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手機假如被放棄使用,損失多厲害?

盤古論市 發佈 2020-08-28T03:35:02+00:00

在回答澎湃新聞記者提問時趙立堅表示:我也注意到很多中國人表示如果美國真的禁用了微信,那麼蘋果手機我們也可以不用了。


 

在8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在回答澎湃新聞記者提問時趙立堅表示:我也注意到很多中國人表示如果美國真的禁用了微信,那麼蘋果手機我們也可以不用了。


假如中國放棄使用蘋果手機,蘋果的損失應該有多大呢?


從直覺上講,放棄使用蘋果手機,蘋果的損失是」核武級別「的,因為蘋果最大的市場在中國,並且蘋果在中國賺取了大量的利潤,而比利潤更重要的是蘋果依賴於國內強大的供應鏈,失去中國市場,基本上就等同於失去了全球市場,蘋果此後,很難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公司。


首先了解一下蘋果手機的市場占有率。因為市場占有率越大,損失就是越大。2020年2月,蘋果公司發布了2020財年第一季度業績,數據顯示其2020財年第一季度整體營收、盈利均創歷史紀錄,蘋果智慧型手機在全球出貨量按年度來看首次降為全球第三!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2019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蘋果公司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1.97億部,按年度出貨量情況來看,首次被華為超越,目前為全球第三,占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的14%,遠低於華為的17%。

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已經有超過40家運營商和40多家終端廠商推出了5G網絡和產品。華為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到690萬部,占全球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36.9%,位居第一;其次是三星公司,其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670萬部,占全球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35.8%。目前,蘋果公司尚未推出5G智慧型手機。

截至2019年9月末。蘋果已經凈營收2292.34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約為15587億元),凈利潤則為613.44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約為4171億元)。雖然蘋果的業務遍及全球,但中國才是蘋果最大的市場,其高達15000多億元的營收,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的消費者。



蘋果早就傳出過所謂的「逃跑計劃」。 據之前路透社發布的一則消息,蘋果公司強烈要求iPhone部分生產轉移出中國,作為蘋果核心供應商的富士康,擬向印度投資10億美元,擴建富士康在印度南部的工廠。

今年上半年,蘋果公司對富士康施壓,要求富士康轉移生產線的消息早已在業內流傳。但大多數人相信,印度根本無法代替中國手機產業鏈在全球經濟的地位。

考慮到蘋果假如遷移印度需要的勞動力數量是巨大的,並且整個產業鏈很難在短時間內被遷移出去,尤其是印度製造業基礎較為薄弱,即使富士康在印度擴建,手機零部件大多還是要從國內進口,因此,國內蘋果上百家供應商都跑到印度去不現實。因此,印度不可能百分比接盤中國製造。

  

蘋果手機屬於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的產品。除了在美國研發設計之外涉及了全球100多家的供應商。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都在給蘋果提供零部件,中國是蘋果製造鏈上的重要一環,提供部分零部件以及負責組裝。以iPhone Χ為例,中國供應商(不含台灣)提供了無線充電接收端的線圈模組、射頻天線、外觀件等。



但最終算下來,中國在整個製造環節中獲得的利潤大約55美元,其中包括」辛苦錢「勞動賺來的3美元工資。以iPhone Χ在美國的售價999美元來算,每銷售一台,中國只能賺到其中利潤的大約1/20。

目前中國製造整體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中國在蘋果製造環節中所占份額較少,與其他供應商對相比差距較大。比如韓國提供的零件粗略合計超過120美元,其中僅三星提供的螢幕和存儲設備價值就超過了100美元。

那麼生產一台iPhone X,中國能賺到多少利潤呢?根據公開信息,iPhone X 的BOM成本約是412美元,約合人民幣2700元。其中大陸企業通過供應零部件和組裝賺走了75美元,而以台積電作為iPhone X的核心供應商能夠賺走了82美元。



