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談《三十而已》:所謂「乘風破浪的姐姐」,不過是又一出民間版的宮廷劇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8-22T09:33:38+00:00

愛看電視劇的人很多,但看劇能看出「生而為人的豪華」「壯闊的中國圖景」,並帶著強烈責任感,實實在在地評價劇情邏輯、演員表演、場景設計和敘事的世界觀的人不多。通過這本《凜冬將至:電視劇筆記》,人們得以跟隨毛尖的視線,品味20年來中國以及世界的電視劇風雲。

愛看電視劇的人很多,但看劇能看出「生而為人的豪華」「壯闊的中國圖景」,並帶著強烈責任感,實實在在地評價劇情邏輯、演員表演、場景設計和敘事的世界觀的人不多。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是其中一個。

通過這本《凜冬將至:電視劇筆記》,人們得以跟隨毛尖的視線,品味20年來中國以及世界的電視劇風雲。

不同於其他劇評,這本書的情感更加充沛,文字讀來活色生香。涌動的情感、記憶似乎能透過紙面,震擊讀者的心靈。用本書序言作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的話說:毛尖這部帶有史的輪廓的電視劇筆記真正的特色,其實不在於它的宏大敘事,而在這一歷史輪廓和一個觀劇者有血有肉的生命記憶緊密勾連。

一同領略電視劇向我們饋贈的人生吧。

最打動我的,永遠是事關信仰的人生十年,我們從生命的高原向室內小情小怨回落,何時能重返更壯闊的中國圖景呢

上書房: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為本書作序時說道:「在毛尖的語彙中,『生活』是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觀看形形色色的電視劇,能給人們的現實生活帶來什麼?

毛尖:生活肯定是高頻詞。一方面我寫專欄,專欄拼的就是生活,專欄能力就是生活能力。與此同時,電視劇又是最講究生活的文藝體裁,兩個一疊加,就是活生生的活。

至於說到電視劇的功能,不同人群從電視劇中獲得的意義差別很大,這也是電視劇的市場越來越細化的一個原因。我父母一代,電視劇主要是「臨睡產品」,所以我媽愛看宮廷劇,看看皇帝的吃穿住,做夢也有個方向。我們這一代,我個人特殊些,半專業看劇。我周圍不少朋友,論文寫「油膩」了,看電視劇「去去油」,或者電視劇看「油膩」了,寫論文「去去油」,電視劇是生活的平衡機制。我學生一代,他們經常能一邊看劇一邊做事,這是我特別佩服的。我估計有些厲害的學生,一邊上我的英國文學課,一邊能把《陳情令》給看了,兩邊都沒太耽誤。所以,電視劇,對有些人是「主食」,對有些人是「輔食」,對有些人是「零食」。

上書房:電視劇中,有哪種生活或者哪類人的生活是特別打動您的?

毛尖:我在書中寫到的電視劇,最打動我的,永遠是事關信仰的人生,比如《潛伏》中左藍的犧牲,廖三民的至死一躍。還有像《我的團長我的團》,炮灰團最後奏響的命運交響,我差不多是站著看完最後兩集的。國產電視劇曾經發出如此振聾發聵的高音,回頭看看今天的現象劇《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十年,我們從生命的高原向室內小情小怨回落,何時能重返更壯闊的中國圖景呢?

上書房:就像您說的,人們看電視劇的目的和心態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就是為了一個「爽」字。這些年網絡劇大行其道,和「爽」不無關係。您在評價網絡劇的時候說它的必殺技叫「爽點」,即男女主角都擁有頂級配置,然後觀眾覺得倍兒爽。爽的感受會麻痹人們其他的感受嗎?爽劇有沒有可取之處?

毛尖:爽點,指的是影視劇中顏值、地位高配置的人,殺回來三下五除二就能把仇給報了,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比如《延禧攻略》。爽劇的可取之處有目共睹———原來一個冤情要搞一二十集,主人公苦,觀眾看得也苦。一二十年後回來報仇,經常還要經受道德煎熬,壞人也是人,壞人也有感情、有兒女等等。現在不用糾結了,《延禧攻略》一集就把仇給報了。這些年,影視劇大大提速,《慶餘年》也好,《少年游》也好,以前要搞半輩子的誤會,現在一兩集就掃蕩了。這些都是好事情,說明影視劇的超現實拖沓風得到了修正。

但爽劇的另外一面是,因為我們的編導課還沒有完全進階,沒有《權力的遊戲》那樣的史觀,不斷的殺伐和報仇就會淪為低級網路遊戲。比如《少年游》,我們就不斷看到劇情反覆,換個地方,再來一次。六七個主人公,一會我中毒,一會你垂危,大家輪一遍。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新不爽」。而這種爽劇、爽文的另外一個社會代價是,「求爽得爽」,不願隱忍的人多了。出現在社會新聞中的「報仇」行為變多了,快感取代了思考,單一性的身體感走到前台。這表現在武俠警匪片中特別明顯,一頓痛打耗時10分鐘,一頓殺伐費去1000發子彈。爽劇提升了語速,同時又造成了巨大浪費。走遠點,就會變成神劇。

