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木雕——傳統文化匠心、創新、傳承

泉州直通車 發佈 2020-08-28T19:07:26+00:00

惠安木雕興於唐、五代,成熟於宋元,明清時步入巔峰,源於中原文化的雕樑畫棟,是與建築雕刻相輔相成併流傳至今的民間藝術。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惠安木雕興於唐、五代,成熟於宋元,明清時步入巔峰,源於中原文化的雕樑畫棟,是與建築雕刻相輔相成併流傳至今的民間藝術。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泉州的前世今生#

隨著木雕技藝的發展,其因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也因此湧現出不少工藝美術大師,惠安木雕非遺傳承人賀耀輝就是其中一個。

「祖輩師傅勤勞刻苦的工匠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後輩勇往直前,用匠心打造精品。」賀耀輝表示。

惠安木雕技藝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又融匯汲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的技藝精華,並與建築藝術相生相伴,歷史久遠。經上千年的文化積澱,惠安木雕精緻古雅,構思巧妙,有中國繪畫的意境和趣味。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記載:建於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的惠安文廟,尚保留有完好的吊筒、楣枋、斗拱等「大木」雕刻,是佛像和建築物的浮雕裝飾。

現存最早的惠安木雕作品是宋朝「飛天樂女」的雕刻。它將宗教文化與建築雕刻十分精妙地融合在超凡脫俗的藝術載體中。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崇武溪底王益順父子承建峰尾東嶽廟,設計製作了全木結構蜘蛛結網藻井並雕鏤各種圖案,此獨創的技法一經問世,便名噪一時。之後,在台北龍山寺、廈門南普陀寺、泉州開元寺等閩台名剎中,都留下建築「大木」與雕刻繪畫相結合的藝術珍寶遺蹟。



伴隨著傳統建築大木雕刻和宗教信仰的傳播,惠安木雕形成了以建築雕刻、家具雕刻、工藝品雕刻為主導的木雕技藝,廣泛用於各種雕刻裝飾,頗具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惠安木雕技藝複雜。因木材質地不同,分為硬質木雕和軟質木雕兩大類;從裝飾題材看大致有紋樣圖案和寓意圖案兩種;從應用及裝飾範圍分,有建築雕刻、家具雕刻、陳設工藝品雕刻三大類;從表現形式分,有鏤空雕刻、浮雕、淺雕、立體圓雕、鏤空貼花等;從雕刻技法分,有混雕、剔地雕、線雕、透空雕、貼雕等。

在雕刻技法中,剔地雕是傳統木雕中最基本的雕刻技法,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質,使花樣突出;貼雕是後期雕刻技術創新的結果,即將雕刻好的圖案紋樣直接粘貼到建築構件中,通常一些難以做剔地雕的刻件、連續紋樣、軸對稱的構件都利用貼雕來完成。

惠安木雕技藝流程需經過鑿粗坯、掘細坯、修光、打磨、刻毛髮紋飾、著色上光、配置底座等七道工序。具有粗獷、古樸、淳厚,線條流暢,剛直簡潔,人物造型凝重、端莊的明顯的中原痕跡,又具有南方文化細膩繁雜的工藝成分,是南派雕刻藝術的典型代表。


從2009年至今,賀耀輝多次參與木雕現場大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木雕作品《輕舟已過萬重山》在2014年11月「民間大美」福建省民間藝術新秀佳作展中獲得優秀獎;2015年第七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中的作品《開眼看世界》被中國木雕博物館收藏;多個作品更是在多個全國工藝美術展上榮獲金獎。

除了自身不斷鑽研外,賀耀輝還注重培養後輩。目前,他已培養出了如賀少偉、賀文輝、鄭世陽等諸位工藝美術師。其中,閩江學院雕塑系本科畢業的賀少偉已是其工作室的設計總監;賀文輝獨立創作的作品《忠義千秋》在「2013年中國(開封)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展」榮獲金獎;鄭世陽和福建根雕大師的作品被《中國當代民間工藝名家名作選粹》(第二卷)收錄……


來源:泉州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