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無科學家到諾貝爾獎,屠呦呦是如何在沉默中爆發的

升學霸 發佈 2020-08-21T06:55:39+00:00

屠呦呦,這個名字在2015年10月之前,少有人知道。但在這之後,卻名冠中外,譽享全球。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我國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是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這個名字在2015年10月之前,少有人知道。但在這之後,卻名冠中外,譽享全球。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我國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是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的確稱得上本土科學家,和國內大多數科研工作者都有海外留學經歷不同,屠呦呦從來沒有海外求學的經歷,完全是土生土長的本土科學家。

她1930年出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就讀於北大醫學院生物學專業,1955年畢業後,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在這裡一干就是60多年,至今還在中醫科學院工作。

在中醫科學院中,屠呦呦埋頭科研,不問俗事,做出了一番驚天成就!

1956年,對有效藥物半邊蓮、銀柴胡進行了生藥學研究,對防治血吸蟲病起到了關鍵作用;

1962年,參與《中藥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編撰工作;

1969年,主持編寫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

1972年,從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1973年,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囊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

1992 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發明出雙氫青蒿素;

2009年,編寫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出版;

2016年,研究青蒿素對新適應症--紅斑狼瘡有顯著療效;

2019年,在「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上獲得新突破,並提出合理應對方案。

從這一長串的數字可以看到,在2015年前,屠呦呦的成就已經非常驚人了,但我們卻很少知道,因為這之前屠呦呦並沒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號,她既不是兩院院士,也沒有博士頭銜。她不會「阿諛奉承」「拍馬迎合」,她只會堅守一個崗位,堅持一項科研60多年,取得一項項突破。

據同事反應,屠呦呦一向不愛說話,性格執拗,所以才能夠專心科研,默默無聞。

好在,世界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2015年,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7年,屠呦呦獲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2019年,屠呦呦成為首批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雖然屠呦呦先生是一個沒有留學經歷,沒有博士頭銜,沒有兩院院士稱號的「三無」科學家,但60年來,她甘於寂寞,以科研為伴研發出了利國利民的成果,最終在沉默中爆發,獲得了全世界的讚賞和認可,如今的一項項榮譽比院士稱號、博士頭銜、留學經歷更為光彩,更為突出。

世界不會辜負每一個有心之人,國家不會辜負每一個科研之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