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中,漢軍取得勝利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清論歷史 發佈 2020-08-27T04:32:21+00:00

秦朝末年,天下百姓受秦律壓迫許久,終於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秦鬥爭,緊隨其後的是六國貴族,比起農民起義軍,貴族後裔幼時便普遍接受了關於政治和戰爭的教育,因此他們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前者。

西來鐵馬疾如風,魏豹就虜猶兒童。背水一戰趙壁破,飛書才入燕城崩。

秦朝末年,天下百姓受秦律壓迫許久,終於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秦鬥爭,緊隨其後的是六國貴族,比起農民起義軍,貴族後裔幼時便普遍接受了關於政治和戰爭的教育,因此他們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前者。

在六國後裔中,有兩個人更是堪稱其中翹楚,他們分別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項羽和韓王室後裔韓信。比起家族背書,二人的軍事能力也極其高超,霸王以一己之力帶領西楚戰勝強秦,扭轉了反秦武裝節節敗退的頹勢,而兵仙則帶領漢軍出川,一路北上消滅北方四國,最終戰勝西楚,助高祖建立了王朝。

霸王和兵仙當得起,當時排名前二的名將,不過這兩人的作戰思路差別巨大。霸王更傾向於攻其不備、出奇制勝,並且在作戰時身先士卒,以自己萬人不當之勇力為部隊鼓舞士氣,加強作戰能力。而兵仙雖然也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和霸王略有相似之處,但是他卻偏重兵法,重視虛實和用間,作戰風格更加沉穩。

背水一戰成就兵仙之名,然而卻引發巨大爭議

  • 1. 背水一戰天下皆驚

如果說霸王的成名戰是巨鹿之戰,那麼屬於兵仙的高光時刻就是背水一戰了。背水一戰又稱為井陘之戰或漢滅趙之戰,兵仙為了消除趙國和西楚聯合夾擊漢軍的隱患,主動發起了這場戰爭。

開戰之前,基本所有人都不看好漢軍,即使是高祖面對兵仙五萬士兵的請求,也顯得猶豫不決。比起揮兵北上,他更希望將主力部隊放在滎陽來防守西楚軍: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高祖的想法可以理解,畢竟當時天下局勢已然明了,除了楚國腹地的英布和彭越還在騷擾霸王,其他諸侯基本投向了西楚。

其實當年漢軍有過機會,在彭城之戰前,漢軍通過武力威脅、欺騙等手段,使得魏豹、

陳餘等諸侯來到了漢軍陣營,然而彭城之戰漢軍慘敗,天下諸侯在目睹這一幕後,不肯再次相信劉邦了。

畢竟漢軍在巔峰時期都無法戰勝西楚軍,眼下有主力盡失,基本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希望,更多人相信只要霸王完成對周邊反對勢力的平叛,就會順理成章地消滅漢軍。

因此在高祖的心中,眼下據滎陽城固守,憑藉關中和巴蜀的資源恢復元氣才是正道。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種求穩的思維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對於兵仙來說,卻有不同的看法。

西楚就像急流,而北方四國就像砂石,如果急流不湧向滎陽,那麼砂石不會移動,不過急流開始涌動,必然捲起水下厚厚的泥沙,被西楚裹挾的北方四國很可能會為漢軍帶來滅頂之災。

因此,兵仙不顧高祖的懷疑,以自己的軍功做背書,毅然決然地對趙國開戰,最終以背水一戰成功滅趙,成就當世名將之名,令天下觀望者無不膽戰心驚。

  • 2. 背水一戰真的如傳說那般神奇嗎?

正所謂三人成虎,後世提到背水一戰,基本上將這場古代戰爭史上的經典之戰,描述成了屬於兵仙的一場神話。

一般認為,兵仙帶領的漢軍所面對的敵人數倍於己,並且趙軍占據了地理優勢和城防優勢,漢軍只能強行搶灘登陸,在靠近水邊的狹長地帶擺開陣勢。這時,兵仙意識到漢軍即將出現厭戰情緒,當機立斷大吼一聲:"後方已然沒有退路,眾將士如果要活命,必須奮勇作戰,全殲趙軍。"

受到鼓舞的漢軍士氣大振,情緒高漲,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三下五除二將土雞瓦狗一般的趙國反動分子全數殲滅,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這個故事流傳範圍之廣,誤導人數之多,幾乎很難再有一場戰爭能與其相提並論。

