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六福客棧:好萊塢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

新華社客戶端 發佈 2020-08-21T17:21:45+00:00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8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尋訪六福客棧:好萊塢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的報導。

艾偉德剛到陽城時在核桃樹下留影。

六福客棧原貌圖。作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王文化、王皓)8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尋訪六福客棧:好萊塢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的報導。

《六福客棧》——一部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好萊塢電影,故事發生地在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這部電影由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拍攝,馬克·羅布森導演,1958年在美國上映。1959年獲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同年,獲第16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男女主角等多項提名,最終贏得「促進國際間了解影片」獎。

影片取材於真人真事。1930年英國女子格拉蒂斯·艾偉德(Gladys Aylward)到陽城縣東關村傳教,她經營客棧、推動放足、救助孤兒。1940年歷經艱辛護送近百名孩子到後方。

80年過去,東關已無人見過艾偉德,陽城也不是艾偉德見過的模樣。但艾偉德的音容和功德還在流傳,她生活的遺蹟部分尚在,當地規劃整體復原相關建築,並建設艾偉德的紀念設施。

故事能廣為傳揚,《六福客棧》功不可沒。對照電影,實地尋訪,鉤沉往事,影片所表述的艾偉德經歷總體符合史實,但展現的場景與當時陽城情況相差明顯,情節和人物也不乏演繹和誇大,沒有真實全面地表現出艾偉德形象和當時陽城社會狀況。

影片是60多年前的作品,限於當時環境和條件,能有「促進國際間了解」作用已屬不易,英格麗·褒曼們的努力值得尊重,但我們不應忘卻這個好萊塢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

(小標題)「小娃,過來耍」

陽城縣位於太行、王屋兩山之中,建縣始自兩千多年前的秦代。東關村靠山傍水,位於縣城東門之外,主街是出入縣城的主要道路,也處在晉東南連通晉西南的交通要道上。

而今東關主街尚保留一些老建築,走訪時正在進行整治,擬建設明清風情街。這裡古來就是條商道,村民王廷智撰寫的《東關記憶》一書中說,上世紀中期,東關是陽城縣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旅投宿區,街里有商鋪作坊160多家,行業50多種,有多家客棧接待往來騾隊,艾偉德的「六福客棧」是其中之一。

「六福客棧」已規劃復建。原客棧1938年被日軍轟炸後停業,2009年原址建起居民樓,叫明月小區。客棧院牆以及艾偉德居住的耶穌堂尚在。隨著尋訪者的不斷增加,2012年,東關成立了六福客棧旅遊開發有限公司。

一部好萊塢電影,成了太行山裡的一個旅遊招牌。

耶穌堂是清代建築,進了院子,四面是兩層樓房。艾偉德臥室在二層,沿著狹窄樓梯上去,臥室空無一物,約10平方米,低矮,後牆上有個窗戶,臨街,距地面約兩米。牆上有的地方貼著報紙,是2005年10月的。六福客棧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經理楊全旺說,這裡原來有人家住,公司成立後,村裡收了回來。

楊全旺是東關村人,1970年出生,他說以前村裡有老人小時候見過艾偉德,稱她「洋婆子」。當時全村窗戶都是用紙糊的,艾偉德房間窗戶卻鑲著玻璃,好奇的孩子們跑來看,艾偉德就用陽城方言打招呼:「小娃,過來耍。」老人們說有個頭疼腦熱,常找艾偉德,晚上就站在臥室窗下喚她,她問了情況就遞下些西藥。

村裡最後一位見過艾偉德的老人,2019年去世。

耶穌堂院子裡,擺著些艾偉德的照片,均為黑白照片,有一幅艾偉德坐在一株不大的核桃樹前,面露微笑,樹後是一道牆。楊全旺說,是她剛到陽城時拍攝的。牆猶在,樹也在,長高了。

院裡只一幅彩照,是英格麗·褒曼的,掛在屋外,已褪色。褒曼高大靚麗,艾偉德不足1米6,相貌平平。艾偉德本人對電影《六福客棧》並不滿意,提出第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又矮又丑,讓褒曼來演是過度美化。

主人公形象不符,故事背景也不符。片中陽城景象是稻田、水車、戴斗笠插秧的農民,一派南國風光。《陽城縣誌》載,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和穀子,其次是豆類和高粱。

影片從艾偉德在倫敦尋找中國傳教機會開始,場景是高大火車站、整潔街道和落滿鴿子的廣場等。到天津下火車後則顯得擁擠混亂,艾偉德騎著騾子翻山越嶺到了陽城,這不完全是史實。艾偉德確實是騎騾進陽城的,但只是從澤州(今晉城)到陽城這一段。她在天津不是下火車而是下船上火車,又轉汽車到晉城。1930年的中國仍很落後,但畢竟不同於19世紀,當時山西通火車、汽車已有幾十年了。

