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科赫:「瘟疫的剋星」

科學畫報 發佈 2020-06-10T18:34:25+00:00

文/趙帥 陳安羅伯特·科赫(1843-1910),德國醫學家,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首次證明了一種特定的微生物是特定疾病的病原體,確定了以其名字命名並沿用至今的科赫法則,同時基於此思想發現了多種傳染病的病原體,被視為「瘟疫的剋星」「細菌學之父」。


文/趙帥 陳安


羅伯特·科赫(1843-1910),德國醫學家,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首次證明了一種特定的微生物是特定疾病的病原體,確定了以其名字命名並沿用至今的科赫法則,同時基於此思想發現了多種傳染病的病原體,被視為「瘟疫的剋星」「細菌學之父」。


志在四方

1843年12月11日,科赫出生在德國克勞斯塔爾。父母寬厚、慈愛,思想開明。少年的科赫不僅對大自然充滿了興趣,還喜歡聽父親講故事,尤其是聽父親講述他年輕時的旅行奇遇,由此產生了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後來,科赫順利考進了克勞斯塔爾大學預科學校,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862年夏,科赫步入了嚮往已久的哥廷根大學。

進入這所著名的高等學府後,科赫如魚得水般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他每門功課的成績都很優異,尤其偏好對昆蟲、植物和動物的研究。年僅20歲的科赫由於念念不忘他8歲那年一位因病而去世的牧師,最終決定投身醫學以懲治病魔。

科赫轉入哥廷根大學醫學院後,如饑似渴地從教授那裡汲取知識,而動手操作的實驗課更讓他獲得了莫大的樂趣。為了操作更熟練,他時常央求管理員允許他進入實驗室「加班」。這種自我嚴格要求的訓練,為他日後從事細菌學領域的研究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


研究生涯

1866年,科赫來到漢堡綜合醫院擔任助理醫生,一年半後結婚育女。科赫一邊靠行醫維持全家生活,一邊從事他熱愛的微生物研究工作。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科赫不顧自己眼睛近視,志願參加醫療隊,成為一名戰地外科醫生。在緊張的救治工作中,科赫獲得了深厚的實踐經驗。1872年2月,科赫被推薦到地方衛生機構任職,兼具醫生與衛生官員的身份。

1875年的一天,科赫像往常一樣去屠宰場收集牲口的血樣,他從一隻病死的羊的血液中發現了形似細木棍的微小物質。通過幾個月的觀察,他發現在每個因患炭疽病而死的牲口的血液標本中,都存在這種奇怪的微小物質,而健康牲口的血液中卻沒有。這使科赫相信這些微小物質就是炭疽病的病原體——炭疽桿菌。

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科赫設計了縝密的研究計劃:觀察這些微小物質從生長、繁殖到引起炭疽病的過程,最終證明了炭疽桿菌就是炭疽病的病原體。

科赫獨自一人憑著自製的粗糙設備和自己摸索的研究方法,完成了「一種細菌只能引起某種特定的疾病」這項偉大的醫學發現。隨後,科赫撰寫的論文《炭疽病病原學,論炭疽桿菌發育史》,成為醫學史上的經典著作。

1881年8月,科赫參加了在英國倫敦召開的第一屆國際醫學會議,討論了被稱為「白色瘟疫」的嚴重傳染病——肺結核病。回到德國後,科赫開始承擔研究肺結核病的重任,並結合之前探索的細菌學研究工作的一系列指導原則,最終成功分離出結核桿菌。這個指導原則就是沿用至今的「科赫法則」:

1.引起某種特定疾病的微生物必須在這種疾病的所有病例中被查見,而在健康動物體內不存在;

2.必須能將這種特殊的微生物進行體外分離培養,並得到純種微生物;

3.健康的易感動物接種這些純種微生物後,能患有同樣的疾病;

4.從人工感染的試驗動物(詳見第3條)體內,仍可分離培養出這種特定微生物。

如今的細菌學研究仍必須遵守這些原則。不過,也存在一些例外的情況,比如,有些疾病的細菌攜帶者或病毒攜帶者看起來無任何症狀。著名的「傷寒瑪莉」就是其中一個例證,正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的攜帶者也有類似的無症狀情形。此外,有的病原微生物至今未能在體外被人工培養出來。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科赫法則是傳染病研究領域的基本驗證步驟。

科赫通過顯微鏡來研究病逝的結核病患者的結核組織,發現了一種比炭疽桿菌小很多的陌生的藍色細菌。他按照科赫法則,經過多次實驗,完成了「結核桿菌是結核病病原菌」的鑑別與確定工作。他又冒著被細菌感染的危險,進一步證明了結核病的傳播方式。

1882年3月24日晚,科赫在柏林生理學會的學術報告會上,介紹了他對結核桿菌的一系列研究工作。這一天也成為人類應對傳染病的歷史轉折點,科赫的工作鋪平了通向研究和控制疾病的新道路。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為紀念科赫對結核病病原菌的發現,將每年3月24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1883年,埃及暴發了霍亂,科赫帶領德國霍亂調查團前往一線,明確了導致霍亂的元兇——霍亂弧菌,查明了該菌的特性及流行特點,找到了霍亂交叉感染的途徑和有效的控制方法。

基於科赫在細菌學領域的貢獻,德國政府授予他德國皇冠勳章。科赫影響力越來越大,促成德國通過了限制霍亂傳播的新衛生條例,影響了國家政策。

19世紀90年代初,科赫無意中在數天前已注射過一次結核桿菌的豚鼠身上又注射了一次結核桿菌,豚鼠出現了與第一次被注射後完全不同的強烈反應,這立即引起了科赫的注意。科赫由此發現了結核菌素。

極少量的結核菌素用於人體皮下注射時,結核病患者和健康人會出現不同的反應,這可用於人類結核病的早期診斷。同時,結核菌素的發現推動了免疫疫苗的進一步發展。

科赫曾赴南非幫助消滅牛瘟,曾前往印度孟買幫助控制腺鼠疫。他用一生的工作奠定了醫用細菌學的基礎,為人類戰勝炭疽、結核、霍亂、鼠疫等危害極大的傳染性疾病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人們稱為「瘟疫的剋星」。

科赫在細菌學技術方法的創造和改進方面做出了優異的成績。他創用的顯微攝影術、固體培養基技術、分離培養技術和染色法等微生物學新技術與新方法,帶動了一大批醫學家和生物學家深入研究各種傳染病的病原體。19世紀的最後20年中,很多傳染病的病原體都被查明並被分離培養成功,科赫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獲得諾貝爾獎

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科赫,以表彰他在結核病研究方面所做的傑出貢獻。那時,科赫還在非洲調研傳染病。儘管科赫對榮譽一直比較淡漠,但這次面對國際學術界的最高獎賞,他還是按時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並出席了盛會。自大學畢業後的40年來,科赫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其學術上的成就終於被全世界認可。

1910年5月,科赫因心力衰竭與世長辭,享年67歲。按照他的遺囑,骨灰安放在柏林傳染病研究所。

縱觀科赫的一生,他對問題的高度理解力、解決問題的創造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是他成為一位優秀科學家所必不可少的素質和能力。當然,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也得益於他自身的許多優良品性及良好的家庭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科赫用自己的聰慧與辛勞換來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患者的康復。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頭條號發表時有改動

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轉載自科學畫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