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別墅換鋼琴,花光祖上的家產,建立了中國第一座鋼琴博物館

人間冰闊落 發佈 2020-08-22T07:03:01+00:00

有一種樂器,被譽為「西洋樂器」之王,因為價值不菲、入門門檻相對於其他的樂器來說比較高,所以,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里,通常都很少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鋼琴。

你喜歡音樂嗎?你最常見的樂器是什麼?

吉他?嗩吶?口琴?還是笛子?

......

有一種樂器,被譽為「西洋樂器」之王,因為價值不菲、入門門檻相對於其他的樂器來說比較高,所以,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里,通常都很少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鋼琴。


的確如此,哪怕是在中國的一二線大城市,鋼琴也依然算是比較小眾的「奢侈品」。不過,在中國有一個地方,情況又不太一樣了,那就是被稱為「琴島」的廈門的鼓浪嶼。


為什麼廈門的鼓浪嶼會被稱為「琴島」呢?據說,在這個面積僅1.91平方公里,常住居民大約在2萬5千人的小島上,鋼琴竟然多達5千架,也就是說,鼓浪嶼平均每5個人就擁有1架鋼琴。


這還不算完,在島上至今還有100多戶音樂世家,一個鋼琴碼頭、一間音樂廳、一所音樂學校、一條音樂之路、一支愛樂樂團、一家鋼琴博物館。福建廈門著名的旅遊勝地「鼓浪嶼」,大家心目中的「文藝聖地」,為什麼好多文藝青年爭相要到鼓浪嶼來打卡,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島上的這座「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坐落在「菽莊花園」的「聽濤軒」,從島上的觀海園碼頭走路幾分鐘就能到花園,進入園內爬上小山頭就是鋼琴博物館了。博物館被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包圍,中間的一個獨棟小別墅就是鋼琴博物館。


博物館面積不太大,只有450多平方米,比起15年成立的重慶黃桷坪鋼琴博物館2000平方米,真的就是小巫見大巫。但是你別看它面積不大,就是這個小小的博物館,裡面竟然珍藏著70多架價值連城的珍貴古鋼琴,實在是令人大開眼界。


這些鋼琴種類豐富,歷史悠久,它們來自於世界各地,還有很多樣式說不上來名字,但是從各種各樣的古鋼琴中甚至可以看出來200年鋼琴演變的歷史。這裡每一架鋼琴大都是孤品、絕品,鋼琴造型各異,都是稀世珍品。


這些古鋼琴珍品都是由澳洲愛國華僑胡友義、黃玉蓮夫婦的畢生收藏,是不遠萬里從澳大利亞運回鼓浪嶼的。為此,胡友義先生花光了自己和祖上的家產。


南人善闖蕩,閩人多思鄉。


胡友義先生是1936年11月15日,在鼓浪嶼出生,在這裡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青年時期遠赴比利時求學深造,之後在澳洲經商創業,人到中年以後就定居在澳大利亞墨爾本。


在上世紀末,胡友義先生和妻子黃玉蓮女士得知鼓浪嶼區將進行音樂文化的開發和建設,於是決定把他們收藏的世界名鋼琴送回祖國,運到故鄉,建立了一座鋼琴博物館。


對此,胡先生說:「不論在世界任何地方,鼓浪嶼都是我永遠的故鄉。我把我畢生收藏的鋼琴放在這裡展覽,是我將自己最珍愛的東西搬回家。」


幾十年來,胡先生在亞洲、歐洲、美洲等地搜羅有歷史價值的鋼琴,不計一切代價購買。據說有一次,胡先生看中一架非常有歷史價值的鋼琴,想把它買下來,可是鋼琴的主人要價很高,說想要這架鋼琴就得用別墅來換。結果,胡先生真的用了一棟別墅來換這架鋼琴。


胡先生把收藏的這些珍品鋼琴送回家鄉,為鼓浪嶼傾資無數,但在自己的飲食、衣著方面卻十分節儉。他幾乎很少穿名牌,襯衫也是幾十元一件的。有一些衣服破了,胡先生說:「不礙事,這補一補還能繼續穿。」


斥巨資買鋼琴,衣服破了卻說補補再穿,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袁農平爺爺和古天樂先生,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質樸純良的品性值得每個晚輩學習。


這個不同國家、不同品牌、不同時期的鋼琴齊聚的「鋼琴島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家鋼琴博物館,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一家鋼琴博物館。鋼琴博物館一共兩層樓,裡面的每架琴都是一件藝術品,隨著時代推移,它們的價值也將愈加珍貴。


鋼琴博物館早在2000年就開門迎客了,現在已經成為鼓浪嶼最有代表性的旅遊景點之一。現在的開放時間是08:15~16:40(冬季)08:15~17:15(夏季),門票包含在菽莊花園30元門票內,一進門就能看到胡友義先生的半身塑像,是一位非常和藹的老人。


如果有喜歡音樂,喜歡鋼琴的朋友,來這裡真的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可以感受文藝的氣息,館內還有定時的鋼琴講解,不定期有鋼琴演奏。


不過要提醒一下前來遊玩的各位朋友,鋼琴博物館裡是不讓拍照的哦。因為鋼琴表面的漆年代久遠,如果被太多強光照射,就會發生顏色等方面的變化,所以為了古鋼琴的保護不讓拍照,也希望能夠大家諒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