1922年,美國記者寶愛蓮(Edna Lee Booker)由正太鐵路進山西,寫道:「火車從石家莊出發,蜿蜒穿過山西的蔥蘢山脈,一路來到太原。說到這,不免要贊一句那輛法國製造的小火車。它的機車運行平穩而順暢,車廂乾淨舒適……」當然艾偉德旅行狀況不能同當軍閥座上賓的美國記者相比,但片中改變艾偉德的旅程,也使當時中國真正的交通狀況被掩蓋了。

電影中陽城縣縣長帶著一幫侍妾,做派如在清朝,被稱為「滿大人」,他治下陽城仿佛獨立於政府體系之外,艾偉德到後才在中央政府督導下開展放足等改革,這並非實情。

1930年,長期在中國生活的美國人阿林敦(Lewis Charles Arlington)寫道:「山西省,我到那裡看過,真是一個模範省,那裡的百姓看起來很快樂……有很好的公路,養護得也很好。」當時閻錫山統治山西已十多年,沒有阿林敦寫得那麼好,但也不是電影展示的那樣。陽城放足從民初就開始了,20世紀30年代,陽城沒有一個縣知事(縣長)任期超過三年,片中那位和艾偉德共處十年的「滿大人」及其治理情況均系「藝術加工」。

《六福客棧》里將中國場景有意無意地前推了幾十年,形成與倫敦現代都市對比鮮明的「蠻荒」之地。這有助於突出艾偉德的博愛和奉獻,不過影片美化她的同時也將現代中國扭曲矮化了。無意批評一部幾十年前的電影不夠真實,只想儘可能透過藝術「稜鏡」和歷史煙雲,看看那些人、那個時代的本來容顏。

褒曼很美,但那個笑著坐在核桃樹前的普通女子才是艾偉德,她不漂亮,會和善地喊:「小娃,過來耍。」

(小標題)「沒有白虱、沒有跳蚤、我們講故事」

艾偉德提出電影第二個問題是客棧名字不對,她開的客棧名為「八福客棧」,改為「六福客棧」,有違本意。

「八福」具有基督教內涵,取意於《聖經》。基督教傳入陽城是在1903年,晉城教會派羅森及其妻子詹尼·羅森到陽城傳教,他們在東關行後巷買了個院子建教會,就是現存的耶穌堂。1910年後羅森病逝,羅森夫人繼續傳教,1930年因年邁申請代替者,在這個背景下,艾偉德到了陽城。

艾偉德1902年生於倫敦北郊埃德蒙頓,17歲時開始在倫敦做家庭女僕。她說,當時英國經濟蕭條,比起做用人,她更願意去四萬萬人口的中國做傳教士,還可能幫助更多的人。

「趕騾人是中國北方的報紙」,影片中羅森夫人這樣說開辦客棧的緣由。傳教資金由晉城教會提供,開客棧是為了傳教。在華多年,羅森夫人認為中國人愛聽故事,想向騾隊的人講聖經故事,希望通過他們再進行二次傳播。

「沒有白虱、沒有跳蚤、我們講故事。好哇!好哇!來啊!來啊!」電影中褒曼扮演的艾偉德在街邊賣力地攬客。艾偉德當年吆喝的地點在通濟街一個拐角處,現在有家早點鋪,尋訪時正值下午,鋪子關著門,無人路過。影片中客棧很紅火,傳教的成績也不小,最後連那個帶著一群侍妾的縣長也當眾宣布,自己被艾偉德感化成為基督徒,並要求記在縣誌上。

踏訪東關村,艾偉德的客棧位置不算理想,靠近西頭且不臨主街,客商是從東邊來,要先路過多家街邊的客棧,生意究竟如何?已無人可問詢,但傳教的效果電影肯定是誇大了。

到艾偉德離開的1940年,基督教在陽城傳播近40年,信徒仍不多。曾任陽城縣地方志主任的王家勝1984年就開始從事地方志工作,他說,陽城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僅康熙、雍正年間就出過兩個大學士,孔孟之道在民間影響深遠,民眾較少入教。

影片中「六福客棧」周圍環境喧鬧雜亂,沒有什麼文化氛圍。東關村其實人文薈萃,有1500多年歷史,至今尚有27處文物遺存列入全國文物普查名錄。耶穌堂所在的行後巷舊稱尚書巷,是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田從典故里所在,建有田府,也稱相府、田閣老府,共4個院子,呈「田」字形,舊貌猶存。