根據統計,韓國是iPhone X供應鏈中獲利最大的國家、其中的三星、LG、海力士等巨頭幾乎壟斷了iPhone X的螢幕、DRAM、攝像頭,共計129美元;日本企業東芝、索尼僅僅提供部分模組和元器件,賺到了45美元。歐洲的義大利法國的半導體提供了NFC模塊價值2.25美元,同時還供應部分電路板價值5美元,合計8美元。美國本地企業提供晶片、基帶等元器件,總價值大約74美元。

因此,中國人每買一台64GB的iPhone X,去除物料成本蘋果毛利大約在5688元,如果減去稅收和物流成本、廣告營成本,那麼每台iPhone X蘋果至少凈賺4000元。

在蘋果龐大的供應鏈上主要分類是:美國的供應商提供核心晶片、內存、集成電路等核心零部件,日本供應商提供攝像頭模組等光學組件及顯示面板,台灣供應商從事印刷電路板生產、代工中央處理器晶片以及最終組裝,而大陸的供應商們主要為iPhone提供聲學組件以及結構件等非核心零部件。

產業鏈上產品分工的價值大小決定了利潤的分配大小。蘋果無疑具有強大的議價能力,國內企業的利潤被大幅壓縮。比如藍思科技的半年凈利潤只有4.4億、歌爾聲學4.3億、德賽電池1.67億、欣旺達2.23億。有人統計,國內所有的蘋果供應商,其凈利潤全部加起來沒有蘋果的零頭多。



蘋果公司在中國繳納的稅款較高。蘋果需要向國內稅務機關繳納17%增值稅,1%到7%的城建稅,3%的教育附加費,如果以999美元為稅基,按照目前人民幣6點幾的匯率計算,每台64GiPhone X大約1200元左右的稅費。

但國際上對進口產品徵收高額稅費是種慣例,比如歐洲義大利增值稅就高達22%,北歐消費稅可以達到25%,因此,最終目的都是保護本國的產業。

蘋果產品的生產邏輯及過程是非常全球化的: 蘋果產品設計在美國完成;然後由日本及韓國提供晶片、顯示屏和核心零部件;並由中國廠商提供另外一些零部件,然後在富士康工廠組裝完成,最後暢銷到全球各地。目前中國地區的供應商越來越多,已占產業鏈的四成之多。


中國的產業鏈豐富而完善。蘋果手機裡面很多零散組件,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對工人的依賴度較高。當然,中國電子元器件製造業經歷了長期發展,製造優勢已十分明顯,不但產業鏈完善,而且反應製造速度較快,特別是是智慧型手機的產業鏈。


蘋果手機供應鏈在中國這麼多年了,轉來轉去,產業鏈依然大都在中國,所以,整個蘋果產業鏈上的大量優秀的公司都在中國,無疑這些大量的產業鏈公司都是全世界最好的零部件廠商,並且中國已具備全球最完整的手機產業鏈。


在蘋果的全球產業鏈體系中,中國力量非常重要,並且在日益強大。在蘋果供應商裡面,中國供應鏈企業就達到85家,占比高達43%。根據蘋果全球供應商的分布即可看出規律,東亞在全球電子供應鏈上已占據明顯優勢,「中國+日本+韓國」的供應商數量已經占全球的70%。

歐洲供應商不僅在消費電子品牌領域全面敗退,而且在電子產業零部件領域也已經開始全面衰弱。根據統計,在2019年蘋果新機研發中,蘋果對於供應商的選擇明顯側重於中國的廠商,比如攝像頭、FPC軟板、EMI材料等。

從長期觀察,無論蘋果全部供應鏈遷往美國還是印度,只要中國零部件公司的競爭力持續提升,業務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富士康雖然是蘋果中國產業鏈上重要一環,但在iMac、iPad、iPhone重要產品的從里至外,都有「中國製造」的身影。比如中國企業的AMOLED顯示面板。



在蘋果產業鏈受益的中國公司很多,幾個典型的如下:

