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仕平:學校管理的「有道」與「無為」

濰坊教育播報 發佈 2020-09-03T07:50:55+00:00

當前,管理和學校管理類的書刊、文章多如牛毛,學校管理的成功案例和方法經驗也俯仰皆是。但就是在這種信息、資源與例證極大豐富的現狀下,仍有學校管理乏力、運行不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當前,管理和學校管理類的書刊、文章多如牛毛,學校管理的成功案例和方法經驗也俯仰皆是。但就是在這種信息、資源與例證極大豐富的現狀下,仍有學校管理乏力、運行不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因工作原因,筆者這些年到過不少本地和外地的學校,接觸過很多學校管理者,深刻體會到一所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校長的眼界與境界,離不開學校管理中的「有道」與「無為」。

一、管理有「道」

道,是中華民族特有、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專有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情況,即規律。

學校管理有其普遍性,比如要遵循師生成長規律、尊重人性向善向美的渴望,但是一所學校的發展受歷史沿革、現實條件、師資、生源等等影響,在管理上不可能千校一面。因此,校長在引領學校發展時,就要因地制宜,在宏觀上把握好人、物、境三「道」。

人道。「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不過在「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的浪潮下,如果最終「導向」不是人的發展,則很可能會讓管理者在管理過程當中有意無意偏離對「人」本身的關注,忘記「人」才是組織運行的基礎和發展壯大的根本因素。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不但要管理人、服務人,更擔負著教育人、培養人的重任,這就要求學校管理者必須不忘初心,無論在組織架構還是管理運行中都始終關注師生個體與群體的進步與發展。

物道。當前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隨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即使在相對不發達地區,學校的硬體條件和物資配備也已經能夠滿足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在這個背景下,學校管理者如何統籌好包括資金、教學設備、辦公用品、圖書、校舍等「物」的使用,使其最大化服務學校教育教學理念、服務師生髮展要求、服務未來人的成長,是一種管理能力和藝術。

境道。「境」是學校管理者的境界:世界瞬息萬變、知識爆炸疊代,作為學校管理者既要紮根研究教育,又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從更高的維度和視角審視教育問題,用更遠的眼光和終身學習的理念服務師生成長。「境」是和諧的校園內部環境:良好的校園環境不是簡單的整潔衛生,是包括校園物質和精神文化、教職員工和學生精神風貌、師生及幹群關係等影響學校發展的所有軟硬體環境,其中軟環境比硬環境更能影響一所學校的價值走向。「境」是良好的學校外部環境:學校外部環境既包括需要協調其他部門整頓治理的學校周邊環境,也包括學校與上級部門、同級同類學校的關係,這些環境營造的好,對教師學生安心執教就學、對學校的長遠發展,作用都不可忽視。

二、無為是「為」

「無為而治」一詞最早出自《道德經》,從表面上看,「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並以規律約束萬事萬物運行。在管理當中,「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過多的干預,其重點還是在於「為」,「無」只是「為」之後的一種持續,在組織經過「為」進入平穩運行狀態後,就可以自然而然按照規律來行事,進入「無」的境界。

作為學校管理者,不論處於什麼層次、規模的學校,都要對學校進行全面細緻的了解和觀察,明確師生的內心訴求和成長需要,從願景、規則、細節三個層面入手構建學校良好運行的體制機制。

為願景。對學校「現處何處」和「走向何處」進行清晰定位,讓學校的發展有一個長期規劃,並在教職員工當中入腦入心,形成「榮辱共擔」「勁往一處使」的奮鬥氛圍。

為規則。學校都有規章制度,並且肯定也是經過討論和表決通過的,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有些已經不合時宜。需要學校管理者在進一步釐清學校運轉的關鍵要素、重點崗位和人員情況後,不斷進行修正。

為細節。細微處見真章。學校發展是大事,學校日常運行卻都是由小事組成。在願景和規則都符合現實境況後,如何讓學校的每個部門、每個年級、每個個體都能在願景的指引和規則的約束下,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著眼,達到學校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最終目的,是需要學校管理者研究的永恆課題。

(作者鞠仕平 系山東省安丘市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