東關村黨總支書記張宏偉介紹說,東關村明清兩代出過18個進士,全村以「孝」「德」為門額的有20多處。

1934年費正清和梁思成夫婦到山西考察,沿汾河谷地一路南行,費正清發現「在這個古老的山西谷地兩個主要的現代化機構,政府和教會,一個不斷膨脹,一個日漸衰微……」

耶穌堂設在東關數十年,羅森夫婦及艾偉德與村民相處融洽,但村民大都對基督教不感興趣。艾偉德到後不久羅森夫人去世,晉城教會不再提供經濟支持,並要求艾偉德返回英國。

艾偉德自己堅持留了下來,繼續開辦客棧,把收入用於傳教並資助難民、收養孤兒。

影片中她得到了那個縣長的支持。據林雲《震撼世界的六福客棧》書中介紹,艾偉德在陽城期間,歷任縣長有12人,多為閻錫山政府選派,其中有抗日民主人士和中共地下黨員。

史料顯示,多任縣長幫助過艾偉德,但沒有一個受其感化成為基督徒的縣長。倒是艾偉德在陽城傳教的同時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1936年,艾偉德申請加入中國國籍。她曾說:「我感到這裡真的是我的國家,這裡的百姓也是我的同胞。吃中國飯、穿中國衣、說中國話,我現在的生活已完全中國化了。」

在耶穌堂的幾個門上都貼著對聯,其中橫批都是「五福臨門」,中國傳統中人們通常把「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稱為五福。

影片中羅森夫人掛「六福客棧」的牌子時說:「第六福是什麼?那就得自己去找了!」電影將「八福客棧」改為「六福客棧」,淡化了基督教內涵,而與中國的五福相聯繫,倒也暗合艾偉德在陽城的變化——「中國化了」。

東關村有家「六福客棧超市」,耶穌堂門口寫著「六福客棧舊址」,地方規劃復建的也是「六福客棧」。

雖然沒得到艾偉德認可,但好萊塢為故事起的這個中國化的名字,顯然要在陽城流傳下去。

(小標題)「瞧瞧她的腳,瞧瞧看」

艾偉德在陽城留下的另一個印跡,是曾受縣政府委託,下鄉督促檢查婦女放足情況。

影片中,艾偉德到陽城以後,縣長在中央政府派來的軍官林楠督導下,開始推動禁止婦女纏足,先後選了3個男子當禁足督查,下鄉檢查女子放足情況,結果都被鄉民打得鼻青臉腫、甚至臥床不起,一籌莫展的縣長只好請艾偉德當這個督查。

艾偉德翻山越嶺到山村,召集男女老少說「難道沒有一個母親,一個愛她小女孩的母親」「如果上帝讓小女孩有小腳,就會讓她生成那樣」。一個老婦人讓大家看她被裹的腳,之後就有年輕母親給孩子放腳,孩子父親表示不滿,艾偉德說:「瞧瞧她的腳,瞧瞧看。」很快得到村民響應,禁止纏足迅速落實。用片中縣長的話說,艾偉德成了除他之外最受全縣民眾愛戴的人。

艾偉德確實在陽城縣禁止婦女纏足中發揮過作用,但影片表現與具體情況相距甚遠。山西禁止女子纏足始自民國初年,1917年閻錫山兼掌民政後即開始推廣「六政三事」,天足是六政之一。《禁止纏足告示》中稱:「婦女纏足,為害甚大。不獨有礙行動,且損壞其肢體……漢人纏足之風,莫甚於山西。是以山西人口愈少,人體愈弱,人民愈窮。其毒與鴉片相等。若不嚴禁,害無底止。」要求10歲以下女子纏足者一律放開,違者罰款並限令放開,不遵再倍罰,再不遵查辦,規定由縣知事(縣長)負責執行。

隨後又將放開年齡延至15歲、18歲,並對制買纏足用木底以及為纏足女子做媒者都進行處罰,還要求全省學生不娶纏足女子。發布《委派女稽查員規則》,明確規定「各縣查驗天足,均以女稽查員行之。」制定了《女稽查員服務規則》,對如何工作進行規範要求。省府設立六政考核處,對各縣進行督查。

《陽城世·陽城事》一書載,1918年海南人吳傑己任陽城知事,落實省府的天足要求,明令凡年在18歲以下的女子一律禁止纏足,西關村村民王某因女兒躲避放足,被罰大洋五元。吳知事夫人是天足,常和女稽查員一起深入鄉村,挨戶進行稽查。到1930年後,陽城山村仍有纏足者,縣裡又請艾偉德下鄉稽查。直到1940年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陽城才不再出現新的纏足者。

