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三國時期劉備臨終前給劉嬋推薦的一本書,看劉備多麼有遠見?

烏鴉說史 發佈 2020-08-23T15:26:54+00:00

公元223年6月一生戎馬的劉備帶著一腔不甘去世於白帝城,後世很多人詬病其表面道德仁義,實則面厚心黑,靠著哭戲贏了一干人的死心塌地,但是如果你看了劉備臨終推薦給劉嬋的書就會對其大為改觀。

文:烏鴉說史

公元223年6月一生戎馬的劉備帶著一腔不甘去世於白帝城,後世很多人詬病其表面道德仁義,實則面厚心黑,靠著哭戲贏了一干人的死心塌地,但是如果你看了劉備臨終推薦給劉嬋的書就會對其大為改觀。在臨終前劉備除了與諸葛亮交代後事的同時也給其子劉嬋推薦了幾本書,後人在品味其中的一本時才明白織席販履的皇叔真的是一個謀慮深遠的帝王。先來看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里記載的劉備推薦的這幾本書:

「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這段記載中很有意思的是劉備多次提到《六韜》這本書,並且特別囑咐讓諸葛亮給劉嬋抄寫並讓劉嬋經常閱讀,可見這本書的內容對於蜀漢政權是有多麼重要。此書是中國先秦時期著名的黃老道所創立的《太公》中摘錄兵法後編寫的一本書。裡面主要講的是帶兵之道與後世經常讀的孫子兵法有些類似,但是在這本書中大篇幅的出現騎兵這個兵種的運用。透過這點其實可以看出劉備是多麼用心良苦,因為在三國時期騎兵已經漸漸替代步兵的主力位置,騎兵也從工具形兵種轉變成衝擊形兵種,所以劉備也很清楚這一點,其多次招募公孫瓚的舊部很大程度就是為了騎兵。

我們可以先看看三國早期那些能上得了台面的人物都是擁有大量馬源或者騎兵的,例如早期的董卓只帶了3000人便控制了中央集團的幾萬禁軍,拋開當時中央集權的綿軟無力不談,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董卓這3000人基本都是少數民族的騎兵,是董卓在羌州與涼州作戰時招募的,可以說個個驍勇善戰。還比如早期的公孫瓚,其控制著幽州,而幽州又與北方匈奴、鮮卑、東胡等遊牧族區域相鄰,素來戰爭不斷,所以大部分幽州士兵也是能騎善射的主,再加上有源源不斷的馬源,所以當時的公孫瓚也在三國早期叱吒風雲。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曹操,當時征馬超、韓遂時候也曾說過這樣的話「關西諸將,恃險與馬」。這句話也凸顯了曹操當時也畏懼西涼驍騎,不過能順利平定關西並不像影視劇中的那樣靠著兒子跟一幫大將誓死拼殺才成功的,《三國志》有記載當時是曹操擊敗了烏桓族,所以控制了很多遊牧騎兵,這才讓其大破關西。

綜上所述很多後世人稱三國時期是馬背上的英雄時代,這點也確實如此,我們反觀劉備臨終前囑咐劉嬋要多讀《六韜》也是讓其重視騎兵的發展,因為蜀漢地區並沒有太好的馬源,這也造就了其北伐的艱難程度,長途的奔襲外加戰術的應用都需要騎兵來完成,而在垂暮之年的劉備的身邊並無這樣成規模且訓練有素的騎兵大軍,所以其深知自身的短板,在給其兒子劉嬋的書單中就特彆強調其要多看這本《六韜》來解決蜀漢的問題,可惜劉備英明一世,劉嬋不知其良苦用心,做慣了公子哥的劉嬋並沒有領悟《六韜》這本書的用意,在景耀六年(263年)劉嬋投降了擁有當時擁有騎兵數量最多的曹魏,結束了其平庸的一生。

後世作為曾為蜀、魏兩方提供騎兵效力的賨人後代李特也不禁感嘆:特綏流人將如於蜀,至劍閣,箕踞太息,顧眄險阻曰:"劉禪有如此之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邪!『』想來劉備如果在天有靈看到其兒子居然跪拜於北方也會氣的從墳墓里爬出來了吧。

俗語說的好你不改變現狀,就會被現狀所吞噬,後面吞掉蜀國的曹魏又藉助充滿野性的騎兵踏平了東吳,但是萬物輪迴,執掌曹魏大權的司馬家族還是笑到了最後,一個雄偉的晉朝屹立在了華夏大地,如果說劉備的遠見只有這些,那你就錯了,晉朝也一樣敗給了騎兵,開國後晉朝士族沉溺於玄學清淡的奢靡生活,不重視軍事的改革以及騎兵的升級,而此時大量的西北遊牧族遷入中原,這幫野心勃勃的騎兵又把中原倒騰了個底朝天。想想劉備臨終給劉嬋推薦書真是見識深遠啊。。。


我是烏鴉,喜歡的點個關注。

我在評論區等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