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功成名就,為何晚年卻想要自盡?

夏末講歷史 發佈 2020-08-27T08:42:53+00:00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曾發動了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事變,逼迫其父李淵退位,但在他當政的23年中,卻將唐朝發展得蒸蒸日上,還將大唐威名傳播到了四海之外。若當初真的是李建成做了皇帝,以他心胸狹隘之態,唐朝還會有這樣的繁榮景象嗎?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曾發動了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事變,逼迫其父李淵退位,但在他當政的23年中,卻將唐朝發展得蒸蒸日上,還將大唐威名傳播到了四海之外。若當初真的是李建成做了皇帝,以他心胸狹隘之態,唐朝還會有這樣的繁榮景象嗎?

回顧歷史上這麼多朝代,這麼多帝王,如果說讓百姓真心崇拜的,幾乎沒有幾個,但李世民絕對是其中之一,他的戰略思想可以說是遠超拿破崙。然而,一生功成名就的他,為何在晚年的時候會想要自殺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是一個在歷朝歷代都頭疼的問題,那就是立儲。

古話講:「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古代皇位的繼承都是以立嫡長子為先。比如李淵立李建成,朱元璋立朱允炆,朱棣立朱高熾等。李世民也不例外,所以他登基後不久,就立了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

小時候的李承乾也是人見人愛,聰慧過人,李世民為了將其培養成人,也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只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李承乾長大後,卻不是李世民所期望的那樣,而且做事也越來越荒唐,對李世民也是陽奉陰違,甚至還派人刺殺自己的老師。在兄弟中,他也不是一個好兄長,還曾計劃暗殺胞弟。

當然,李承乾也不是一下就變壞的。剛開始也只是好色罷了,李世民認為無傷大雅,覺得可以教育改正過來。但自從公元636年開始,李世民對李承乾越來越失望,就開始寵愛魏王李泰,而且當時朝堂上很多大臣都站隊李泰,這樣的勢態卻不想滋長了李泰的野心。注意,這時的李世民並沒有廢太子之心,直到發生了一件事。

李承乾知道後,不甘示弱,準備效仿李世民當年的玄武門事變,只不過他還沒開始就結束了。李世民作為父親,看到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心裡自然是痛心的。就像朱棣奪取皇位後,自責了一輩子,都希望得到原諒,李世民也一樣,這種負罪感跟隨了一生,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自相殘殺,所以他將這一切怪罪到自己身上,當下就抽出刀要自殺,還好身邊的大臣給攔住了。

結果可想而知,李承乾被廢,李泰自然也當不上太子,最後李治做了儲君,是不是有點像極了「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那句話?而此時的太子之爭,就從李承乾和李泰,演變成了李泰和李治。

當然,李世民最終選擇李治也是有考量的,一是李治身邊都是些有真才實學之人,二是李治仁孝,做了皇帝一定會善待自己的兄弟。但李泰則不然,他會瑕眥必報,斬草除根,這是李世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