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之間仇恨這麼大?

寒江閣一道人 發佈 2020-08-23T23:10:04+00:00

不過,今天看來近似於「滿天星斗」的巴爾幹政治地圖,在歷史上也曾有過短暫的統一國家出現,那就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建立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的普遍認同,在百年前曾暫時把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門的內哥羅、馬其頓和黑山等暫時凝聚成一個國家。


文|縱橫四海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歐亞非三大洲交匯的十字路口。

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不但讓這裡的民族、宗教構成多元化,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影響和干預,還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矛盾。而這樣一種矛盾糾紛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不同政權的並立。看看今天的歐洲地圖就會發現,在半島上,居然會分布著大小不等的十餘個國家。

不過,今天看來近似於"滿天星斗"的巴爾幹政治地圖,在歷史上也曾有過短暫的統一國家出現,那就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建立的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人"的普遍認同,在百年前曾暫時把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門的內哥羅、馬其頓和黑山等暫時凝聚成一個國家。這些區域在效忠於一個共同集權政府的同時,也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權與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

可是,這樣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先是德意法西斯長驅直入,用不到兩周時間就擊潰南斯拉夫國防軍,占領全境,南斯拉夫由於外部力量的干預而再度四分五裂。

後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兩個地區挑頭鬧獨立,又讓本就經濟不振的南斯拉夫中央政府雪上加霜。

最終,在內憂外患折磨下,共同的"南斯拉夫認同"土崩瓦解,曾經是南斯拉夫大家庭中重要成員的克羅埃西亞人爭取到了獨立的地位,與塞爾維亞等民族平起平坐的資格。

南斯拉夫分裂後,曾作為前南斯拉夫聯邦重要組成部分的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之間,仇恨卻異常之大。直到今天,在巴爾幹半島上,仍有聯合國維和部隊在當地駐紮,他們橫在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武裝人員衝突之間,試圖讓雙方握手言和,但這在短時間內似乎是無法實現的。

同屬於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人,對對方都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而不少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埃西亞人共同組成的家庭夾在中間,更是難做。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兩個"同根同源"兄弟民族如此大的敵意呢?

答案,恐怕還得從歷史中尋找。



誠然,若追根溯源,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都是斯拉夫人支系,不過,他們的文化傳統和政治歷程之間,其實存在著不小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雙方的命運。

首先,在宗教信仰方面,克羅埃西亞人因在歷史上受中歐法蘭克王國的影響較大,多信奉天主教,而塞爾維亞人則因長期作為拜占庭帝國的臣屬,其居民多信奉希臘正教,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東正教。兩種宗教在教義與儀式上的區別,讓二者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呈現出貌合神離的趨勢。

除了信仰領域,在語言上兩者雖無太大差異,但雙方所使用的文字卻極不相同。塞爾維亞人所使用的是西里爾文,即希臘字母,克羅埃西亞人卻使用拉丁文。這又是塞族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的一大區別。

文化傳統上的區別,本就在無形之中拉開了兩個民族的心靈距離,而政治上的歷程,也幾乎重塑著兩個民族的認同。

15世紀,拜占庭帝國覆亡後,奧斯曼土耳其人長驅直入,在科索沃之戰大敗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族人的聯軍,今天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勒,在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蘇萊曼大帝指揮下被攻陷,從此便成為了奧斯曼帝國深入歐陸的前哨陣地。

塞族聚居區域大部被奧斯曼土耳其所征服。一部分塞族人因戰爭衝擊,向北遷移,進入到克羅埃西亞人聚居的區域,並在經濟資源的分配上與克羅埃西亞土著居民產生了不小的糾紛。

克羅埃西亞人看到蘇丹的大軍殺奔而來,自知大禍臨頭,於是,為了避免自己變成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的臣屬,他們便向鄰近的馬扎爾人,也就是匈牙利人積極靠攏。

巧的是,當時的匈牙利人與奧地利的日耳曼人關係又很密切,或者說受到後者的控制。因此,克羅埃西亞在14、15世紀的時候,便已經同巴爾幹的斯拉夫"兄弟民族"疏遠,轉而投入到中歐集團的懷抱之中。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感於奧斯曼土耳其擴張之迅速,為減緩其推進速度,他們也同克羅埃西亞人積極接洽,利用其武裝力量來為自己做屏障。奧地利、匈牙利與克羅埃西亞的關係更進一步。

