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禁忌話題,我覺得8.1分低了

聲光影視分享 發佈 2020-09-04T13:13:11+00:00

片中女主角發現與自己相處多年的丈夫,竟然是一個男同性戀者,心裡愛的是一個男人。今天老妹兒想推薦的電影《女孩》,不是涉及「LGB」三個字母所代表的女/男同性戀和雙性戀。而是排在「LGBT」最末尾、也是受關注最少的字母「T」。

還記得上周老妹兒的夥伴十點君推薦的台灣電影《誰先愛上他的》(點擊片名跳轉連結)嗎?

片中女主角發現與自己相處多年的丈夫,竟然是一個男同性戀者,心裡愛的是一個男人。

這個悲劇的根源,還是社會對於同性戀群體的不認可。

提到同性戀,通常還會提到一個縮寫詞——LGBT。

今天老妹兒想推薦的電影《女孩》,不是涉及「LGB」三個字母所代表的女/男同性戀和雙性戀。

而是排在「LGBT」最末尾、也是受關注最少的字母「T」。

《女孩》girl

電影的開頭,一個金髮女孩在家中做著拉伸練習,她身材高挑、雙腿修長。

這就是影片的女主角Lara,今年15歲。

Lara看起來是一個很有氣質的女孩,但她其實是一個跨性別者。

什麼是跨性別?

簡單來說,就是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錯位。《女孩》的主角Lara,生理性別是男,心理性別是女。

這也是今天老妹兒想說的,排在「LGBT」最末尾的「T」(T是英文單詞Transgender的縮寫,意為跨性別)。

跨性別跟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一樣的,是一種天生無害的屬性。

跨性別影片有不少佳作,比如「精靈王」李佩斯主演的《迷戀荷爾蒙》,一個美麗的跨性別者和大兵一見鍾情;

再比如,小雀斑主演的《丹麥女孩》,講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變性人的故事。

這些都是跨性別好電影,戲劇性十足,情節層層推進。

《女孩》則沒有這麼多抓馬(戲劇性)的情節,而老妹兒之所以推薦,是因為這部電影更加貼近一個跨性別者的日常生活。

貼近,才能更了解。

貼近,才能展示她/他們真實的痛。

痛,就是老妹兒看完後最大的感受。

先說身體之痛。

主角Lara正處於性別重置手術(變性手術)前服用雌性激素、改變外表的適應時間。

這個時期,是跨性別者最需要認同感的時期,她/他們的外貌已經改變,但真正區分性別的器官還是沒有多大變化。

並且這時,Lara進入一所舞蹈學校,想要實現了自己以女孩身份學習芭蕾的願望。

跳舞給她帶來很多麻煩,最大的麻煩就是緊身的舞蹈服會暴露她的男性性徵。

於是Lara用強力布膠帶把性器官黏在身上,這樣在舞蹈課上,即使穿緊身衣,也不會明顯暴露了。

但這樣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痛!

Lara每天在把布膠帶撕下來的時候,老妹兒都在倒吸冷氣……嘶……肯定好痛。

(撕的圖太慘了,這裡就不放了)

雖然布膠帶造成了紅腫感染,但Lara還是堅持這麼做,只是為了更像女孩子一點。

這個情節是編劇自己編造的嗎?

不,完全不。《女孩》改編自真實故事,這個細節正是故事原型本尊貢獻,她自己曾做過這樣的事。

而且帶著一具男性的身體,學女生的芭蕾舞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Lara雖然舞蹈功底好,但從前是跳男孩的舞,從沒有穿過女生跳芭蕾要穿的尖頭鞋;

男性的腳更大、個子更高,跳女生部分的芭蕾舞步會更難。

Lara為了能趕上同班女同學,常常練得滿腳鮮血。

(嘶……痛死了吧)

身體上的痛,其實Lara還能忍受,任何一個敢於出櫃(「出櫃」這個詞不僅僅是同性戀和雙性戀在用,說出自己是跨性別者,也是一種出櫃)的跨性別者,都強大到足以忍受身體之傷。

真正讓她/他們感到痛楚的,其實是心理之痛。

心理的痛,一部分是外界的介意或好奇帶給她/他們的。

Lara的老師會在課堂上問其他女生們,是否介意和Lara共用更衣室。

雖然最終結果是可以共用更衣室,但投票這個環節還是表示,她被介意了。

Lara心裡痛,但Lara不哭

看得老妹兒最火冒三丈的,是女生們逼著Lara給她們看自己的男性生殖器。

這樣很過分了是不是?

但故事背景是在一個對同性戀包容度比較大的地區,若是在包容度較低的地區,就不止「看」生殖器這麼簡單了。

除了外界的介意和好奇,心理的痛還來源於自己對自己的介意。

跨性別者自己會介意自己的身體,就像Lara,她會想要更多女性特徵,藏起男性特徵。

她想增加雌性激素的服用量,來讓扁平的胸部儘快發育起來,但遭到醫生的反對,理由是加大劑量對身體不好。

遇見了喜歡的男生,Lara也不敢告訴他自己是個跨性別者,不敢讓他觸碰自己。

正是許許多多的痛結合起來,讓Lara身體和心理一起垮了,失去了第一次上台表演的機會,醫生也用健康理由拒絕為她儘早進行手術。

最終,Lara決定以一種慘烈的方式變成女性。

這天,她微笑地看著父親出門送弟弟去幼兒園,

然後撥通了醫療急救電話,

對電話里說自己家發生了緊急醫療事故,

掛掉電話後,她用冰塊敷住某個地方,拿起了剪刀……

嘶……

說實話,看到這裡,老妹兒希望這一幕快點過去,最好是隱晦地表達,在剪刀下去前就切換鏡頭。

但導演不,他偏要讓你感受一把撕心裂肺的痛。

這部電影是成功的,跨性別者的痛以一種日常而細微的方式展現,把觀眾慢慢帶入跨性別者的生活。

沒有過多的煽情,甚至連背景音樂都很少出現,但就是能讓你感同身受。

電影能拍成這樣,不得不夸一波導演和主演。

導演在開拍前,已經對原型故事鍾情了將近十年。

原型人物Nora在15歲的時候,就公開宣布自己想成為跨性別舞者,後來她也做到了。

《女孩》請到了Nora參與電影的部分創作,還原了不少跨性別者的生活細節。

而導演選演員的毒辣眼光,也讓老妹兒佩服。

主演維克托·波爾斯特是舞者,在片中跳女芭蕾舞者的舞步也不遜色。

長相嘛,老妹兒覺得男裝的他,顏值好像有待商榷,演女孩真的沒問題嗎?

誰知道演技完全不打折!動作、神態,真的像心裡住了個女孩子!

並且他把跨性別者的無奈、心酸展現得淋漓盡致,你能很輕易分辨出哪個笑的背後是勉強,哪個笑的背後是開心。

71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佳演員獎頒給他,是實至名歸。

正是因為這部片子拍得真實、細膩、質量高,所以老妹兒才會推薦給大家。


左起:《女孩》的主角原型、導演、主演

說回老妹兒開頭提到的《誰先愛上他的》。

不能說《誰先愛上他的》這部同性電影能對人們認知同性戀有什麼巨大作用,但或多或少能讓大眾了解到同性戀不是洪水猛獸,只是天生的一種性傾向。

同性的相愛不會給其他人帶來任何麻煩,他們只是想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反而是壓抑這種天性、強行和異性結婚,才會造成悲劇。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樣,看完《女孩》,老妹兒只想說,跨性別也不是洪水猛獸。

跨性別者本身沒有做錯任何事,只是生錯了性別。

她/他們想要的並不多,只是被當成普通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