可是事實的真相果真如此嗎?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背水一戰"可以理解成是一個歷史典故或者一個成語,其根本作用是藉助歷史事件表達某種觀點,至於背水列陣的過程,只是整個井陘之戰的局部縮影而已。

在這個成語中,韓信排兵之道和指揮能力被忽略,而精神層面的鼓舞作用被神化,部隊的士氣維護和鼓舞固然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一種偉大的力量,然而自古以來,精神力量必須要通過現實基礎去實現。

井陘之戰前趙漢雙方實力分析

  • 1. 大戰之前趙國實力分析

想要弄懂背水一戰的真正過程,就要從戰前雙方的實力對比入手,從而充分地了解兵仙的作戰思路。

趙國此時的統治者是趙王歇,趙歇乃是正統的趙氏王室後裔,在國內有著強大的民眾基礎,建立了有效的統治機制,換句話說,趙地的百姓和士兵願意為趙歇賣命。

然而趙國復國的關鍵人物並非趙歇而是陳餘,趙歇也對這位精通政治和軍事的人才十分佩服,從趙國北部分割出代國作為他的封地,並且堅定地站在他身邊,毫不誇張地說,陳餘才是漢軍最難纏的對手。

趙人的團結度,當年在戰國七雄中也是名列前茅的,面對著來勢洶洶的漢軍,趙人的抵抗意願十分強烈。

按照史書記載,此時趙國士兵有二十萬之多,但是這個數量是號稱的,真實數量可能存在水分:

趙王及成安君陳餘聞之,聚兵井陘口,號二十萬。

古代的部隊數量有一定的水分很正常,不過趙軍的水分不會太大,因為廣武君李左車提出用三萬兵作為奇襲部隊:

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

在戰爭中,奇襲部隊經常出現,這種部隊的特點是機動靈活,即使被全殲也不會對主力部隊造成太大影響,因此其特點就是小型化。

考慮到趙軍的奇襲部隊都能達到三萬人,那麼剩下的常規部隊應該在六萬以上,再加上可以被發動的本土民夫,十萬是最保守的估計。

  • 2. 漢軍實力分析

看完了趙國我們再來看看漢軍,前文我們曾經提過,高祖對兵仙出兵的要求並不贊同,他更重視滎陽的防守,因此漢軍的兵馬極其有限:

冬,十月,韓信、張耳以兵數萬東擊趙。

這個數萬是幾萬呢,後世已經沒有記載了,這是因為呂后殺死兵仙后,銷毀了大量的關於他的資料,我們只能試著推敲一下。

數萬肯定是不到十萬,甚至連七八萬也沒有,如果有七八萬,漢軍為了威懾對手,完全可以喊出兵十萬而非數萬,因此漢軍數量上限應該是不超過七萬。

到了具體作戰時,兵仙將部隊分成了三部分,分別是戰鬥部隊和預備部隊,其中戰鬥部隊的先鋒軍和伏軍共計一萬兩千人:

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餐,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佯應曰:"諾。"信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也。"乃使萬人先行。

這一萬兩千人和李左車要求的三萬人一樣,都屬於奇襲部隊,那麼漢軍背後的預備部隊應該超過一萬兩千人。然而要注意的是,從理論上說,漢軍的奇襲部隊中,兩千人的騎兵部隊應該是全部騎兵力量(騎兵沒有預備力量),再加上為了避免背水列陣的萬人先鋒部隊被快速擊潰,漢軍的奇襲部隊和預備部隊的比例應當大於趙軍的比例。

如果按照三萬人和一萬兩人的先鋒部隊做大概對比,那麼趙軍的數量應該是漢軍的二點五到三倍比較合適,換言之漢軍的部隊數量只有四萬左右。

兵仙背水列陣的真實原因

除了人數上的差距,漢軍還面臨著其他隱患。戰國時期,趙國的國土橫跨山西和河北兩地,不過到了楚漢爭霸時期,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推動下,趙國的國土基本收縮進了河北,之前的太原歸入了西魏手中。這一變化帶來的顯著後果就是趙境被整個太行山所庇護,外來西方的入侵者(漢軍)想要入趙且不引起西楚的注意,只能走太行山一線。

