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上父親為凍慘的新娘披衣服」,討好型的人在視頻評論區吵架

舒暖心理室 發佈 2020-08-27T04:44:01+00:00

結婚典禮上,司儀帶著新郎跟雙方父母聊得火熱,新婚獨自站在一群人後面看著笑,細節處可以看到穿著露肩婚紗的她,已經凍得瑟瑟發抖,畢竟台上的兩個媽都穿著毛呢大衣。

文/舒暖

結婚典禮上,司儀帶著新郎跟雙方父母聊得火熱,新婚獨自站在一群人後面看著笑,細節處可以看到穿著露肩婚紗的她,已經凍得瑟瑟發抖,畢竟台上的兩個媽都穿著毛呢大衣。

新娘父親沒管司儀在說什麼,直接脫下外衣,徑直走到女兒跟前,給她披上自己的西裝外套。

這個視頻在抖音上點讚超過百萬,很多人看完後都感動得流淚,感嘆父愛於無聲處的偉大。

點讚量排前五的評論中,有這樣一條:

「我覺得這位父親的做法並不妥,他這樣做會讓新郎非常尷尬,給姑娘披衣服,好像她沒人管,還得親爹管,這讓新郎和新郎父母怎麼想?在場的人怎麼看?太不給親家面子了!是打他們的臉啊!」

這段話點讚超過2萬。

有人在下面附和:「新娘父親的做法好像在表達自己的不滿」;「是啊,應該以大局為重」;「太不給人面子了吧」「如果我是新娘,我會很尷尬的」……

一切以和諧為主;為了照顧別人的感受,壓抑自己的意願;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這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障礙),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在心理學的定義中,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01.討好型人格典型的三個特徵:不會拒絕、在意評價、習慣道歉

文章開頭的事例中,評價新娘父親的行為傷害了新郎一家人面子的網友,將自己投射到新娘父親或新娘的角色上,猜測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甚至在意現場觀眾的感受和評價,唯獨沒有站在表達愛與渴望愛的父女身上,沒有為自己考慮。

1.不會拒絕:我的感受和意願都不重要

拒絕是一門藝術,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會說「不」,當對方提出的要求是在合理的範圍內時,常會礙於面子勉強說「YES」,但討好型人格的人,是習慣性接受所有人的要求,接受別人的負面情緒和無理索取。

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里說: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人間失格》中的」我「,因為父親送的禮物而產生了極大的壓力,「我」並不喜歡這個禮物,但是卻不敢拒絕,害怕父親會失望、生氣;不僅不拒絕,還要努力表演驚喜,為了讓父親開心。

所以討好型人格不拒絕的最主要原因是,害怕被拋棄。

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討好所有的人,儘管是委屈了自己,違背了自己的意願,也沒關係,只要「他們」開心就好。

我就是這種人格吧,凡事第一都會去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從來沒有在乎過自己的感受,就算老公一次次的犯錯我也只會想,他是不是不需要我了?從來沒有想過他對我的傷害。

去買東西也是,會買一堆回來,但是沒有一個是自己的。有時候去超市想買個零食,但是結帳的時候還是拿了出來,覺得沒那麼需要。——摘自網友留言

2.在意評價:「懂事」是從小貼在身上的標籤

我就屬於討好型人格,自卑內向,少語寡慾,敏感多疑,膽小怕事,總是想活在別人的讚美里,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受別人的一言一行影響嚴重,總怕別人說自己不好,別人的一句話,就能讓自己痛苦半天,那種痛苦無法用言語表達,甚至差點走上了絕路!——網友留言

「懂事」曾經被當作褒義詞來誇獎人,事實上,過分懂事的人總是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很少關注自己的需要,為了能得到別人的喜愛和誇讚而委屈自己、折磨自己、勉強自己。一旦自己這樣努力後的結果是別人的不理解和負面評價,整個人就崩潰了。

3.習慣道歉:只要發生不愉快就是我的錯

婚禮上父親為女兒披上衣服,表達的是滿滿的父愛,但是卻有人用對與錯來評價,還要去猜測男方家屬的心思,如果對方有什麼想法和誤會,就是這位父親「不識大局」,「總是覺得自己做錯了」這是討好型人格的行為方式。

討好型人格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無心的話,都要想很久,甚至覺得是針對自己或者對自己有什麼不滿,想盡辦法要去跟對方道歉,用討好的辦法,去觀察對方的反應,希望得到關係的和解。

少年成名的女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分享自己討好型人格的經歷:

在談戀愛的時候,男朋友給她打電話責罵她,她就一直道歉,道歉了2個小時,但是對方卻認為她的道歉太敷衍,掛了電話後還一直給她打。

她看著對方打來的密密麻麻的來電顯示,嚇得渾身發抖,但是也不敢說:你不要給我打電話了!