20世紀上半葉,在陽城以至山西,禁止纏足是一項艱難的社會變革,省府做了翔實「規劃設計」並嚴格督導,縣裡做了大量工作才漸漸落實,效果是逐步顯現的。《民國山西史》稱:「經過前後五六年的具體實施,據有關記載:女子纏足『已屬少數』。」1929年,梁漱溟到山西考察,作《山西之所見》,寫道:「禁纏足有七八分成功。這實在是山西當局一件最大的功德。」

電影里陽城1930年後才在中央政府督促下開始禁纏足,還安排男子當督查,當眾讓女子放開纏足等,顯然和歷史情況不一樣。1918年縣知事夫人已下鄉稽查,當時重「男女之大防」,不可能安排男子去檢查放足。《女稽查員服務規則》第六條規定:「女稽查員下鄉,各帶巡警一名。巡警只在被查各戶之門外伺候,非經呼喚,不准擅入民宅。」

片中艾偉德講幾句話就實現了全村放足,太理想化了,且那幾句台詞對推動放足來說也不著邊際。如要找「愛她小女孩的母親」,其實對當時山西農村的母親來說,給女孩纏足就是愛,如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中所說:「纏足是作為一種文雅和上層階級身份的標誌而傳播的……一個母親為女兒大了結婚和生活幸福應盡的義務就是這個。」山西禁纏足改革的一項配套措施就是學生不娶纏足女子,違者「處以三十元以上、三百元以下之違約金,並於各校內失去其校友之資格」。

1923年閻錫山頒發告諭稱:「如今之學生,都不娶纏足婦女。你的女兒偏纏了足,一定尋不下好女婿,到那時後悔也遲了。」這顯然比艾偉德的話更有說服力。給不信教的村民講上帝自然沒用,讓大家看纏足後的腳能促進放足更是局外人的想像。

片中表現艾偉德在陽城禁纏足中起決定性作用,很是誇張。還演她去監獄制止罪犯暴動、提倡監獄改革,在艾偉德的自傳中,她在陽城並未有此經歷。電影對艾偉德經歷改動不僅於此,她提出電影第三個問題是自己生命里從無愛情場面,影片卻貫穿感情線。男方是那個軍官林楠,混血兒,這個人物的背景、經歷缺乏史實支撐,只能說是因劇情需要設立。有了這個人物,影片就有了情愛的元素,曖昧、親吻、別離……故事好看多了,但這故事是英格麗·褒曼的,不是格拉蒂斯·艾偉德的。

艾偉德低矮的身影,曾在20世紀上半葉陽城社會變革中閃動,雖沒有發揮片中那麼大作用,但歷史記住了她的愛心和努力。

(小標題)「帶著這些孩子們出去」

艾偉德愛心和努力的最大體現是,在戰火中帶領近百名孩子從前線到後方。

片中表現,日軍轟炸陽城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艾偉德收養救助孤兒。為保護好這些孩子,她決定帶著100個孩子離開陽城到安全地方。林楠認為行路艱險,勸她慎行,艾偉德說:「這就是上帝要我來中國的緣故,帶著這些孩子們出去。」經過艱難跋涉,終於孩子們被帶到西安,受到舉城歡迎。

當地資料記載,1935年黃河泛濫、1938年日軍入侵,陽城流浪兒童增多,艾偉德救助收養孤兒。1940年3月,艾偉德帶近百名孩子行程千里抵達陝西,但到西安卻被拒之城外,因為城內無法安置,又轉到扶風,因條件不好,有的孩子死在那裡。

林雲對此進行了尋訪。據《震撼世界的六福客棧》書中記錄,這批孩子中有孤兒,也有難童和教會子弟。在2012年前後,共尋訪確認了28位,但尚在世的只有兩人,其中一位已成植物人多年,另一位名叫秦秋蓉,出生於1927年,住在太原。

尋訪時,秦秋蓉說:「大約13歲時,剛過年,我跟隨大夥前往陝西。記得當時有一大批人,分了好幾組,管理很嚴。大家穿著破棉衣,走了很長時間。後來過黃河,坐的是擺渡的船。」2018年記者聯繫到了秦秋蓉的家人,得知老人身體不好,不便接受採訪。2019年初,秦秋蓉去世。

2012年,林雲曾重訪艾偉德帶領孩子們出行的路線,寫道:「當車子穿行歷山景區盤山公路向上不斷崎嶇攀升時,當所有人都在讚嘆造物主締造的天然美景時,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當年艾偉德是如何帶著近百名孩子艱難通過這崇山峻岭的!」

