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會產生哪些心理障礙?該如何進行疏導?一文告訴你答案

楊護士長談健康 發佈 2020-08-19T16:35:28+00:00

田先生今年 68 歲了,一向身體健壯,性格開朗,但自從一個月前查出患有糖尿病之後,田先生的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鬱鬱寡歡,不願與人交流,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我怎麼會患上這種病呢?」

田先生今年 68 歲了,一向身體健壯,性格開朗,但自從一個月前查出患有糖尿病之後,田先生的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鬱鬱寡歡,不願與人交流,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我怎麼會患上這種病呢?"然後長長地嘆一口氣。

田先生的家人發現他有些不對勁兒,多次與他交流,發現田先生對患有糖尿病持有懷疑的態度,覺得自己不會患上這種病,不相信醫生的檢查結果。於是,為了讓老人接受現實,家人帶他去了另一家醫院做檢查,確診為糖尿病。接著,家人又跟田先生進行了溝通,漸漸地,田先生接受了事實,決定接受治療,與疾病作鬥爭。

像田先生這樣的患者有很多,在發病初期,無法接受現實,甚至有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得知病情後還會意志消沉,不利於後期的治療。

這類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礙特點主要有以下2點:

1、情感異常情感異常主要有以下表現:

①緊張恐懼: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之後,十分緊張,把這種慢性疾病理解成不治之症。特別是當聽說有的患者死於酮症酸中毒,或因並發下肢壞疽而截肢,就更加緊張恐懼,身體也日漸消瘦,終日生活在恐懼的心理狀態下。

②急躁易怒: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後精神緊張,易動肝火,易發怒,常會因生活中的一點小事而發火,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缺乏自制力和耐心。這種患者在臨床上常常不能按醫囑而系統治療。

③悲傷易泣: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後,特別是當出現多種併發症時,對治好疾病喪失信心,終日垂頭喪氣,暗自飲泣,甚至沮喪、絕望,常常會出現厭世觀念。

④憂思過度:患病後思想負擔重,思慮重重,想法多,瞻前顧後,不是積極想辦法治療,而是整日考慮治不好怎麼辦?出現併發症怎麼治?患者常常陷入苦惱煩悶和憂鬱之中。

2、性格異常性格異常主要有以下表現:

①易怒型:患者性情急躁,易激動,自制力差,遇事不冷靜,稍有不順心或不如意則煩躁易怒。其臨床特徵是:急躁易怒,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干口苦,胸悶脅痛,頭暈頭脹。

②氣鬱型:膽小多疑,又偏內向,遇事不願與別人訴說,心情鬱悶,不得排解。其臨床特徵為:情緒不寧,兩脅脹痛,痛無定處,噯氣不舒,納食不香,對治好病信心不足。

③悲觀型:性格內向,性情孤僻,善悲哀,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現併發症,則易傷心,悲觀失望,對疾病治療缺乏信心,不願與醫護人員合作,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而導致患者出現上述心理障礙的原因基本可以歸納為兩點:

一、體質柔弱

糖尿病在病因上有遺傳傾向,並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正是因為基因缺陷或基因變異加上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易於發生糖尿病,而一旦得病,由於體質虛弱,抵抗力不足,機體對外來刺激的應激能力低下,患者心理容納量和承受力不足,會表現出一些心理情感方面的異常。

二、七情所傷

人在認識事物或與其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於衷、冷酷無情的,而總是表現為某種相應的情感,在正常範圍內,七情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麼病變。但是,內外環境的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或刺激過大過強,超過正常限度就會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陰塞,臟腑功能失常而發生種種病變,出現不正常的情志活動和心理變化。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心理障礙問題就需要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心理疏導,針對不同的心理特點可進行不同的疏導方式:

(1)懷疑和否認心理

患病早期,患者常常不能接受這一事實,持否認或懷疑的態度,否認自己患病,拒絕接受治療,不注意飲食,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這一階段的心理疏導十分關鍵,需要耐心細緻地給患者介紹有關糖尿病的知識、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時治療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2)失望和無助感

患者一旦被確診,將終身依賴外源胰島素治療,否則可能會危及生命。

患者感到被剝奪了生活的權利與自由,對生活失去信心,情感脆弱,對治療採取消極的態度。對此類患者要用親切、誠懇的語言取得其信任,用宣洩法使積聚在患者內心的憂傷、委屈及怒氣發泄掉,讓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

(3)焦慮恐懼心理

糖尿病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終身性疾病,可能出現多種併發症,加之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知之甚少,因此會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擔心會影響自己的將來,懼怕死亡等。這類患者要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了解焦慮、恐懼產生的原因,利用語言技巧安定患者的情緒,給患者以支持、鼓勵,適時進行糖尿病知識宣教,指導如何選擇和控制食物。

除了心理疏導之外,患者自身也需要自我心理調整:

1,放鬆精神

患者應該相信:不論病情輕重,只要科學地對待,千方百計把血糖降下來,疾病就不會往嚴重的方向發展。

2,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建立新的生活規律

患者因自身胰島素分泌不足,不能適應生活中的變化,因而血糖會忽高忽低。如果把生活起居、飲食、運動安排得有規律,血糖就不會大幅度的變化。

3,保持情緒穩定

情緒波動也會導致血糖升高,情緒的自控也是很重要的,需要長期的磨鍊,只要時時刻刻有這種"自控意識",一定會有收益。@頭條健康@南方健康

#真相來了##糖尿病的真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