當她回憶起這件事時說:

即使在親密的兩性關係中,她好像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不會跟對方爭吵,害怕起衝突,害怕讓別人覺得不高興。

討好型人格的在一味地討好後,帶給自己的卻是無盡的痛苦和委屈,這種情緒積壓在心裡,最終將導致心理疾病。

討好型人格需要認識到這個問題,及時的治療。如果只是輕微的討好型,沒有達到嚴重的心理疾病程度,可以嘗試以下方法,自我調節。

02.討好型人格自愈的三個步驟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沒有好壞、優劣之分。討好型人格不是一種壞的人格,它的存在有形成的背景,也有環境的需要。討好型人格的人,處處為別人考慮,性格平和謙遜,人際關係可能比較融洽。但是自身內心的痛苦卻無處發泄,不要因為認識到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就馬上急於去改變,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1.區分自己的行為是「討好」還是「自願」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通過專業的心理診斷,不能急於把自己定位到討好型人格上來,將所有生活中的痛苦都歸因於此。

先認識到自己是討好,還是自願。

如果是自願對一個人好,會覺得很放鬆和愉快,身體感覺是良好的;如果是討好,會覺得委屈和難受,心理是抗拒的但是行為卻不得不這樣。

一開始都是對別人好,在面臨對方的非善意回應,或者無理的要求時;所有人都會感受到憤怒、難受、想要對抗。

非討好:及時止損,直接拒絕或者找各種理由拒絕對方的要求,甚至是直接與對方斷絕關係;

討好:心理委屈,但是行動上不敢表現,或者直接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仍然努力向對方示好,甚至傷害自己來取悅對方。

所以要問自己,是否習慣性的無原則,無底線地去滿足別人的需求,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因到自己身上,一直在各種關係中處於被傷害的位置。

2.從討好別人變成討好自己

如果確定自己確實有討好性人格,並且深受其苦,那麼就需要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這種狀態,接受它,並且與它和解,記住,不是消滅、對抗。因為強硬反抗的心理狀態會讓人變得極端。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把別人的感受和需求當成生活的重心,忽視了自己的存在。那麼既然要討好,就把討好的對象變成自己,一切以自己的需求為重點,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

人際交往中三個重要的元素是:自己、他人和環境。討好型人格的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他人和環境中,卻忽視了自己的存在。所謂「討好自己 」就是把「自己」融入到人際交往中,感受自己的需求,合理表達自己的意願。

3.找到釋放的出口

討好型人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可能是從原生家庭中帶來的行為習慣,因此想要改變也有僅僅是一次觀念轉變,幾個行為強勢就可以。要給自己充足的時間,去感受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金·凱瑞是全世界最搞笑的演員,他的代表作《楚門的世界》、《變相怪傑》、《阿呆和阿瓜》都是喜劇電影中的經典。

出生在貧困家庭的金·凱瑞,總是自毀形象、用搞怪耍賤的表演來逗樂病榻上的母親,所有人都看到他的笑容,卻不知道他內心的痛苦。他被診斷為抑鬱症後,淡出了觀眾的視野,當他再次出現時,已經成為了一名畫家。他說:

「你可以從我的畫作里看到我真實的內心,畫畫讓我得到解放。」

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找到情緒發泄的出口,是改變「討好-痛苦」狀態的一個途徑。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分享的做法是:將自己放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暫時切斷跟外界紛繁的聯繫,屏蔽外界的評價,真正地感受自己的存在和情緒。

這期節目最後,馬東分享了一句話: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而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03.過濾用」討好「換來的朋友,展示真正的「自我」

換一個角度來講,跟討好型人格的人相處是什麼感覺?比如你有一個討好型的同事、親友,在跟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會感覺很舒適嗎?

「很難交換真心,他總是對你客客氣氣,甚至有些卑微,這讓人覺得很難受」

「永遠都不知道他心裡想的到底是什麼,相處的過程會覺得很假。」

這些是與討好型人格的人相處時的真實感受。

討好型人格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表現出來的狀態是與人友善、順從和寬容。很難交到真心的朋友和親密的愛人,看上去身邊有很多關係很好的人,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在利用你的「友善」和「不拒絕」。如果你表達了真實的想法,拒絕他們無理的要求後,他們就會翻臉,離你而去。

恭喜你,你過濾了「討好」朋友圈。

「我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女孩兒,因為是家裡的老大,所有的好東西都讓給弟弟妹妹,只要能讓父母開心的事,我都盡最大努力去做。自己個委屈求全的性格雖然讓自己很痛苦,卻沒想過改變。但是,有一天朋友無意間跟我說:為什麼你女兒總是把玩具讓給別人?大家也都愛搶她的玩具?

那一刻我頓時驚醒,我一直教育女兒,不要跟小朋友打架,搶東西,先給別人玩兒,這樣大家才會喜歡你。我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不自覺地也把孩子培養成了這樣!——網友留言」

「大家都喜歡你」是討好型人格的目標,而事實上能接受「真實的你」的人,才會成為親密的朋友和愛人。

總結:

一段結婚典禮上的視頻,表達了父親對女兒真實的愛和關心,但是卻有很多人認為「父親的做法讓新郎一家很沒有面子」,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是否真的是討好型人格,我不敢斷言。但是討好型人格確實是讓自己痛苦委屈,也會讓人彆扭,認為你虛假而不可交心。

討好型人格的三個典型特徵:

1、不會拒絕別人

2、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3、習慣將承認錯誤,總是在道歉

討好型人格,可以嘗試自我調節和治療:

第一步:區分自己的行為是「討好」還是「自願」,討好的行為之後會感覺到痛苦,如果是自願會覺得很輕鬆愉快;

第二步:從討好別人轉變為討好自己,感受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意願。

第三步:找到釋放的出口,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堅持下去。

最後,再說一次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壞的人格,不要向對待敵人一樣想著去消滅它,重點是找到真實的自己。蔣方舟的這段話,送給你:

「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

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

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