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0-2歲孩子撫養的危與機

心理醫生安然 發佈 2020-08-25T03:50:08+00:00

⻔診里,家⻓把孩子送過來了,要我看病,但是我經常在心裡默默念叨:孩子病了,要治療的卻是你們——家⻓啊。

教養方式在心理健康裡面的作用再這麼強調也不過分。很多孩子的問題,不當的教養方式起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診里,家⻓把孩子送過來了,要我看病,但是我經常在心裡默默念叨:孩子病了,要治療的卻是你們——家⻓啊。

安全穩定的依戀,預示孩子⻓大後人際關係的健康程度

在0-2歲這一個階段,首要特別注意的是安全依戀關係的建立。研究發現,嬰兒在出生後的 前三個月,就用吮吸、抓握、微笑、凝視和擁抱來維持與照顧者的親密關係。在6-9個月就會積極尋找身體上和依戀對象的親密接觸。到了一歲的時候,就會用各種行為來影響依戀對象的行為,比如要哭抱抱等,這時候開始形成穩定的依戀。表現為依戀對象不在時就會煩惱哭鬧,和主要依戀對象在一起,比陌生人或一般照顧者在一起的時候要輕鬆愉快。

心理社會性危機:信任與不信任

如果照顧者給她提供了安全而穩定的環境,能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等生存需求,以及親密的依戀需求,孩子就會形成一個觀念,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人是值得信任的。相反,則形成世界不安全感覺和人際的不信任感。

如何度過這個危機呢,就是要與照顧者形成互惠關係。孩子自己也要在安全的範圍裡面,通過微笑、凝視、捉握等依戀形式和照顧者互動,讓照顧者感受到保護者的意義和養育孩子的生命延續感,從而更加細心照顧。

這個階段,如果照顧者不是合格的照顧者,或者無力無心,那麼對於嬰兒就是一輩子的災難。我的感受,這個階段危機的順利度過,是鎖住基因缺陷的一把鎖。

希望的品質

這個階段如果順利度過了,就會形成嬰兒惠及一生的品質,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他稱呼為希望的品質。每當說起這個詞,我總感覺到像是在黑暗裡點燃了一盞燈般的安心和安全。 希望是是個體實現目標和夢想以及事情會變好的一種整體性認知傾向,貫穿人的一 生。你想,世界足夠安全、足夠值得信任,未來還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呢?

「沒有希望,個人和社會都無法承受這個不確定的、變化多端的世界所帶來的重壓。」

相反,與希望相對應的另一個極端是退縮。如果這個階段無法順利度過,嬰兒就會退縮,陷入自我防衛的狀態,而非積極探索外界。抑鬱症的典型症狀非常類似。「孤兒抑鬱症」,說的是由於孤兒得不到足夠的照顧和安撫,形成與希望截然相反的品質退縮,不動或動的很少,幾乎不笑或者不興奮,也不牙牙學語。這種現象被研究者雷內—斯皮茨⺠命為孤兒抑鬱症

最後強調:嬰兒期親子互動的核心就是形成健康依戀,通過各種形式的安撫、互動,告訴嬰兒你在,你能照顧ta,能夠給予ta安全。只有這樣,才能讓ta形成基本信任及希望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