這條路雖然艱險,但相對安全,「在陽城政府共產黨的管轄範圍之內」。片中面對日軍入侵,陽城官員無可奈何,林楠認定「我們會被擊敗」,要求縣長逃到外省以免成為日軍傀儡。縣長召集士紳,一方面當眾極力頌揚艾偉德的功德並宣布自己成為基督徒,另一方面表示要離開陽城,幾年或者永遠。

前者只是劇情,後者倒還有幾分實情。抗戰時閻錫山下令各縣縣長與縣城共存亡,但開戰後雁北13縣中有12個縣長棄城而逃。閻錫山只好推出遊擊縣長制,允許縣長在縣境內即可,結果此令一下,全省105縣中僅3個縣長願留任,其餘全部請辭。

然而,只表現逃走的縣長和沒有信心的中央軍軍官,並不能反映陽城面對日軍入侵的全面情況。1938年卞之琳走訪山西,寫了《晉東南麥色青青》,其中有「陽城在動」一節:「緊張而又活靈,城門口、街口站了臂上佩『八路』臂章的雙崗,時時刻刻地喊出『立正!』標語是尤其熱鬧,五光十色……陽城到底有哪些機關,哪些團體呢?」他從11月23日陽城各界舉辦的座談會上抄下了陽城縣政府、八路軍晉豫游擊隊、自衛隊、婦女救國會、青年救國會、大眾劇團等十多個名字,還沒有抄全。

卞之琳寫道,會上這些團體的代表「一個搶著接一個,雨後春筍似的,挺起來報告」,代表們報出各種會員人數「兩萬,四萬,兩千,四千,七八萬……大家忙,而且也無須苛求,成長的路上困難是多的,冬野里麥色青青,成長本身就是成績了。」

支撐這成長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卞之琳說:「陽城最足以自傲的還是生長在這裡,現在駐守在這裡的晉豫游擊隊,前身是八路軍聯絡處。」

卞之琳是新月派詩人,他記錄的抗戰初期陽城情況,並非電影所演那樣沒有希望。王家勝介紹說,1938年2月,面對日軍進犯,八路軍駐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聯絡處主任朱瑞和副主任唐天際率領部分幹部和學員進抵陽城,著手開闢晉豫邊抗日根據地。3月中共陽城縣工作委員會成立,大力發展黨員,組織群眾抗日團體,建設根據地,陽城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這就是卞之琳遇到的陽城,也是艾偉德離開時的陽城,面臨著危亡和淪喪,也正經歷奮起和新生,中國人用自己的血肉築起新的長城。

艾偉德離開兩個月後,朱德途經陽城作詩云:「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

影片演到艾偉德在西安接受歡呼就落幕了,那歡呼本不存在,艾偉德的奉獻和磨難也沒結束。之後她在中國西部繼續慈善事業,也飽受貧病困擾,1949年3月在別人資助下返回英國。同一時期,陽城發生巨變,東關日新月異。耶穌堂院東側「將軍府」是明游擊將軍陳思伊故居,1946年成為太岳行政幹部學校所在地,陳賡等曾居住過。不遠處的喬府是清代進士喬映伍故居,1946年建立野戰醫院,後來醫院隨軍南下,一直到達海南島。

(小標題)「將會更好的、更乾淨的地方」

1963年,艾偉德受邀入白金漢宮晉見伊莉莎白二世,當時有報導稱:「她穿著中國旗袍去謁見女王,這種不凡的舉動,轟動了整個英國。」

回到英國後,艾偉德在華經歷引起了媒體的注意。1950年她的口述自傳出版,之後又出版了根據自傳改編的《小婦人》。1957年,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與艾偉德簽約拍攝電影。

《六福客棧》結尾處,艾偉德說:「我要回陽城,我要回家去了。」陽城,是她心目中的家。衛理公會1949年5月19日一份記錄寫她回英國後給人留下的印象:「她的思維是中國的,她的一招一式也是中國的,不止一次她都把在中國的英國人和美國人看作老外。」旗袍是她平常的著裝,並非晉見女王時的刻意。

艾偉德回陽城的願望未能實現。她在台灣安頓下來,繼續從事慈善事業。1970年1月5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艾偉德女士,傳教士,在台北去世,終年68歲……她曾經這樣評論中國『我認為那將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將會更好的,更乾淨的地方,我寧願需重新選擇一次這樣的生活。』」

50年後,《陽城文學》上有篇紀實作品寫道:「如今的陽城一天天在蝶變,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路更寬、城更靚,高樓鱗次,路寬燈亮,遠山如黛。」

東關人說,村裡要建一尊艾偉德的塑像,已設計好,她將長久地與這片「會更好的,更乾淨的地方」相伴。(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