在柴米油鹽中安頓身心,怎就那麼不容易BBC一直在反覆翻拍莎士比亞、狄更斯,大河劇一直在講述日本的正史,我們拍過幾次阿Q呢

上書房:您觀劇非常廣泛,國產劇之外,英劇、美劇、韓劇、日劇都看,涉及的題材也五花八門。這些劇有什麼閃光點或者「獨門絕技」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毛尖:這得寫篇博士論文來完成。我粗糙說幾點吧。一個是,無論英劇、美劇,還是日劇、韓劇、泰劇,都在劇中傳遞國家生活和國家美學,我們這點非常欠缺。很多劇,花大錢請明星,但電腦隨意置景,讓本來最能表意的山水淪為廢紙。再者,我們的編導太沒門檻,有時人物台詞和形象完全不符,讓人一秒就出戲。

還有一點其實我嘮叨過多次,我們的劇集都太長。國產劇常常一季就是人家四季的長度,經常是越看越爛,制播系統不改革,注水劇的現象改不了。美劇的制播系統有它們的問題,但民意始終是製片方的「緊箍咒」,約束著他們走「觀眾至上」路線。同時,我也想呼籲學習一下BBC的名著版和日本的大河劇,國家電視台就應該做點具有國家格局和國家品格的事。這麼多年,BBC一直在反覆翻拍莎士比亞、狄更斯,大河劇一直在講述日本的正史,我們拍過幾次阿Q呢?

上書房:注水劇要不得,但您也在書里寫到,有時候要守護「冗長」。怎麼理解?

毛尖:我說的守護「冗長」,是特指《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這種「冗長」,打了引號的,我個人並不覺得冗長。簡單表達一下,就是此劇當年播出,被很多觀眾覺得過於冗長,比如第12集,龍文章一個人講了一集國家地理。而我11年前所以要寫文章守護這種「冗長」,是因為我們的影視劇在國家表達上實在太弱———談戀愛要吃西餐,動不動就去歐美。

最近我同時看了三個劇———《局中人》《勝算》和《三十而已》,三個劇,劇劇在喝紅酒。民國在喝,現代在喝。地下黨在喝,日本鬼子也在喝,當代總裁、佳人也在喝,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喝紅酒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所以,我提出要用自己的地理和自己的飲食來重建影視劇中的中國性。《我的團長我的團》是一次努力,可能略沉悶一些,但值得守護。

上書房:重建電視劇中的中國性,表現更壯闊的中國圖景,這是否對我們的導演、編劇、演員提出了更高要求?

毛尖:光靠對編、導、演提要求是遠遠不夠的。影視劇的未來發展,必須成為國家文化戰略的一部分。看看美劇這些年在世界各地打下的疆域、收穫的人心,誰敢說影視劇不是「軟核彈」?國際社會上的大國都是影視劇大鱷。英國、美國、日本都是老牌影視大國,俄羅斯、德國也在重新崛起。但我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越來越把影視劇當成一種經濟作物進行機械化管理,公共扶持這麼條框化,中小影視公司得到的空間遠不及韓國同類企業。在這種狀態下,對編、導、演提要求是沒有意義的。政策到位,編、導、演的幹勁自然跟進,表情包式的演技哪裡還會有生存空間?

上書房:近年來,現實主義題材的國產電視劇層出不窮。您在評價上海製造的《平凡的世界》時,用了「重新呼喚『硬現實主義』」的說法。「硬現實主義」為什麼妙?

毛尖:我強調「硬現實主義」,是因為國產劇整體缺失對現實的主場刻畫能力。很多劇確實表現了現實,像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女主角為兒子上個幼兒園費盡心思,童叟無欺是當代中國家庭都經歷過的事實。但是,這個矛盾帶著濃郁的民間宮廷劇色彩,所有的人設最後都成了婚姻疑難雜症的符號。這種符號好像帶有強烈的文化研究氣息,但骨子裡是抽象的,是粉嘟嘟的。偶像劇的社會學能力不足,當然一方面有制播條例的限制,但從影像美學看,這部劇的機位在「上流社會」來回搖擺,還是看得出編導的興奮點。

在這樣的電視劇語境裡,《平凡的世界》對時代主要矛盾的表現,就特別值得鼓勵。這些年,影像的無能經常在各個部分之間互相推諉,我們也許拍不了《火線》這樣的硬文本,但我們至少可以表現最大公約數的人生。

上書房:這就是您說的,電視劇要「把人民群眾放心上」,通過表現油鹽醬醋培養人民群眾趣味?

