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抗日戰爭的主力

人民日報出版社 發佈 2020-08-24T05:16:26+00:00

了解歷史的同志都知道,我們黨早有定論,民族解放鬥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是兩個戰場協同作戰的勝利。

文/斯國新

關於主力之爭,主要的對象是國民黨和共產黨。了解歷史的同志都知道,我們黨早有定論,民族解放鬥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是兩個戰場協同作戰的勝利。

國民黨主要是在正面戰場抗戰,打了許多大戰、會戰。比如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太原會戰,國共兩黨有很好的合作,八路軍還取得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首次大規模的勝利 ;徐州會戰,取得了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就是指台兒莊大捷,李宗仁將軍指揮的 ;武漢會戰,使抗日戰爭進行到相持階段。還有國際戰場的開拓,派出遠征軍,遠征緬甸,這也是一次了不起的壯舉。

共產黨主要是在敵後戰場抗戰,深入敵後,建立根據地,擾敵後方,牽制了大量日軍。1937 年 8 月洛川會議後,黨中央就決定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建立了大批抗日根據地。1940 年下半年還發動百團大戰,進行大規模的擾敵、殲敵,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此外,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少數民族的抗日武裝,如回民支隊、蒙古抗日游擊隊等,也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真正做到了全民族抗戰。

但是,如果一定要分出個高低,那麼我要說,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回顧歷史,我們在比較中可以發現幾個不同 :

一是態度不同。在整個抗戰中,共產黨是積極主動的,最早提出抗日,深入敵後,主動出擊,而國民黨是消極被動的,先是消極退卻,後是被動挨打,經常是幾萬人被幾千人追著打,幾十萬被幾萬人擰著打。

二是觀點不同。國民黨一開始沒有觀點,不想抗日,後來開始抗戰,又主張片面抗戰。片面抗戰就是單純依賴國軍力量抗戰,事實證明這是不行的。而共產黨一開始觀點就非常鮮明,堅決主張抗日,而且提出要建立統一戰線,堅持全民族抗戰。顯然,這是正確的觀點。

三是經歷不同。抗日戰爭中,國軍是由強變弱,抗戰之初,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到抗戰勝利時,只有近350萬人,除了大量犧牲外,有近 200 萬國軍成了偽軍。實際控制區幾乎失去一半。共產黨則不同,八路軍、新四軍是由弱到強,抗戰之初八路軍只有4萬多人,新四軍只有幾千人,但到抗戰勝利之日,八路軍、新四軍已經擁有正規軍130萬人,民兵200萬人,根據地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要知道,這都是從敵人那裡奪來的,是虎口奪食。

四是戰果不同。國軍抗擊日軍只有40%,而八路軍、新四軍抗擊了60%的日軍和95%的偽軍。國軍與日軍共有正面戰場會戰22次,1117次大型戰鬥,小戰鬥及游擊戰3萬餘次,殲滅日偽軍228萬人(其中包括1945年8月15日後國民黨軍受降的日軍108萬人,收編的偽軍78萬人),其中殲滅日軍42萬人。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消滅的日軍比國軍多了10萬多。

這樣一比較,大家就很清楚了。這些數據可信嗎?一般而言是可信的。因為國軍的數據是用了何應欽向國民黨六大的軍事報告統計數據,自己說自己,數據應該不會少的。八路軍、新四軍是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的記載,八路軍、新四軍戰報相對是比較準確的。至於為什麼不用日本的數據,是因為當年的日軍戰報並不準確,尤其是為了宣揚軍國主義,標榜「皇軍是不可戰勝的」,往往在戰報上弄虛作假。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相對而言,用這兩個渠道的數據進行比較,是有可信度的。有位學者,把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作用總結為「五個戰」,我覺得總結得很好。

一是最早抗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奮起抗日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抗擊者。九一八事變後的 9 月 19 日,中共就提出抗日主張。1932 年 4 月 15 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宣戰。至1933 年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各地游擊隊已經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要力量。

二是組織抗戰。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團結凝聚全民抗戰力量的核心。1935 年 10 月,中國共產黨正式發表《八一宣言》,呼籲全國人民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而奮鬥 ;12 月在瓦窯堡會議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1937 年 7 月 7 日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經過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無論形勢多麼險惡,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同各愛國黨派團體和廣大人民一起,共同維護團結抗戰大局,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旗幟。

三是領導抗戰。中國共產黨制定並實施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成為抗日戰爭正確戰略的提出者、指導者和引領者。全面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有力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使人們對戰爭的未來有了清晰的認識,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廣大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四是艱苦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開闢了廣大敵後戰場並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為整個抗戰的主力。八路軍、新四軍在參加正面戰場防禦作戰的同時,在敵後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戰場。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特別是從1941年起,日軍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和抗日根據地作為主要進攻對象。到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人減為約40萬人,抗日根據地總人口由1億人減少到5000萬人以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承擔著對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務,從1945年8月11日到9月2日,收復縣以上城市150座。

五是勝利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取得輝煌戰果,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戰鬥有力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所以說,共產黨是偉大的,八路軍、新四軍是偉大的。我們可不能忘記。

為什麼抗日戰爭能取得勝利?我總結的幾點理由,一共三條。一是正義最終戰勝邪惡,正方一定最終戰 勝邪方。二是全民族抗戰的實現。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抗戰勝利起了決定作用。三是兵民是勝利之本。這句話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講的,任何侵略者都將葬身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事實上,關於抗日戰爭的勝利與否,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已經講得很明白。早在1938年5月,抗日戰爭剛開始一年不到,毛澤東對勝負已有定論 :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 ;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 ;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 ;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本文節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黨史可以這樣講:初心·使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