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帝列表,性格鮮明、境遇迥異

三匠畫片 發佈 2020-08-24T21:32:28+00:00

不過有一點比北宋有意思,那就是別的朝代都是「一套班子」,宋朝由於分南北,所有相應的兩套始、盛、衰、亡皇帝大家可以自行對比。南宋的「始」用開國不太恰當,因為趙構本身就是北宋皇室,但要說成北宋的「順延」也不完全吻合,因為兩個時期無論從建立方式、統治者血脈、亡國影響都好像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朝代。用「漏網之魚」來形容趙構,並不算過分,因為金人擄走的皇室成員確實挺全的,要不是朝廷派他北上拉救兵,恐怕他也得在皇宮後花園被抓了去。

說南宋皇帝,還是按此前聊北宋皇帝時的方式進行,不聊具體事件,單從宏觀層面看他們各自所處的歷史節點和相應的角色扮演。不過有一點比北宋有意思,那就是別的朝代都是「一套班子」,宋朝由於分南北,所有相應的兩套始、盛、衰、亡皇帝大家可以自行對比。



南宋的「始」用開國不太恰當,因為趙構本身就是北宋皇室,但要說成北宋的「順延」也不完全吻合,因為兩個時期無論從建立方式、統治者血脈、亡國影響都好像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朝代。用「漏網之魚」來形容趙構,並不算過分,因為金人擄走的皇室成員確實挺全的,要不是朝廷派他北上拉救兵,恐怕他也得在皇宮後花園被抓了去。

說三點你就明白了南宋的立國過程和歷史必然。一、早在北宋全盛時期的真宗,就已經借著富庶的國力把應天府擴建成了陪都南京;二、趙構救兵還沒請來北宋就以迅速滅亡了,取而代之的張邦昌政權並不穩固;三、金人的入侵屬於一閃而過類型,並不是從北到南一塊塊土地的啃,所以這種直插北宋都城的形式並不影響大宋好多地方官。此時他們輔佐著趙構去南京,就會有一個擁立之功,且忠臣良將也確實不在少數。



1127年趙構在南京登基,這個南京可不是今天的南京哈,它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帶,那時候的南京還叫江寧府。不過金人還在中原不停地來回掃蕩,這個新成立的南宋朝廷天天過的是心驚肉跳。為了保障人身安全,也可能是為了事先「探探後路」吧,剛繼位的宋高宗基本就是圍著江南一帶轉悠,什麼蘇州、杭州、揚州、紹興都去遍了。

那麼南宋是怎樣在這種建立之初就搖搖欲墜的關口堅持並穩固下來的呢?無處可躲就躲在船上,可能不暈船的趙構能夠在海上連續漂泊一百多天。假設你撒網發現一條大魚漏網了,為了抓住它你撒下第二網,結果大魚游湖中間去了,別說你是個旱鴨子,就算你會游泳又能耐它何?是不是該悻悻而歸了?

可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哪那麼容易?想回家的完顏兀朮在水路被韓世忠堵個正著,一個半月才勉強帶著殘兵敗將登陸逃竄,結果又在陸路碰上岳飛,被打個稀爛。從那以後金人再想南下就得先好好想想了,趙構也得以上岸繼續做皇帝。為了彰顯光複決心,都城和陪都是不能變的,就把杭州升格為行在,作為臨時的管理中心,並取了個很恰當的名字叫做臨安。



接下來能臣武將光復了不少土地,可惜十二道金牌讓這一切毀於一旦。這裡要說一句,重文輕武是兩宋的最大特色,本身趙匡胤就是武將拿的人家柴家江山,杯酒釋兵權防的也是這個事兒。雖然終北宋一朝都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但踐行的也是這一套,防武將勢大好像是趙家恪守最嚴的組訓似的。趙構正是趙匡胤一支的後人,終南宋一朝也都是這一支。

