持北上的真正原因。

  • 2. 高祖不願提供支持的表面原因

面對兵仙的請求,高祖並沒有痛快地答應。

事實上,韓信帶領的部隊,一直是高祖惦記的對象: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古代的部隊是由兵符調動的,雖然兵仙指揮能力突出,但是高祖並不願意將部隊的指揮權放在他手中,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將虎符交出。

這種情況既可以理解為高祖對核心力量的掌控,又可以看作是對兵仙的不信任。

從表面上看,當兵仙提出要攻打趙國時,高祖有著充分的拒絕理由。

趙國自三家分晉後,就成為了以武立國的標杆。即使在胡服騎射改革前,趙肅侯就堅持以武力抵抗實力更為強大的魏、齊等國家。

胡服騎射後,趙人和彪悍好戰的胡人互相融合,使得趙國國內形成了民眾作戰意願強烈、作戰力量強大的社會風氣。民間百姓積極參軍,朝堂之上湧現了無數軍事大才,趙地又盛產駿馬去武裝騎兵,因此趙國在對外戰爭中不落下風,以混編為主的漢軍的戰鬥力,還是很難和趙國強騎相提並論的。

除了武裝力量強大之外,趙國當時的統治者陳餘更是軍政一手抓的傑出人才,尤其是他對部隊的建設、對局勢的掌握都堪稱優秀,這也成了高祖忌憚的另一原因。

在高祖看來,趙國的戰鬥力極其強大,不適宜主動招惹,尤其是陳餘和自己並沒有直接矛盾,他更在意的還是漢軍陣營中的張耳,因此二國完全可以保持和平相處。

萬一韓信領兵北上後,無法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那麼這支部隊即使不被全殲,也會極大地降低戰鬥力,如果西楚得到信息後,有可能發動大軍攻打滎陽,如果滎陽城破,那麼西楚軍必然先入關後入蜀,徹底消滅漢軍勢力。

眼下漢軍實力尚未恢復到巔峰,最佳的辦法是藉助關中和巴蜀的資源加緊休養生息,貿然北上、四處作戰似乎並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剖析高祖不肯信任韓信的深層原因

  • 1. 表面原因背後有更深遠的思考

從表面原因來看,高祖的擔憂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探究起來,表面原因的背後有更深遠的思考。

高祖此時對西楚的態度很堅決,雙方必須要一決勝負,絕不能有劃天下而治的情況出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甚至連太子都立好了,並且明確要求蕭相國輔助太子成長,這個舉動可以視作他放手一搏的堅定決心。

不過留侯已經明確指出,以漢軍自己的實力,是難以撼動西楚的,必須要做到以多戰寡、借天下之力才可以達到目的。

眼下,由於張耳假死事件,陳餘基本不能和漢軍和解了,因此趙國的存在,必然對漢軍東出埋下巨大的隱患。

有了彭城之戰的教訓,消滅趙國理應被提上日程,然而高祖推三阻四猶豫不決,並非是因為他缺乏和趙國決戰的信心,而是因為他真正忌憚的乃是韓信。

  • 2. 深度剖析兵仙為何難以得到高祖的信任?

後世學者對待兵仙的態度出奇一致,基本認為他是受到了高祖的猜疑被迫造反、無辜慘死。

兵仙走上歷史舞台的過程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成功帶領漢軍出川到彭城之戰前,第二部分是平定北方四強到攻滅西楚,第三部分是受到猜忌最終死於呂后之手。

在前兩部分中,兵仙的所作所為,充分證明自己對漢政權十分忠誠,而在第三部分中,雖然他有些事情做得不算妥當,但是不至於逼得他造反。

關於兵仙的忠誠度,其實並非取決於他自己的表現,更多取決於高祖的看法。

從春秋戰國到秦末這段時間,正是士族崛起的時間,兵仙就是士族的典型代表。士族的特點是高流動性,追求天下為仕,他們不拘泥於忠於某一個國家或政權,而是四處宣講自己的理念,找到真正施展抱負的機會。

在這個時期,忠君愛國的思想尚未得到普及,因此忠誠度這種概念並不足以用來衡量兵仙是否會長期留在漢政權。

高祖擔心的是,如果韓信遠離了自己的管轄範圍,又憑藉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治軍手段收編了大量部隊,他有可能在北方擁兵自立。

這種情況在當時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如果理解了這種社會背景,那麼上文提到的英布叛變,也變得容易理解了。

就算兵仙曾經為漢軍做出過突出貢獻,但是這不代表他就是忠於漢軍的,事實上這可能只是他施展才華的一種具體手段。通過這種手段,兵仙的能力才能被充分證明,為他贏得巨大的聲望和支持,當這種支持達到一定數量時,無論兵仙在哪裡自立,都能得到手下士兵的響應。

如果這種情況真的出現,那麼對於漢政權無疑是滅頂之災,高祖的憂患意識,最終決定了他無法百分百信任兵仙。

結語

韓信在漢軍中嶄露頭角的時期,正是高祖最困難的時期。在蜀地時,韓信其實已經動了改換門庭的打算,這才引出了蕭相月下追韓信的典故。在蕭相的力薦下,高祖必須做出政治表態,這種表態更多的不是為了韓信,而是為了蕭相。

如果高祖對蕭相如此努力的一番操作視而不見,拒絕了他提出的拜將韓信的請求,那麼沒有達到政治目的的韓信大不了重新一走了之,而蕭相又會產生何種想法,則是不可推測了。此時張良還留在韓王成身邊,豐沛地區的元老們已經因為思鄉情緒發作產生了厭倦情緒,如果蕭相再一走了之,那麼漢政權將徹底走向衰敗。

因此高祖只能賭一把,他既要賭蕭相的眼光沒有問題,也要賭兵仙的能力對得起蕭相的重託。這種選擇的本質實際上是複雜博弈下的必然選擇,並不能代表高祖真心欣賞兵仙,相反,這種被人略帶脅迫下做出的選擇,或許還加重了高祖的逆反心理,為之後懷疑兵仙埋下了伏筆。

雖然兵仙在被拜將後,接連打出了四場關鍵戰役,分別是暗度陳倉帶領漢軍出川,當機立斷支援滎陽,巧渡黃河夾擊魏豹,北上途中消滅代國,但是這些戰爭在後方的高祖看來,是漢軍軍事力量和後勤能力的綜合體現,遠非兵仙一人之功。以當時漢軍的真實戰鬥力來看,如果沒有兵仙虛實結合,精於兵法,這幾場戰爭的結果還是未知。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兵仙的能力在這幾次戰爭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軍中的將官和士兵對他也十分佩服。

可惜的是,這種感情非但沒有令高祖更加信任兵仙,反而加重了他對後者的懷疑。手中掌握著最精銳的部隊,在官兵中有著巨大的聲望,再加上遠離漢政權的核心區域,這三個因素結合起來,會令人立刻想到擁兵自重。

雖然高祖最終再次選擇相信了兵仙,但是這次不過是出川前的延續,是在複雜博弈下的必然選擇罷了。在這種無可奈何又寄予希望的複雜感情的交織中,高祖對兵仙的看法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為兵仙最終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1】破窯賦 宋 呂蒙正

【2】《史記·三十世家·留侯世家》

【3】《史記·七十列傳·黥布列傳》

【4】《史記·七十列傳·樊酈滕灌列傳》

【5】《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