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中國建築最好的設計,都是售樓處

土木在線 發佈 2020-08-28T19:08:58+00:00

曾經一度作為住宅區的邊角料對待,並最後大都交給實習生練了手。今天的售樓處,已經不僅僅是簽合同賣樓的筒子間,已經成為真正引領行業的標杆,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板展示間。

本文來源:MINDARCH(Mindarch),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這曾是一個連資料集都上不去的建築類型。

曾經一度作為住宅區的邊角料對待,並最後大都交給實習生練了手。

畢竟,誰會為了一個當年國標防水等級為4級的臨時建築花費太多力氣?

售樓處也會很識相地接受各種寄人籬下的命運:可以和會所結合,和沿街商鋪結合,甚至和施工隊的駐地結合。

河東河西二十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售樓處已經變得無比光鮮耀眼。

今天的售樓處,已經不僅僅是簽合同賣樓的筒子間,已經成為真正引領行業的標杆,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板展示間。

首先,「售樓處」三個字,已經遠遠不足以與引領時代的建築作品相配。

為「售樓處」改名,成為甲方的重要功課,也是考驗設計部和建築師 高考語文 文學功底的重要標準。

改名叫做「示範區」、「展示中心」、「體驗中心」的,還算保留了售樓處的基本功能表述;

「美學中心」並不一定是美術館,可能是擺了點雕塑的售樓處;

「生活藝術館」也不一定是藝術館,興許就是結合了生活場景的樣板間;

「xx書院」、「國學館」的,也不見得找得到老夫子講學;

至於更狠一點,直接用成語起名字的,鶴唳華亭、水流雲在,還以為走進了橫店的片場;

總之,一切不明覺厲、聽不出什麼功能的建築物,都極有可能是個售樓處。

售樓處的設計,也早就脫離了臨時搭造、隨便糊弄的原始形態,脫離了貼金掛銀、歐陸羅馬的低級趣味。要多概念有多概念,要多酷炫有多酷炫,要多禪意有多禪意。

形式追求不輸Zaha,材料實驗不輸HM,光影變幻出StevenHoll的格調,景觀結合處處霧森、要多仙有多仙。

最新穎的材料,最概念的形式,以及高價拍出的攝影作品,分分鐘可以擠上國際一線設計雜誌的封面。

經常樓盤未開已先爆,網紅打卡刷靚照。

當年瞧不上售樓處的建築師們,都是拿出了創作一個劃時代作品的勁頭,從形式到細節,層層把控,都是堪稱大師級的雕琢。

想設計個售樓處,別說實習生,都得是主創級的才有入門資格。

以前做住宅的總擔心業主的思路跟不上,怕設計的太前衛;

現在,甲方就怕建築師膽子不夠肥、步子不夠大。

住宅怎麼設計甲方說了算,但售樓處給了建築師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如果翻看設計企業網頁,售樓處已經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便到了官方的評獎會上,為數眾多的售樓處,已然成為住宅設計院進軍公共建築領域的突破口。

在住宅設計上走散的理想,卯足了勁都要在售樓處里找回。

售樓處,才是建築師最後的倔強。

造成這一中國建築戲劇性局面的原因可以分兩方面說。

對金主甲方爸爸來說,經歷二十來年的廝殺,開發商們都明白的很:樓盤造的好,不如廣告好;樓盤造不好,全靠廣告炒。

廣告是什麼?除了媒體上買廣告位、大街上雇幾個舉牌的,以及買鏈家流量,最大的看點就是售樓處和樣板間。

售樓處花的這點錢不叫造價,那叫廣告投入。

在一個什麼都講求流量的時代里,能花錢買到的流量都是好賺的錢。

所以有啥想法可著做,不差錢。

至於住宅搞得如何,有沒有創新,節點和材料可不可靠,那是個產品的問題,不是設計院的事,套好圖框按時出圖就行了。

對建築師來說,售樓處確實已經變成住宅產品為主的設計公司最具設計含量的作品類型。

發展了20年的商品住宅,在貨值和成本控制當道的時代,以及無數優秀前輩跳槽去設計部後,已經沒什麼留給設計發揮的餘地。

房型,業主給的;總圖,景觀配的;建築師已經基本淪落成為容積率和日照的計算工具。

顯然這是在和人工智慧搶飯吃。

我們唯一勝在不受網速限制。

眼見繁華似錦,到底鏡花水月。

售樓處,並不為人服務,而是為錢服務。

是資本對大眾的審判堂,是中產階級華麗的修羅場。

中產階級進去,無產階級出來。

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了為什麼摳摳索索高周轉的甲方爸爸們,在這些本身並不生產空間價值的售樓處上,一擲千金。

相比光鮮的售樓處和示範區,價格樸素實誠一點、少些維權事件,才更對得起掏出半生積蓄於此的老百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