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碩士博士擠破頭皮進街道辦:這個世界會好嗎?

少年商學院 發佈 2020-08-24T01:45:40+00:00

不少崗位還是街道辦的,譬如倉前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清華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南苑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學博士,等等。

文 | 張華

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兼CEO

最近浙江杭州餘杭區一則公務員招錄公示,引起坊間熱議。這份長長的名單里,清一色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畢業生。


不少崗位還是街道辦的,譬如倉前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清華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南苑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學博士,等等。

看到這樣的名單與情形,你的感受是怎樣的?表面上看,名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當然無可厚非,國家的建設需要多元的人才。可是仔細研究一下,卻會覺得哪裡不太對勁——這似乎是資源的雙重浪費。

殺雞用很多把牛刀

一來,街道辦真的需要這種專業學科的碩士特別是博士嗎?這是否是一種人才浪費?殺雞用牛刀,而且用好多把牛刀。

當年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先生談到不少清華海歸回國後的去處時說:


「多半用非所學,甚至學而不用的,這是多麼浪費人才的一件事。」


試問今天擠著進街道辦的這些清北高材生們,是否也是同樣的一副情形?



二來,基層崗位青睞清北名校高材生並且開出38萬年薪及其他一系列福利,是否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2019年6月,餘杭區政府在「清北招聘」、「海外招聘」新聞發布會上稱,2018年該區先後推出100個崗位面向清華、北大碩研以上畢業生和20個崗位面向海外世界百強高校碩研以上畢業生招聘,福利與待遇優厚,其中一條是這樣的:

清北招聘錄用人選,博研參照事業副處級薪酬水平,碩研參照事業正科級薪酬水平,政府中級雇員年薪博研約38萬,碩研約35萬;此外提供生活安家補貼、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購房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有記者採訪了幾位上述表格中的清北高材生,其中一位的主要工作是寫材料,據稱綜合能力強,一年後就升到了街道的團工委書記,他在受訪中這樣說:


「我現在的工作穩定、充實,收入符合預期,晉升渠道暢通。」


想起《無問西東》

昨天餘杭區組織部相關人士針對上述名單回應說,這是2018年該區面向應往屆高校畢業生的招聘啟事:


「他們看中了我們這裡的發展潛力與活力,還有我們招聘時的誠意。」

其實不僅杭州餘杭區,最近一些年,非常多基層公務員甚至縣城及農村的公務員招聘,都毫不掩飾對清華北大畢業生的情有獨鍾以及福利多多。

說到2018,想起當時熱映的一部電影《無問西東》。電影講述的是四位不同時代卻同樣出自清華的年輕人,對青春滿懷期待,在時代巨變與人生掙扎中一路前行,最終找尋到真我的故事。

很喜歡裡面的這句台詞:


他們的愛與風華,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勇敢,無問西東。

今日這些擠破頭皮進街道辦的清北學子們,他們當中有多少是出自初心,又有多少是出於對高薪對快速晉升甚至對權力的迷戀?

我們無權苛責每一個人的選擇,當然也能看到如今就業環境之嚴峻,但是清華北大作為這個國家高等教育的風向標,甚至也可稱之為「國之重器」,每個人還是應當有點精神和理想的。

提到名牌大學生與基層工作,不得不提另一對讓人糾結的數據。第一個數據是,清華2019年在中國內地招生3400人,其中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數量占比僅為19.3%,北大的這一數據比清華更低。

第二個數據是,清華八成以上的本科生畢業後選擇在國內外深造(即繼續在國內讀研或出國留學),北大的這一比例則占到七成。

看完這兩組數據你的感受是怎樣的?你可能會感慨「寒門再難出貴子」,而在我看來,比這一趨勢更值得關注的是,很難想像一口氣念到碩士甚至博士的大中城市的清華北大學生,現在去街道辦甚至農村任職是出於「初心」。

他們真的熱愛基層工作嗎?他們真的認識五穀雜糧嗎?如果只是把這一工作當成人生跳板,他們其實是第二次來碾壓農村孩子——碾壓那些真正對基層及農村有著深厚感情,但畢業於非清華北大的其他重點或普通本科院校,有著一腔熱情兼一身才華希望能改變甚至推進一些東西的孩子。

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如果弱者補貼強者的事情持續發生,它比「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更值得警醒。


切勿從小給孩子灌輸「街道辦思維」


無論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導致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還是中國進一步發展號召更多的畢業生到基層(政府)去,公務員報考(被稱為「國考」)大機率會持續擴招,更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們都有機會畢業後從政。

在這樣的一種趨勢下,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官本位」思想的捲土重來——尤其是一些家長,其孩子現在在讀初中甚至小學,就已經給孩子樹立(guan shu)兩大理想:一是考清華北大,二是畢業後從政。

「畢業後就算去街道辦也好啊,福利待遇那麼好」。


上一個名牌大學,或一份名利雙收的好工作當然是好的,但這不應當是孩子的人生理想。就像歐巴馬那場著名的開學演講《告訴孩子為什麼要上學》一樣,我們應當告訴孩子,我們上學、升學和工作的意義,而不是它能讓我們得到多少顯性的東西。

我非常推崇我的搭檔、少年商學院聯合創始人Evan老師的一句話,他說: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其實沒有錯,因為後面還有半句話:如果方向對了的話。

誠哉斯言。我們為人父母的職責,一定不應當是以分數和名校作為鞭策孩子衝擊的終點,而應當以「塑造能陪伴孩子一生的能力、品格和價值觀」為己任,讓孩子成為完整的人(whole man),而不是成為工具。


我高中的時候就在一個類似衡水中學的省重點高中的「清北班」,一進入就要宣下「向清華北大進軍」的誓言,甚至被寫下「非清華北大不考」的保證書。但36個人里總有幾個人嚴重掉鏈子,我就是其中之一。

那種「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死要面子使得我也沒有眾望所歸回去復讀,我最後進了一個普通本科院校的財經專業。我也曾應父母期待考過公務員,但也未被錄取。


可是我今天覺得自己莫大的幸運,因為我自畢業後,自始至終都在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無論是進入以「在這裡,讀懂中國」為價值觀的最有影響力媒體之一做記者,還是後來轉型做全人教育,創辦以「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為使命的少年商學院,都是從小到大內心種子的生根發芽——內心充實,精神自由,即使時有挑戰。

這樣說可能會招致「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指責。沒有關係,如果你做了父母,隨著時間軸的拉長,你終會無論從自己還是孩子經歷悟到,成長應當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場世俗的競賽。


胡適曾引用呂祖謙「善未易明,理未易察」的名言,告誡北大學子要獨立思考。需要獨立思考的,豈止只有學子,更應當包括今天在潛移默化中聯手建構了「街道辦思維」的眾多角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