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店長:書、重逢和手沖咖啡

中國新聞周刊 發佈 2020-08-23T23:56:22+00:00

我心中理想的書店不用多大,書也不用很多,但都要是自己喜歡且熟悉的,如果有人來,隨便拿一本都可以討論;


一日店長:書、重逢和手沖咖啡

文/張豐

發於2020.8.24總第961期《中國新聞周刊》


我有時候會有開一家書店的想法。我心中理想的書店不用多大,書也不用很多,但都要是自己喜歡且熟悉的,如果有人來,隨便拿一本都可以討論;如果沒人來,我就自己看書、寫稿、喝茶——這個想法很誘人,但是我知道無法掙到錢,或許只有到自己不需要靠開店掙錢的時候才能付諸實踐吧。


所以我就報名參加了成都一葦書坊的「一日店長」計劃,去體驗一天的書店店員生活——這樣一來,體驗是自己的,而營業額的焦慮屬於老闆。


在我之前已經有8個人當過一日店長了,我的優勢可能是喜歡買書。到店後,我先自己買了兩本書:卜正民的《維米爾的帽子: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和約翰·道爾的名著《擁抱戰敗》。


這就是獨立書店的優勢所在。老闆會到批發市場甚至一些出版社的倉庫搜貨,因此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書,有些還是自己錯過的,這種「重逢」似乎是對愛淘書的人們的回報,所得是一種隱秘的、外人難以理解的快樂。像這兩本都不算新書,在大書店是不可能有貨的。前者是2017年出的中文版,那時誰又能想到今年「全球化世界」會遇到這麼大挑戰呢;後者這麼多年多次再版,但是我之前一直沒有買到。


我當體驗店長還有另一大優勢:我會做手沖咖啡。這算得是實實在在的技術了。


我還記得第一次到咖啡館喝咖啡是在2008年,那時我對在星巴克用電腦辦公的人感到不解,斥之為「裝」。前兩年,我也成了重度咖啡館客戶,曾在成都十幾家星巴克寫過文章。今年我開始嘗試自己做手沖咖啡,很少去咖啡館了。有時候在星巴克見朋友,禮貌性買一杯美式咖啡,感覺與自己做的味道差得太遠。


今年2月,我購進了手沖咖啡設備,包括手搖式磨豆機套裝、手沖壺等。咖啡豆是從一個廣西梧州的小伙子那裡買的,每次他會向我提供三種豆子。有一次他微信告訴我:「我的烘焙技術又進步了,下次你嘗嘗。」我相信他不是為了推銷,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有點像理察·桑內特所說的「匠人精神」吧。


一葦書坊有自己的咖啡豆,據說客人以點便宜的美式咖啡(20元一杯)為主,手沖的單品咖啡比較貴,8折之後還要30塊,少有人問津。這樣,店員沖咖啡的技術也就難以提高,我來了正好可以開拓新業務。


最開始點手沖咖啡的都是我的朋友。最終,我賣掉了10杯手沖咖啡,創下書店開業以來單品咖啡銷售紀錄。每一次把咖啡端給客人後,我都會清洗一下設備。正牌店長對此非常讚賞,表揚我是第二位洗杯子的體驗店長。


晚上盤點的時候,我的業績非常好,賣掉了21本書(有兩本是自己買的)、10杯咖啡,營業額也破了紀錄。但是我最開心的還是那句「洗杯子」的評價。這是對我工作本身的評價,也是我疫情期間生活發生轉變的一個縮影。我愛上了洗杯子,用一種專門的海綿把家裡每一個小杯子都清洗乾淨,能獲得相當的滿足。誇張一點說,把杯子洗乾淨,是喝咖啡的最後一步,到這裡才算完滿。這是我在2020年的進步,和跑步一樣,這樣的瑣事有利於我獲得一種內在的節奏。


在店裡,我曾經賣力地向一個女孩推薦《發明自由》一書。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讀高中的我第一次走進老家縣城的「未名書屋」,老闆遞給了我一本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此開啟了我讀外國文學名著的旅程。那時我和幾個同學常去看書,老闆會把新書借給我們,讓我們帶到學校看。我們和老闆成了朋友,並且到現在都保持著讀書的習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