巍峨的太行山一共有八條可供大軍通行的道路,被稱為太行八陘,不過這種通行只是相對的,整體來說,太行八陘的通行難度還是較高的。

在太行八陘中,井陘已然是較為優質的通道了,不過也是延綿百里,道路崎嶇,在經過長時間的跋涉後,很容易被趙軍以逸待勞,堵在山道中無法出谷。

幸運的是,比起山道,陳餘更希望充分城防優勢,於是他沒有在井陘的出口設置伏軍,這使得兵仙可以從容布陣:

"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兵仙帶領漢軍出谷後,馬上敏銳地發現趙軍沒有設防,於是他意識到趙軍是要拉開架勢和自己決戰,不過己方長途跋涉,數量又處於下風,基本不是敵人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兵仙只能出奇制勝,他利用騎兵強大的腳力,在北部山區設伏,並且命令他們準備襲擊趙軍的後方大本營,而自己則要帶領剩下的部隊,努力將趙軍的主力全部調到城外。

其實兵仙可以帶領漢軍面水布防,吸引趙軍渡河並且在河中擊殺敵人,不過兵仙期盼的並非和趙軍相持,而是吸引趙軍全軍出擊,於是他選擇了背水列陣。

按照《孫子兵法》所載,背水列陣乃是大忌,這是將部隊置於死地: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這裡的"亡地"與"死地"是一種"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境地,因此,"投之亡地"與"陷之死地"實乃大患。

趙軍中也有很多精通兵法之人,他們在看到漢軍列陣後,認為這是收穫軍功的重要機會,於是各部主將紛紛帶領本部兵馬衝出城外,打算將漢軍趕入河中。

此舉正中兵仙的下懷,雖然敵軍來勢洶洶,但是他憑藉著之前多次戰無不勝的經歷和戰前的訓話,短時間內穩住了軍心,使得背水的漢軍能夠在趙軍的衝擊下堅持一段時間。接下來,漢軍的騎兵部隊迅速突襲了趙軍的後方,占據了趙營,和水前的漢軍前後夾擊趙軍,立刻扭轉了戰場的形勢。

這也體現了兵仙的高明之處,事實上,背水列陣的漢軍只是誘餌,即使全部陣亡了,也有預備部隊可以繼續充當誘餌,吸引趙軍全軍出擊,而北方的伏軍,才是決定戰爭結果的真正武器,趙軍被誘餌吸引得越充分,伏軍越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結語

背水戰役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雖然雙方士兵數量差距遠不如其他一些戰役中懸殊,但是此戰的經典程度卻能排得上前五,因此才衍生出背水一戰這個成語,幾千年來口口相傳、經久不息。

在這場戰役中,兵仙的軍事才能和指揮功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背水這一行為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段。比起對士氣的鼓舞,用間和務虛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兵仙作戰歷來重視用間,也就是對間諜(斥候)的使用,漢軍士兵數量有幾萬人,而他派出去的間諜就有數千人,因此他不僅在戰前掌握了趙軍的部署,更是知道了陳餘沒有採用李左車據谷道設防的建議,因此才能靈活地調整作戰部署,實現以少勝多的戰略目的。反觀趙國,不僅對漢軍的部隊人數沒有有效了解,還能讓對方在自己的本土輕視設伏,為自己埋下了潰敗的伏筆。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仙在戰爭開始前,就已經積累了巨大的優勢,這種優勢,是部隊數量難以體現的。

在戰爭開始後,兵仙又巧妙地將數量極其有限的部隊分成三份,並且賦予了各部分明確的使命,比起趙軍的一擁而上,稱得上是棋高一著了。低估了漢軍實力的趙軍在衝到敵人面前才發現,敵人背水列陣的部隊雖然有限,但是一時間卻又難以取勝,後方有大量的預備部隊渡水支援,這就使得趙開始懷疑起了漢軍的真實力量,造成了戰鬥力的下降,而在後方大本營被攻破後,趙軍的情緒變得更加不安,自己的情況全部暴露在敵人面前,而敵人的情況卻完全不明,在後方淪陷的刺激下,趙軍的戰鬥慾望急速下降。

從上述的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背水之戰的戰鬥過程十分難以複製,韓信以數萬的劣勢兵力,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一舉擊破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譜寫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精彩篇章。


參考文獻:

【1】《過韓廟》 唐 王翰

【2】《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傳》

【3】《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二》

【4】《史記·七十列傳·張耳陳餘列傳》

【5】《孫子兵法·九地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