立訊精密:產品設計蘋果無線耳機、平板電腦等,是蘋果重要的供應鏈體系。

歌爾股份:聲學龍頭,是蘋果產業鏈上的重要一部分。

瑞聲科技:聲學器件

德賽電池:蘋果手機電池供應商,蘋果是其最大客戶。

信維通信:主要產品為移動天線,是蘋果核心供應商。

深南電路:公司相關產品已經廣泛應用在蘋果手機中。

雲海金屬:為蘋果手機等提供鋁合金材料。

京東方A:蘋果IPAD等較大面板是京東方提供的。

橫店東磁:給蘋果提供無線充電組件。

比亞迪:鋰電池

安潔科技:功能性器件



蘋果對於供應商採取的核心策略是「競爭與制衡」


在蘋果眼中,沒有哪一家供應商是不可替代的。即便是核心的晶片,它都培育出了韓國的三星和台積電,某種角度,蘋果是永遠的最大受益者,最終,蘋果總能夠以最低的價格拿到最好的產品。

蘋果對於零部件是十分苛求的,它對產品的每個細節都進行完美的把控,並且要求供應商產品做到極致,因此,能夠打入蘋果供應鏈體系的,都是業內的佼佼者。

蘋果給供應鏈的分成有限,在蘋果的供應體系里,執行低成本是它的核心準則之一,蘋果盈利理念始終以攫取最大利潤為目的。


蘋果條件苛刻、給予的利潤很低,依然沒有哪家企業願意退出蘋果供應鏈體系,原因是其企業受益蘋果產業鏈同樣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蘋果能夠帶來了大量而且穩定的訂單量,可以使企業實現規模效應,好比100個客戶,每個只能賺1千,而有1000萬個客戶,每個賺1塊是不同的概念。

蘋果接近「變態」的質量要求,供應商們自逼自己不斷改變與進步。最有名的是蘋果顯示器玻璃供應商——美國康寧公司,當初,正是出於賈伯斯在技術上的反覆施壓,康寧最終突破自我,公司能夠以超快的速度進化,產品每年都能夠更新換代,它的更新「秘決」甚至被拿來與可口可樂」秘方「相媲美。

中國的蘋果供應商們同樣如出一轍。蘋果不斷加碼台積電拿出更加精密的製程晶片,不斷要求瑞聲科技拿出更出色的聲學器件,甚至強逼富士康技術上不斷創新改變,實現效率最大化。

有人開玩笑說,由於受到蘋果的壓力,富士康車間裡最少培養出了幾千名能勝任廠長的優秀車間主任。

蘋果和中國優秀供應商成長之路是相輔相成的,國內的供應商聯合打造了蘋果的優質產品,是蘋果龐大利潤的重要基石;而蘋果則提供了大量訂單、全球性聲譽、與時俱進的創新。

著名投行摩根史坦利的研報顯示,僅iPhone 8產品,就給供應商帶來770億美元的業務量,比iPhone 7大漲了62%。豐厚訂單,無疑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商投身其中,主動接受蘋果的高壓或霸王條款及苛刻要求。


國內供應鏈經歷多年的磨礪及成長, 無論蘋果產品如何表現,鍛鍊出的供應鏈體系都堅不可破。中國的供應商之所以能打入蘋果供應鏈體系,完全是是用低價格、強技術一點點拼殺出來的。

假如蘋果撤離或衰退,企業市場份額下降,這些被鍛鍊過的優質企業或許依舊能從其他廠商獲得訂單,但很可能會失去高壓之下的進取心。從某種程度來說,高壓往往能夠鍛造出好的的企業,沒有壓力的企業往往會接近於平庸。

綜上所述,假如美國真的禁用微信,中國禁用了蘋果,美國的損失將會遠遠大於中國,雖然中國的供應鏈也會受到一些影響和損失,但因為中國市場的容量更加龐大,企業選擇性更多一些,所以,還是那句話,合作才能雙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