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里的貴公子」,真能幫父母養老嗎?

侯虹斌 發佈 2020-06-10T11:21:39+00:00

我昨天轉載的文章《抖音上,我看見2萬個准媽媽在線「接男寶」》一文里,提到了讓人觸目驚心的現實,有一些人,瘋狂地生孩子,有人甚至生了九個。

關注熱點,關注社會問題與女性問題,與你共鳴,請關注頭條號「侯虹斌」


我昨天轉載的文章《抖音上,我看見2萬個准媽媽在線「接男寶」》一文里,提到了讓人觸目驚心的現實,有一些人,瘋狂地生孩子,有人甚至生了九個。


「越窮越生」「為什麼養不起還生」,成了大家常年探討、經久不衰的話題。


圖說:老李一個眼睛瞎了,身體不好,窮。他在47歲時娶了18歲的老婆,智障女,現已22歲,身高只到老李的腰部,外人看起來還以為是小孩。


1/4


昨天發的文章里,有這樣一張截圖:


在抖音,「三十八歲的妹妹,為了生兒子,這是第八胎,第九個孩子了,原上天眷顧你,這胎生兒子吧。」


「永遠也忘不了兒子出生的那一刻,醫生說:男孩。不爭氣的我當場淚崩!五個女兒一個兒子湊成好字!就此封肚,永不再生!」



這些女性是被剝削者,但她們自身也深刻地認同這套生育邏輯,她們用自己的肉體去滿足和鞏固這種秩序。在生育這件事上,這些女人,與她們的丈夫的利益是同一體的。


很難同情她們。——當然,也許她們不需要同情,她們還認為自己是家族的大功臣,捧著兒子像捧著自己不世的功勳似的;你以為是訴苦,實際上她是炫耀。


我們用父母的身份和子女的身份來區分一下,現在可以探討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這些人這麼愛生孩子?他們要的是重男輕女,但更是「多子女」,人丁興旺。



最近網上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夫婦已經有了九個孩子,家裡的第十個寶寶即將出生。丈夫是1991年的,妻子是1990年的,她生下的九個孩子中有六個男孩,三個女孩子,最大的年齡十二歲,已經在上四年級了。他們家也並不缺兒子,就是樂意多生。


這對夫婦看起來並不富裕,在記者問撫養孩子的費用從哪裡來的時候,爸爸表示:「可以去打工賺錢。」



作為對比,在大城市裡面,多數人對生一個孩子都頭疼不已。從生孩子的時候,要去月子醫院,請高價月嫂,請保姆;然後孩子的早教班,好的幼兒園,重點小學,各種學習班培訓班,幼兒園開始練起的鋼琴班(我們家附近的幼兒園裡一個大班有2/3的孩子都學了鋼琴,剩下的還有學小提琴和其他樂器的)、美術班、形體訓練班、籃球足球訓練、英語外教、奧數班、培優班、編程課……還有夏令營,出國遊學,等等。就這,我還沒說學區房,沒提每年十萬甚至更高的擇校費呢!


在北上廣深,常規地培養一個孩子,大家算了一下,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幾百萬是要的。此外,父母對於他付出的精力,為此而犧牲的部分事業前途,更是一筆血淚帳。



越是城市中產,越是不敢生孩子,覺得生不起養不起


越是貧困階層,就越是覺得生孩子就如同下蛋,反正多個人多雙筷子,孩子見風就長,一點不費勁。


2/4


一位博主@七月南鳶 寫了這樣一篇長微博,「知道自己一生貧困還應該生孩子嗎」,談到,「事實上,真正的貧困階層,生孩子絕對利大於弊。」


我概括一下他的分析:


1.沒有孩子的貧困階層,一旦喪失勞動能力,就會活(死)得很慘。

2.養孩子非常便宜,多個人多雙筷子,而且有了國家義務教育兜底,連讀書都不花錢。

3.孩子一旦可以出賣勞動力,整個家庭就會有質的飛躍。對了,他還提到,「從貧困階層到到中產階層相對是比較容易的。」


某種意義上,他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從農耕時代出來的中國百姓,加上一點現代國家的福利,似乎,越貧困,就越能充分利用福利。比如說,城市裡培養孩子,要花大價錢去擇校,要花大價錢去上各種培訓班,甚至有錢都未必能解決問題,心力交瘁。但農村孩子的解決路徑是,上學義務教育,不用錢;如果是貧困縣,有些地方的中小學還有國家保障的免費午餐。