毛尖:把人民群眾放心頭,把油鹽醬醋放心頭,針對的主要是電視劇中的超現實人生。就像《三十而已》,最後三個女主,小白領成了暢銷書作家,家庭主婦開始自主創業,奢侈品銷售展開歐洲求學之旅,在成功學的意義上,似乎都成了人生贏家,但這種導向實在很庸俗。什麼時候我們也能拍點結結實實在生活中安營紮寨的人生呢?非要創業、成名才能結尾嗎?在柴米油鹽中安頓中國身心,怎就那麼不容易?

既感受自己的渺小,也感受生而為人的豪華除了題材、框架這些大問題,每個觀眾都可以判斷的是,裡面的細節是不是有意味

上書房:這本書評點的電視劇播出時間從2002年到2020年,跨度很大。很多當年的現象級流量電視劇,您都一一點到,有的給「好評」,有的給「差評」,還有的「瑕」「瑜」都說了。很多人好奇,您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毛尖:評價標準永遠說不清,就像我們談論粽子的時候,白粽派和肉粽派都覺得對方不可思議,不過,大家也都知道必須用好米。影視劇的好壞,除了題材、框架這些大問題,每個觀眾都可以判斷的是,裡面的細節是不是有意味。

上書房:聽說您習慣快進看劇,什麼樣的劇值得原倍速觀看?

毛尖:希區柯克電影中的人事,經常是子虛烏有一頓白忙,但所有的情節都結結實實落地回聲,他可以把一個氣球吹到最大,然後讓我們在終極焦渴時看到氣球奇特地爆破,這中間,他每吹一口氣都是一次能量疊加。爛片就是能量不斷渙散,後一句台詞重複前一句台詞,甚至取消前一句台詞。前些天看《勝算》,男主說「明早撤退」,配角接一句「幾點」,再一句「上午九點」,一個重要信息拖時傳遞,緊張感馬上消散。我們在《大西洋帝國》中聽到過這樣的雙聲道、三聲道嗎?一次都不可能。信息反覆,大量閃回,不快進怎麼忍受?

當然,好劇是捨不得倍速看的,生怕看完。看《權力的遊戲》,會覺得人生漫長、劇太短,在這種劇里,我們看到真理。命運的刀斧劈向所有人,我們被電視劇的史觀籠罩,既感受自己的渺小,也感受生而為人的豪華。還有很多劇,光是聽聽台詞、看看氣氛就是享受,比如《是,大臣》,哪捨得快進?

上書房:《權力的遊戲》被提到的頻率很高。很多看過此劇的觀眾在知道您書名為「凜冬將至」的時候會心一笑———這是史塔克家族的族語,也是一句從頭到尾貫穿劇情的靈魂台詞。這是您反覆刷的劇嗎?每次看有沒有新的收穫?

毛尖:我在這本書的後記里提過,在檢索這些年寫下的關於電視劇的文章時,其實多少有些驚恐地發現,我居然提過50次《24小時》,提過40次《權力的遊戲》,可見這兩部劇對我的重要性。

《24小時》我沒有反覆去刷,曾經用大銀幕和劇迷一起看過通宵,那樣的經歷不曾發生在其他劇集。看傑克鮑爾奔波生死線上,就像自己跟著梅西跑進世界盃,傑克鮑爾把自己從虛構人物活成了真人,他在這個世界顛沛流離,也讓我們看到霸權的搖晃,此劇貨真價實是打開本世紀的最佳方式。而打開本世紀第二個10年的最佳文本,是《權力的遊戲》。兩劇連起來看,比史書更紮實地寫出了這個世紀的命運。

《權力的遊戲》我反覆刷過,有時甚至有不捨得再刷的感覺,就像狄更斯迷不捨得看光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需留一部在荒涼時刻看。我對《權力的遊戲》也泛起過這種心情,生活打擊我們的時候,心愛的人前來告別的時刻,打開它,裡面有更殘酷、更現實的人生,有對這個世紀的鐵血預言:凜冬將至。而就電視劇本身而言,《24小時》是對全球觀眾的一次普遍「提速」,此後,我們在無數部影視劇中聽到「嘀嗒嘀嗒」聲,實時劇獲得20年霸權。而《權力的遊戲》的鋒刃劈向所有人,「三好君王」奈德沒有得到主角光環的庇佑,以混亂為階梯的「小指頭」也沒有得到壞人長壽的指令,塔利父子和普通士兵一樣,葬身龍焰,主角、群演一樣領取命運的「便當」,這是《權力的遊戲》的史觀。它徹底改變電視劇三觀,也在電視劇史上影響深遠。

《凜冬將至:電視劇筆記》毛尖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顧學文

來源:作者:吳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