可能是覺得自己一生挺累的吧,高宗沒死就退位享樂去了,接位的孝宗是個好皇帝,對內革除弊政、對外積極北伐的一系列措施咱就不細說了。總之,對內的成果很大,南宋進入高速發展期,對外的成果雖有,但往往會馬上丟失至功虧一簣。按常理說有太上皇在,皇帝都會被掣肘,孝宗則恰恰相反。高宗這個太上皇做得很安分,就是彌補年輕時候在海上遭的那四個月的罪,除了享樂真沒別的。孝宗的政策幾乎與高宗相反,卻能得以順順利利的實施。而當高宗去世後,孝宗不是更加大展拳腳,反而無心政事了,咱也不知道他是心力憔悴還是怎麼著,反正就透著宋朝皇帝總體上那股子儒、軟、從容的勁頭兒,學父親那樣做太上皇去了。



光宗是個「瘋子」,朝廷讓很多趁機鑽空子的大臣搞得烏煙瘴氣,孝宗死後太后為穩住局面,讓光宗做太上皇,立寧宗為帝。可寧宗又是個「傻子」,朝堂上還被鑽空子的大臣把持著。其實說「瘋子」和「傻子」只是為了能讓你對趙構之後的宋朝皇帝有一個清晰的記憶,這爺倆並沒有瘋到大街上亂跑和傻到聽不懂人話的程度。正史記載只是一個「日漸瘋癲」、一個「不慧」而已,他倆更沒有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大事。



既然是大臣主政,咱們聊的又是皇帝列表,那這一段歷史就可以略過了。下一任宋理宗算是南宋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內部他結束了朝臣的控制,外部蒙古崛起,「黃雀咬住了螳螂的一條腿」。但此時理宗又面臨了和當年徽宗一樣的選擇,到底是該幫蒙古夾擊金人,還是幫金人擋住蒙古。由於當初徽宗的選擇證明是錯誤的,但又沒有任何關於徽宗如果幫遼打金,會不會被遼擄走的經驗,這使得南宋朝廷吵成一片。

理宗是很果決的,聯蒙抗金是他最終的決定。關於這一點咱們最好不要動不動就做「事後諸葛亮」,去輕易的評判他的選擇是對是錯。很簡單,假設你是當時的理宗,如果聯金抗蒙你能保證金以後不打你麼?反過來說,就算不聯蒙,當時蒙古鐵蹄「平趟」亞歐大陸的勢頭也很難擋。起碼在理宗時代,實現了南宋將領將金朝末代皇帝遺骨帶回臨安,放進太廟告慰徽欽的目的。



後來理宗怎麼急著收復中原,蒙軍怎麼以此為藉口大打出手咱們不細說,繼續聊皇帝。理宗之後是度宗,這是個標準的紈絝子弟,他在這關鍵時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抽喝燙」,賈似道趁機得勢。前線將領英勇作戰、皇帝在家一概不知,等到忽必烈在大都建元後的第三年,最後一個舒舒服服的南宋皇帝度宗去世了。



度宗長子是為恭宗,他的被俘宣告了南宋的滅亡。但由於此後還有個南宋小朝廷,所以他並不是很出名。



恭宗雖然早早投降,但南宋軍民上下依然堅持抵抗,大臣們帶著恭宗的倆弟弟一路向南,到福州扶立九歲的趙罡為端宗。後來蒙軍南下,小朝廷只好效法當年趙構的做法乘船入海並繼續向南。蒙受兩年的流離漂泊之苦後,趙罡死於雷州。



雖然是聊南宋皇帝們,但有必要提一下那三位堅持抵抗的代表人物名字,即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傑。一起出逃的兄弟倆只剩下7歲的趙昺,大臣們就在雷州將其擁立。接下來就是著名的崖山海戰和集體跳海了,先是陸秀夫背著幼主,緊隨其後是皇室和大臣們共計800餘人,然後是剛從戰場上回來聽說消息的張世傑,最後是十萬軍民集體跳海殉國。



至此南宋徹底滅亡,這個朝代除了經濟富庶和偏安一隅以外,最令人所熟知的就是小朝廷這段堅持到退無可退、崖山跳海的愛國壯舉。好了,南宋所有的皇帝都聊完了,他們中堪稱十惡不赦的沒有,算得上雄才大略的也沒有,或許這樣的歷史更值得咱們去細細品味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