到了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慘敗而歸的時候,克羅埃西亞人,已經成為了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無法輕易代替的支柱。在此後的兩百多年時間裡,匈牙利人曾因不滿奧地利的高壓統治謀求獨立,結果卻被奧地利拉攏克羅埃西亞和俄國人將其鎮壓下去。哈布斯堡家族未能想到,正是自己這種做法,讓他們在巴爾幹地區從此又多了一個新的競爭對手——沙皇俄國。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克羅埃西亞人為維也納皇室效忠也不是無條件的,他們受到匈牙利人獨立運動的衝擊,也開始思考本民族的政治權利能否進一步擴大。

可是,哈布斯堡皇室對此寸步不讓,為了消除克羅埃西亞的離心化傾向,維也納的宮廷還派貴族率軍來監視克羅埃西亞人。哈布斯堡皇室這種過河拆橋的做法,很快讓一部分克羅埃西亞人開始產生厭惡,並重新思考自己與塞爾維亞等歷史上的"兄弟民族"的關係。

克羅埃西亞人的這種新萌發的政治傾向,讓哈布斯堡皇室感到恐懼,因為塞爾維亞在俄國人的協助下已經驅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官僚與軍隊,建立了獨立的主權國家。而在哈布斯堡皇室統治下的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克羅埃西亞等地區,又分布著大量的塞族人。倘若沙皇俄國利用這種民族分布特點來慫恿自己境內塞族人謀求獨立,那自己的政權還如何維持?於是,哈布斯堡皇室在取得德意志第二帝國支持後,先於1908年將塞族聚居的波赫地區收入囊中,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決定再發動一場戰爭,把塞爾維亞也變成自己的地盤。

哈布斯堡皇室這種輕率的行為,不但讓塞爾維亞開始全面動員,積極抗爭,還點燃了大半個歐洲的戰火,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前期,塞爾維亞軍隊在沙皇俄國支持下把奧匈帝國軍隊打得丟盔棄甲,後來,由於德奧聯合保加利亞包抄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皇室便把剩餘軍事力量撤到濱海地帶作戰,並取得了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的援助。

戰火中的塞爾維亞,表面上看暫時失去了一部分國土,但卻獲得了西歐強國的支持。不僅如此,塞爾維亞高層還在1917年與克羅埃西亞等民族組成的南斯拉夫委員會聯合起來,發布了《科孚島宣言》,宣告了南斯拉夫統一國家的誕生。一戰結束後,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建立起來,巴爾幹半島隨之掀起了統一的浪潮。



德奧戰敗後,英法等一戰戰勝國倒也真"夠意思",在巴黎附近召開的一系列協約國集團分贓會議上,英法等先是逼迫奧地利將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地區交給塞爾維亞方面,後又把克羅埃西亞從匈牙利分離出去,歸給塞爾維亞皇室,最後,戰敗的保加利亞也被迫將西馬其頓讓給塞爾維亞政府。最先參戰的塞爾維亞王國,國土面積迅速膨脹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了塞爾維亞人一本萬利的投資。

但是,一部分克羅埃西亞人此時卻犯起了嘀咕,他們認為,自己過去和塞爾維亞人並肩作戰的最終目的,是要爭取到更多的自治權利,但現在,新建立的國家明顯以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政府為主導,自己的很多訴求並未得到重視。新建立的議會陷入到喋喋不休的爭吵當中,國家內部各民族的代表們始終未能取得妥協。

在會議上,克羅埃西亞的激進政黨農民黨要求更多的權力,這便惹惱了一部分塞爾維亞的極端主義分子。在1928年,他們密謀刺殺了克羅埃西亞農民黨的黨魁。

塞爾維亞國王為弭平爭端,首先下令集權於國王之手,然後又宣布在次年將國名改為南斯拉夫,藉此來緩和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人之間的不和。

不料,克羅埃西亞人中的分裂主義者因為國王未認真追究兇手責任,並不買帳,遂又在1934年於法國巴黎暗殺了正在訪問的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夫婦,新建立的南斯拉夫國家內部暗流涌動。而繼國王之後執政的攝政王保羅,根本無法駕馭複雜多變的政局。克羅埃西亞人的獨立傾向,讓南斯拉夫王國高層如履薄冰,卻無能為力。