對了,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生下來以後,能幹很多家務呢(見我的文章《女性是怎麼從小就被勞動馴化的》)。


圖說:紀錄片《鄉愁》


孩子長大以後,以前是只有男性才能成為勞動力,女性都必須在家裡操持不發工資的勞作;而當代社會裡,女性也能進城打工了,她們更能吃苦耐勞,甚至賺的比兄弟們還多,而且她們更孝順,更聽話,更好剝削,錢都願意交給父母、交給兄弟。


有一句老話說,「生男孩好聽,生女孩好命。」意思是,生的是男孩,能光宗耀祖,但沒什麼好處;生的是「女孩」,父母卻可以實際得利。


養兒防老,孩子是他們的養老保險,是他們的理財產品;他們生孩子,是徹徹底底利己的。


圖說:2012年中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性別結構 數據來源:2014年中國流動兒童數據報告


回過頭來說城市的精英階層。你看培養孩子這麼辛苦,摺合下來共投資五百萬給孩子身上,如果再加上留學,加上給孩子買房子,折騰下來,耗費的金錢難以估量。


但是,往往是這樣的人,自己準備好退休規劃,存好養老基金,儘量不麻煩孩子。如果不需要帶孫子或外孫,還儘量跟孩子們分開生活。他們這些人,年輕時拼著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前途來培養孩子,訓練他們成為新一代的精英的時候,會想著向孩子討回這些教育經費嗎?一般不會。


圖說:世界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經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4.5胎/育齡婦女下降到2017年不足2.5胎/育齡婦女,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包括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平均生育率甚至低於2.0胎/育齡婦女。


這一階層,生孩子的目的,是利他的。他們只付出,不收割;只培養,不索取。一切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更優秀。父母雖不是巨人,但是他們也希望孩子能站在自己肩上,過得更好,走得更遠。


你們,這兩種父母,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生育成本,不同的培養方式,造就出來的孩子,等長大以後,面對的是幾乎完全不同的、無法彌合的世界。


不同的階層之間的價值理念,已產生了如此巨大的鴻溝,階級固化成了銅牆鐵壁,不可逾越了。


圖說:高圓圓《我,39》


3/4


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從「養兒防老」這件事來說,時代早已改變。


沒錯,貧困家庭、重男輕女的父母這一代人——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些90後的年輕父母們,他們才二十來歲——他們依舊採用的是舊思維:


生孩子太容易了,隨便給把米就能養大。等老了之後,他們給我們養老。特別是男孩,是咱的養老產品。


可惜啊,你們的養老產品等長大了,就不可能聽你的話了,想他們幫你養老?做夢吧,他們把父母吃干啃凈,沒有利用價值了就像甘蔗渣一樣吐掉還差不多。


古代的時候,孩子隨便養養,就會絕對孝順父母,當父母的僕從和跟班: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前提是,封建社會裡,以「孝」治國;當官可以走「舉孝廉」一途,「不孝」又是大逆罪名。孩子想不孝也不行。而且,古代是封閉的社會,父母要完全控制住子女並不難。


圖說:《娘道》


現代?都四個現代化了,誰還「以孝治國」?再說了,孩子遠行打工,是天經地義的。父母對孩子根本沒有掌控力。


而且,貧困階層的人瘋狂地生孩子,孩子得到愛了嗎,得到重視了嗎,得到尊重了嗎;他們的父母真的那麼公平,那麼值得尊重,沒有重男輕女嗎……這些被孩子看在眼裡的。當父母老到不能壓制孩子的時候,孩子一直以來對父母的怨恨就爆發了。


養兒防老,在中國社會,幾乎不可能。


圖說:《東京女子圖鑑》


精英階層的年輕一代可能工作不錯,但所面臨的新世界裡的競爭壓力更大。這些人很少指望孩子供養自己了,他們把孩子托舉上去,就完成使命了。


而貧困子弟或普通家庭,沒有其他養老途徑的家庭,指望著孩子來養老,才是最大問題。


一是,現在的農村子弟再聰明,想通過讀書實現階層躍升,已經極難了。——考上北大清華都不行,除非你上哈佛。


很顯然,城市精英們的孩子基因好,而且從小就得到極好的教育投資,工作以後尚且有「996」和「35歲退休」的困境;農村孩子小時候得不到培養與親職投資,他們的人生該到多艱難?農村的中年勞動力,好不容易娶了老婆,生養幾個孩子,他們還有多少餘力給雙親養老?


