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影評 | 今年的第一部影院片,很多人獻給了這部電影

黔票風雲 發佈 2020-08-15T06:56:11+00:00

關於賽車的電影,你可能以為重頭戲就是那幾場賽車的戲,熱血澎湃,驚險刺激,速度飆升,讓你的腎上腺素直線迸發,看得過癮,加之各種炫酷的賽車造型,或許還有性感美女的加襯,讓你體驗一把賽車帶來的極致感受,不過這不一定是個好故事。

關於賽車的電影,你可能以為重頭戲就是那幾場賽車的戲,熱血澎湃,驚險刺激,速度飆升,讓你的腎上腺素直線迸發,看得過癮,加之各種炫酷的賽車造型,或許還有性感美女的加襯,讓你體驗一把賽車帶來的極致感受,不過這不一定是個好故事。


而《極速車王》,近3個小時裡,賽車戲就三場,其他時間裡講的就是個好故事,關於體育精神、夢想和熱愛,也關於官僚主義、商業和歷史,不無聊有看頭。



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20世紀60年代,福特作為汽車生產大廠,卻面臨著銷售下滑,原因在於消費者已經不滿足於千篇一律的汽車,而是追求時尚個性和速度,年輕人越來越追捧賽車聯賽里那些奪冠的汽車品牌,法拉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你這時或許會想到F1聯賽,確實在普通大眾的眼裡,F1聯賽的知名度是要大些,但是這裡講的是勒芒世界錦標賽,也叫勒芒24小時耐力賽,即3位車手為一個車組,駕駛一台賽車,完成連續24個小時的競賽。在這場賽事裡,法拉利就是王者,也因為其創始人恩佐法拉利是個地地道道的賽車手,他願意傾其財力去提高賽車性能,組建車隊去贏得比賽,打破記錄。



《極速車王》是一部體育競技題材的影片,但是涉及的主要運動類型是賽車而不是摔跤,所以縱然兩位男主摔跤的場面再怎麼吸引眼球,也只是起到點綴作用而已。影片的可看性在更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於賽車場面的呈現。極力還原當年車型引擎轟鳴聲的音效,使得安坐於影院中的觀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收穫類似置身圍場的體驗。


在視覺方面,片中的賽車主視角鏡頭大多較低機位呈現,這顯然是考慮到賽車底盤較低的特點。觀眾的眼珠仿佛「貼」在車輪旁,跟隨賽車一起在賽道上飛馳。這種較低機位還帶來一種「低空俯衝」的緊張刺激感,配合逼真的音效與適時響起的激昂配樂,帶動觀眾的心跳速度隨著影片主角賽車轉速提升。


《極速車王》敘事的兩大重點一個在賽場,一個則在職場。前者是以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肯邁爾斯為主,後者則是以馬特達蒙飾演的卡羅爾謝爾比為主。邁爾斯和謝爾比都是頂尖賽車手,但是在《極速車王》的故事中,謝爾比已經退役轉做賽車的研發與銷售,換句話說,他從賽車手轉變成了生意人。


本片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是「福特大戰法拉利」,負責跟福特這個金主爸爸打交道的自然是生意人謝爾比。遠離賽道的謝爾比,開發出了新技能,在處理職場關係方面表現之老練,簡直有點職場PUA的感覺了。



電影流暢不拖沓,結局也不俗套,人物塑造豐滿。馬特·達蒙和貝爾兩人各司其職,都貢獻了絕佳的演技。特別是貝爾這個橡皮人又瘦了回來,臉上的表情眼神更是值得稱讚。最後長達半小時多的賽車戲更是讓人直接興奮起來。真正的速度與激情,熱血、緊張、刺激,讓人過足了癮。


而影片也並不只是在娛樂性上滿足了大家,更加厲害的是暴露了人的自私和貪婪,福特高層的腐朽和官僚主義的醜陋。雖然福特最後贏得了比賽,但除了謝爾比和邁爾斯,顯然法拉利才是更值得敬佩的一方。



本片劇情將親情和友情上的情感渲染穿插在激動人心的賽車賽事之間,並未使感情戲喧賓奪主的同時也為影片增加了與觀眾的共鳴點。


它並不需要像《速度與激情》系列那樣用無數的快速剪輯和動作特效來強調腎上腺素激增的感覺,只需要將本就非常振奮的事實賦予畫面和完美的配樂就足夠了。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很美,肯帶著彼得去兜風,車停在馬路中央,兩個人蹲在地上,背後是浸潤的藍色天空,盡頭與賽道連成一條線。賽車燈與提示燈還有路燈,霓虹多彩,交相輝映。那是生命中的遼闊原野,多見識一些世界和宇宙的宏大,便不會被生活中短暫的迷茫與挫折,困住雙腳,蒙住雙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