如果說此一時期南斯拉夫國家經濟持續發展,那麼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埃西亞人之間的爭執也許會暫時擱置起來,不至於演化出新的危機。可是,先是席捲全球的經濟大危機爆發,南斯拉夫王國財政幾度接近崩潰邊緣,後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國人的鋼鐵洪流衝垮了南斯拉夫國防軍防線,將南斯拉夫變成了自己的控制區域。無論是塞爾維亞人還是克羅埃西亞人,都變成了被奴役者。

1941年夏,隨著侵略蘇聯戰爭的爆發,德國人主力東調,巴爾幹地區的占領當局自知兵力不足,難以輕易征服對手,於是先把克羅埃西亞濱海地帶交給盟友義大利,後又利用克羅埃西亞境內克族人對少數民族塞爾維亞的不滿,把克羅埃西亞的極端分裂主義者武裝起來,對外稱"烏斯塔莎",這些極端分子夥同德軍,劫掠村鎮,屠戮塞族人。

而在塞爾維亞和波赫等地區,納粹德國占領當局又利用占據多數的塞爾維亞人來鉗制克羅埃西亞人和當地穆斯林,塞爾維亞的民族沙文主義者,則被稱為"切特尼克"。

納粹德國的推波助瀾,讓塞族人和克族人結下的仇恨越來越深,雙方陷入無休止的殘殺,到處都是關押塞族或克族反抗者的集中營。

後來,德意法西斯在東線潰敗,無力壓制南斯拉夫的抵抗運動,於是,在美蘇英等盟軍支持下,南斯拉夫共產黨領袖狄托率領游擊隊先後擊敗了烏斯塔莎與切特尼克分子,解放了被他們用來迫害人犯的集中營。

狄托深知這段歷史對於未來的國家重建不會有好處,所以為了給塞族和克族之間的對立情緒降溫,又推平了集中營,並下令不得修建任何紀念建築,一度四分五裂的南斯拉夫,又在狄托的協調下重新凝聚起來,在南共領導下,南斯拉夫聯邦誕生了。



為了安撫兩個受盡磨難的民族的不安情緒,狄托雖為克羅埃西亞農民家庭出身,但在對待塞族人上也是一碗水平端,給予對方足夠的自治權利,甚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把中央集權調整為"國家集體元首制"與"議會代表團制",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等聯邦成員國,都有自己的政治代表在貝爾格勒的決策層里,相互制衡。

當然,對於克羅埃西亞的分離主義者,狄托毫不手軟,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克族部分武裝分子試圖叛亂,結果被狄托派人民軍進行毫不留情的鎮壓,在他的領導下,南斯拉夫在冷戰格局中,成為了巴爾幹半島強大的統一國家。

但是,狄托再能幹,再有威望,終究也抵不住自然規律,在他病逝僅僅十年後,東歐國家政權更迭,外部形勢的變化、內部經濟下行壓力和中央權力分配等問題交織在一起,讓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之間,又對立起來。

1990年,南共在派系爭鬥中瓦解,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早已經不滿足於自治現狀,趁勢退出聯邦,宣布獨立,並與當地的南斯拉夫人民軍發生衝突。

塞爾維亞對克羅埃西亞等做法感到不滿,也暗中慫恿克羅埃西亞境內塞族人鬧事。在這場新的對峙中,西歐國家普遍偏向克羅埃西亞一方,甚至出動海空軍干預塞爾維亞方面在科索沃地區和阿爾巴尼亞民族的衝突,巴爾幹不再平靜。

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兩個民族,也在和睦共處四十多年後,又回到了二戰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緊張狀態。統一的南斯拉夫從此成為歷史。

如今的巴爾幹半島上,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對立,"烏斯塔莎"和"切特尼克"等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組織名稱,也因雙方的矛盾而復活。兩個斯拉夫民族,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和解呢?


參考文獻: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樹智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史蒂芬·克利索德主編《南斯拉夫簡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加)葉禮庭《血緣與歸屬》,中央編譯出版社

美國時代生活編輯部著《第三帝國系列:征服巴爾幹》,海南出版社


(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