二是,現在的農村男孩,很多是貧民窟里的貴公子。


想想看,那些前面四五個姐姐的男孩子,他們該多麼寶貴呀?還有那位有11位姐姐的弟弟,他結婚的時候每一個姐姐都給他湊份子買房,他們都是有皇位繼承的人。當然高貴無比。



幫兄弟結婚買房,是姐妹們應盡的責任。父母的財產和宅基地,天然就是兒子們的,姐妹們沒份;但是贍養父母,又是女兒們的責任,又跟兒子無關。


這些人家裡雖然很窮,但一點不妨礙他們是被父母和姐妹們供養著的貴公子。


他們的難,是雄性競爭的難;但是只要對比起家庭內部,他們立馬吸血吸得津津有味了。



三是,一旦養了兒子,父母們就必須工作到最後一刻,服侍著兒子。從給他們建房子,湊彩禮,娶老婆,到撫養他們的孩子,打工養著兒子一家人。都是宿命。


好笑的是,這些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不把他們當孩子,不怎麼教育和培養;但等孩子到了成年之後,忽然就把這些成年人當成巨嬰了。保證兒子的繁殖功能,是他們人生最重要的事,千方百計操心兒子的性生活,幫兒子繁衍下一代。最後還得隔代養娃。


你看,三四十歲都還是含奶嘴的巨嬰寶寶,哪能給人養老?



4/4


老人真正老了的時候,兒子們不贍養、任其等死,很常見。


上次陝西的活埋老人的故事還記得吧?這也許是特例,但我隨便發了條微博,下面就提供了一串故事:


@懵個:我哥哥35了,我爸媽還在養他的孩子呢,生了兩個他自己都不負責養,如今又要生第三個啦,我叫我媽喊他們打掉,我媽不敢吭聲,怕得罪兒子。因為以後是要兒子養的哈。其實兒子根本不養,我舅舅的孩子們大了不需要我外婆帶的時候,我外婆腰痛,我兩個舅舅都選擇不帶她去醫院看,就診所開了點中藥,然後我外婆痛了半年,床上癱瘓了半年死了。


@炸號八個:農村我姥姥88歲了,3個兒子3個女兒,從小最看不上我媽,條件還最不好。其他5個子女沒人管,自己的地都叫3兒子分了,一毛錢生活費都不拿,我媽養,捨不得。


@夏挽清歡:我姥姥三個兒子,三個人都至少千萬家產(不+房車),然後我媽給我姥姥養老送終,一年從幾個兒那裡能拿到幾千上萬就不錯了。我姥去世以後立馬拉到我舅家,說老人在女兒家死了。不好同樣還有我舅媽的母親在我舅舅家死了,她兄弟立馬找上門鬧了說她照顧老太太不周。



@鋼絲球戳糖堆:我外婆生6個,指望2個舅舅,光給他們娶媳婦就花了很多錢,然後他們各種生意失敗,又生一堆,哪有餘錢給老人?啃老唄,錢都要我媽我姨出,但她們被重男輕女又被嫁了,肯定不想貼身照顧外婆;外婆指望上兒媳婦,但現在兒媳婦又不蠢,和舅舅吵,舅舅氣得喊外婆早點死,然後外婆真慘死了。


@愛哭的燒酒娜:我表哥就是農村貴公子。姥姥姥爺的房和院子留給他了,那麼大的院子一顆菜一隻雞都不養,養了兩條狗,每天像住在城市裡一樣早起遛狗。他老婆倒是非常勤勞,理髮師,懷孕大肚子的時候為了過年前掙錢,整天的站著理髮。



……


農村人養兒子想著養老?不逼你早死,算他們仁慈。倒是從小被虐待、被壓制的女兒們心慈手軟,會照顧父母。


這簡直是一幕每天都在不同角落發生著的荒誕劇。


不要再以為窮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男孩,能成為壯勞力了。他們被寵壞了,覺得這個世界是為他們而轉的。如果想要維持這個優越感,只能一輩子吸父母和姐妹的血;然後,又指望生一大串孩子來改變命運,等這一大串孩子成為壯勞力,就能繼續吸孩子的血,過下半生了。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惡性循環下去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