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是票房冠軍,但仍是狗尾續貂的「爛片」

影視地平線 發佈 2020-08-30T07:03:42+00:00

看了《釜山行2》,又看了《鐵雨2》,果然,這兩部在擁有前作積攢了超高人氣的基礎上,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續集的崩塌,最終,贏了票房,輸了口碑。

看了《釜山行2》,又看了《鐵雨2》,果然,這兩部在擁有前作積攢了超高人氣的基礎上,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續集的崩塌,最終,贏了票房,輸了口碑。

說實話,對於《鐵雨2》這部電影,.雖然全程都在講述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和陰謀詭計,但把國家之間的戰爭當作兒戲,然後,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擦槍走火的試探,關注點居然是以韓國為中心的個人英雄展示,故事發展就像隔靴搔癢般表皮化的幼稚處理,實在讓我提不起興趣來。

無論是處在戰爭中心的朝鮮,還是隔岸觀火的美國,甚至是聖母心泛濫的韓國,利益捆綁下的政治談判,多多少少顯得有些兒戲,甚至,就連最大反派兵變的動機都是非常草率的。

作為將軍,除了蠻橫無理和固執己見,也沒有多少民族大義融入性格當中,哪怕他造反的理由是為了中飽私囊也好啊,可恰恰是這種模糊的形象設計,造成了三國領導人被綁架看起來就像是一出鬧劇。

不過,電影倒是有一點是最突出的,那就是將美式個人英雄主義的套路挪用到了韓國總統身上,讓他憑一己之力促成朝美簽訂和平協議。

很難想像,曾經拍出評分高達9.2的《辯護人》,以及在2017年拍出評分8.2的《鐵雨》的導演楊宇碩,居然倒在了《鐵雨2》這部電影上,目前評分停留在5.9上。

雖然,這部電影在韓國上映後就拿下本地票房冠軍,可急轉而下的口碑,就連自家的影迷都無法理解如此意淫到天際的故事內容。

我不明白,最近的韓國電影到底經歷了什麼?今年的續集《釜山行2》毀了前作積攢的超高口碑,如今,續集《鐵雨2》同樣將前作的口碑按在地上摩擦。

韓國電影曾經的輝煌一步步被摧毀著,而究其原因,那就是受到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的影響,沉浸在過度意淫的劇情構建中無法自拔,得了暫時的快感,丟了長久的特色。這從《鐵雨2》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中就能輕而易舉的覺察出。

《鐵雨》的原班人馬重聚,故事內容卻與第一部沒有半毛錢關係。這一次的電影格局的確開的很大,中國,日本,美國,朝鮮,韓國,俄羅斯,這六個國家齊刷刷的登台。

雖然,中國和俄羅斯似乎並沒有給出多少出鏡的機會,卻成為了最好的利用對象,尤其是中國,畢竟,對於一心想要實現半島統一的韓國來說,朝鮮肯定得放在陽面,美國那是萬萬不能惹的,所以,綜合各種方面原因考慮,只能把最大的幕後黑手設定成中國。

有意思的是,從導演給美國和朝鮮領導人設計的角色形象,就足以看出韓國拍攝這部電影是多麼的自戀。

美國總統除了沒有金毛,滿嘴髒話不按套路出牌的性格,完全就是照著川普形象弄的,雖然是三者之間的老大,卻幼稚的要死。而再看朝鮮這邊,他們領導人是年輕瘦子文文弱弱,還不時的得充當翻譯角色,缺少陽剛之氣偶爾也耍點小性子,整個就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弟角色。

既然老大幼稚老三不懂事,那麼,這才能有機會凸顯出作為老二的韓國總統的光輝形象。於是,這個自始至終大講道理的韓國總統一路開掛,先是說服了朝鮮配合他演出,又說服了美國聽從他安排,最後,還上演了一出捨生忘死的英雄事跡,讓他成為促成和平協議簽訂的最大功臣。

雖然,這部電影有很多陰謀,也有很多國家被拉了進來,這就說明導演是想要站在國際角度拍攝這部電影,格局上打開了,故事內容上卻狹隘了。

政治,懸疑,驚悚,槍戰元素混雜,卻總讓人看的暈頭轉向,線索太多就意味著主題凌亂,開局都半個多小時了,還在政治的訴求中繞圈圈,大談韓國面臨的兩難境地,可又完全沒有營造出那種時局緊迫感,最終,淪為了過分意淫的時政觀察節目,正劇變成鬧劇,鬧劇充滿喜劇。

或許,電影在後期意識到了,不能總是讓韓國發表政治意見,得讓其他兩個國家參與進來,於是,三國領導人從地上被拖進了水底。在狹小的潛艇倉里,所有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後,讓韓國總統好好地給其他兩國領導人上了一堂政治課。

這也就是這部電影最最離譜的地方,說教太多了,而且太露骨了,結合實際情況仔細想一想,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衝突,都能夠憑藉聖母心解決的話,那世界早就一派祥和了。

所以,這部電影在拍攝的時候過於理想化和幼稚化,它大概可能忘記了這麼這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導演大概不了解朝鮮,也不了解中國,甚至都不了解美國,所以,在那間潛艇倉內的對話,完全就跟扯淡一樣,只不過直接暴露了韓國以自我為中心的私心罷了。

細想一下,朝鮮和美國和平協議簽訂的背後,最大的獲利者是誰?當然是韓國了。朝鮮放棄武器,意味著成為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那麼,韓國就可能距離統一不遠了。

電影被龐大的敘事視角所干擾,離開了腳踏實地的內容敘述,開始想要往空中樓閣的方向發展,可它忘了,越偏離實際,即便把自己國家說的無比偉岸,也會招致大規模的反感,因為,事實就是事實,不是毫無根據的意淫,而是合情合理的假設。

電影是韓國人拍的,自然,自己家的形象多少會抬高一些,可為了抬高自己就可以脫離實際去瞎想一個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故事,甚至,都無法說得通的邏輯,不覺得可笑嗎?

韓國和美國的關係,中國和日本的關係,美國和朝鮮的關係,並不是任何協議就可以約束的,也並不是一番道理就可以理清的,還有,你覺得半島統一真的那麼簡單?其中牽扯的利益關係,不是放棄核武器開放市場建立外交關係就能解決的,這是歷史遺留問題,需要漫長的溝通時間。

格局很大,可把國與國的關係弄得跟過家家似的,就顯得太幼稚了,導演沉醉在自我意淫中不是最大的問題,而他遲遲不肯醒來才是最大的問題。

韓國可以在電影里無限地放大國際形勢,製造一種假象的危機,可回到現實中,卻還是得好好思索一下自己國家所處的境地,或許,電影里的朝鮮說的就是韓國自己呢?

難道,韓朝美真的可以一家親?中日真的永遠劍拔弩張?電影里的韓國是完美的,可別忘了,電影外被綁架的毫無話語權後的唯唯諾諾是多麼的可悲。

英雄誰都喜歡,但脫離實際創造出的英雄夢終究會迎來破碎的一天,但願,等夢醒來,還能知道自己是誰。

無論是電影里,還是電影外,近幾年的韓國總在丟失自我。電影里,《釜山行2》里的好萊塢套路,《鐵雨2》里的美式個人英雄,電影外,「兒子」和「爸爸」角色的牢不可破。

有時候,真的挺懷念以前的韓國電影,至少,它知道自己應該諷刺誰?應該最讓誰清醒過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