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與陽虛的區別,其常用的中成藥有哪些?

逸仙藥師 發佈 2020-08-19T13:07:18+00:00

八綱辨證,是指陰陽、虛實、表里、寒熱八類證候,是中醫辨證學的基本辨證綱領,所謂「治病八字,陰陽虛實表里寒熱,八字不分,殺人反掌」。

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陳楚雄

審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伍俊妍

八綱辨證,是指陰陽、虛實、表里、寒熱八類證候,是中醫辨證學的基本辨證綱領,所謂「治病八字,陰陽虛實表里寒熱,八字不分,殺人反掌」。而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陰陽可概括其他六個方面的內容,表、熱、實為陽,里、寒、虛為陰,虛實表里寒熱是八綱辨證的要點,所以我們也稱「二綱六要」。

陰證:凡病在里、在血、屬虛,屬寒,正氣不足,機體反應多呈衰退的表現均屬陰證的範疇。其病因病機為年老體弱或內傷久病,或外邪內傳臟腑等導致正氣衰弱、陽虛陰盛。 陽證:凡病在表、在氣、屬實,屬熱,正氣未傷,機體反應多呈亢盛的表現均屬陽證的範疇。其病因病機為邪氣入侵,邪盛而正氣亦強,正邪激爭所致陰虛陽盛。 

中醫理論認為「陰陽互根,陰為陽之根,陽為陰之基。」「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陰得陽而化,陽得陰而通。」,也就是說。陰陽,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既在一個規定之內,又相互轉化。

陰證(陽虛)通常表現為畏寒怕冷、口不渴、聲音低微、便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微弱。而陽證(陰虛)通常表現為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聲音洪亮、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大滑數。

陰陽兩虛是既有陰虛又有陽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又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其病因病機為稟賦薄弱、煩勞過度、飲食不節、大病久病、誤治失治等五個方面。

陰虛治宜滋補陰液,陽虛治宜溫補腎陽,而陰陽兩虛進補宜採用陰陽並補,養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注意脾胃虛弱宜先調理脾胃。

陰虛體質者應以滋補陰液、佐以清熱為治則,可加少量補陽之品。陰虛質者應該多食一些滋補腎陰的食物,常選擇的食物如小麥、小米、黑芝麻、糯米、綠豆、豆腐、百合、黑木耳、銀耳、番茄、菠菜、木瓜、蜂蜜、荸薺、無花果、石榴、蘋果、梨、桑葚、桃子、甘蔗、冰糖等。肉蛋奶可選擇豬肉、豬皮、鴨肉、甲魚、黑魚、烏賊魚、鱉、螃蟹、海蜇、海參、牡蠣、蛤蜊等性味寒涼,有滋陰補虛作用的食物。中藥可選具有滋陰清熱、滋補肝腎之品如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蓮草、沙參、天冬、麥冬、石斛、玉竹、枸杞子等。陰虛火旺之人,應少吃花椒、辣椒、茴香、蔥、姜、韭菜、桂圓、荔枝、核桃、狗肉、羊肉等辛辣溫燥之品;酒、咖啡、濃茶也應儘量避免。運動時要控制出汗量,因為出汗過多,虧損陰液。保持睡眠充足和良好情緒,以藏養陰氣。

陽虛體質者宜適當多吃一些助陽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狗肉、鹿肉、帶魚、麻雀肉、雞肉、黃鱔、豬肚、蝦、草魚、生薑、大蔥、大蒜、韭菜、秋葵、芥子、胡椒、茴香、龍眼、荔枝、蓮子、栗子、核桃等。中藥可選用溫補腎肝之品如鹿茸、淫羊藿、海狗腎、蛤蚧、冬蟲夏草、巴戟天、枸杞子、肉蓯蓉、益智仁、菟絲子、杜仲、紫河車、沙苑子、人參等。注意少吃生冷或寒涼的食物如西瓜、苦瓜、冬瓜、空心菜、大白菜、竹筍、海帶、綠豆、紫菜、梨子、甘蔗等。秋冬季節要適當暖衣,不要熬夜,溫食以養護陽氣。夏季暑熱要儘量避免激烈運動,因為大汗傷陽,也不可貪吃涼飲。

中成藥的選擇也要辯證使用,比如高血壓早期多以陰虛陽亢(舌紅心煩)為主,所以不可服金匱腎氣丸;後期有的可表現為陽虛(畏寒怕冷),則不宜服杞菊地黃丸。冠心病患者以胸陽不振為主,冠心蘇合丸等芳香、通陽、開竅均為保心良藥,但對心腎陰虛者(舌紅少津)則不宜。

對於腎陰虛兼輕度虛熱者可選六味地黃丸;陰虛火旺者可選知柏地黃丸或大補陰丸,陰虛火旺所致口腔潰瘍者可選口炎清顆粒;腎陰虛兼血虛者可選歸芍地黃丸;肝腎陰虛同時伴有的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者可選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腎陰虛比較嚴重,而又沒有內熱症狀的者可選左歸丸;老年腎虛性耳鳴、耳聾可選耳聾左慈丸;肺腎陰虧咳嗽虛喘者可選麥味地黃丸或百合固金丸,肺腎陰虧兼元氣內耗嚴重者可選河車大造丸;氣陰虧虛、心悸氣短者可選生脈飲;心陰不足、失眠多夢者可選天王補心丸

對於腎陽虛者可選的中成藥有金匱腎氣丸、桂附地黃丸、四神丸、右歸丸、濟生腎氣丸、鎖陽固精丸等。脾陽虛者可選的中成藥有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等。胃陽虛可選的中成藥有香砂養胃丸、小建中顆粒、四逆湯、安中片等。心陽虛可選的中成藥有參附強心丸、芪藶強心膠囊等。肝陽虛可選的中成藥有十香丸、茴香橘核丸等。

陰陽兩虛或是因虛致病,因病成勞;或因病致虛,久虛不復成勞;或陰虛日久,累及於陽,或陽虛日久,累及於陰,以致陰陽兩虛,病情往往較為複雜,多以中藥湯劑辨證使用。陰陽雙補的中成藥如補腎益腦片、龜芪參口服液、參茸衛生丸、參茸延齡片、防衰益壽丸等具有補氣血陰陽之功。

總之,根據中醫治療原則,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勞則逸之,逸則勞之,已致中和,陰陽平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