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極簡史:生活沒有容易二字,歷史也沒有,有的只是糾結

減水書生 發佈 2020-08-15T06:38:19+00:00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你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但這只是單純問題,努力就夠了,成功與否一錘子買賣,目標清晰、手段單一。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你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

因為真實世界從來就沒有單純問題。

你要考上清華,這很難。但這只是單純問題,努力就夠了,成功與否一錘子買賣,目標清晰、手段單一。你在哪裡買房,看著簡單,卻是兩難問題。市區的房子太貴、郊區的房子太遠,目標糾結、選擇艱難。

而比兩難問題更難的則是棘手問題。全球變暖、貧富差距,你怎麼解?你連方向都找不到,只剩一堆或有用或無用或有害無益的手段。所以,成年人的世界不僅處處都是兩難問題,而且時不常還要思考棘手問題。

後之視前,總認為古人很蠢,總以為自己穿越過去就能橫掃六合。但,歷史和當下都是真實世界,而真實世界就從來沒有單純過。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中,你甚至都找不到兩難問題,要處理的全是棘手問題。之所以認為簡單,不是因為我們有了上帝之眼,而是因為我們簡化了歷史場景。在簡版歷史中,看到的只有好人和壞人,卻看不到背後的糾結與猶豫。



如果把棘手問題做一個降維,簡化成三難問題,那麼我們能遊刃有餘地給出攻略嗎?面對三個急迫又關聯的目標,但手段和資源就那麼多,我們能怎麼做?或是,面對三個急迫又關聯的手段,但空間和時間卻沒太多餘地,我們又能怎麼做?

馬克吐溫說:歷史是不會重複的,但總押著同樣的韻腳。

或許,我們能夠獲得洞察的地方,只是同樣的韻腳,卻很難找到可模仿的攻略。歷史是大腦中的舞曲漫步,而當下卻是現實中的鐐銬起舞。

01.朱溫的三難選擇:戰爭主導一切、暴力輸出天下

有時候,你根本就沒有可選擇餘地。因為時勢和格局早就把你限死了的。梁太祖朱溫就是如此。

被封為汴宋節度使,於是朱溫只能以汴梁為基地攻略天下。但是,這很難,因為汴宋是四戰之地。

擺在朱溫面前是個三個目標:戰爭統一、權力控制以及人心征服。



戰爭統一,就得拚命輸出武力,讓自己成為亂世中的最強諸侯,天下雖大,但定章程的只有最強者。

權力控制,就得拿出足夠的價碼,收買足夠多的人來支持自己,對象當然是手下的一眾驕兵悍卒。

征服人心,就得輸出秩序、收取百姓人心;就得借力大唐餘威,建立自己的合法性。

但是,很遺憾,朱溫不可能三個全選。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大唐的宦官問題和豪族問題。所以,朱溫只能把大唐這座大廈徹底推倒,然後重建大梁王朝。只有這樣做,朱溫才能放手暴力輸出,兼并天下藩鎮;才能拿出足夠價碼,收買將士人心。而至於輸出秩序、收服百姓,就只能想也不想了。

所以,朱溫從來不考慮道義情懷,而只是冷酷計算。

太監勢力,屠戮殆盡;兩京閥閱,丟進黃河;大唐宗室,一個不留。朱溫只要天下而不要人心。捨得、捨得,有舍才能得。梟雄朱溫只要兼并天下和萬人臣服。

河南的秦宗權,消滅;山東的朱氏兄弟,兼并;山西的李克用,封死;關中的李茂貞,擊敗。後梁立國之時,朱溫控制了今天的河南、山東全境,以及河北大部和江蘇北部。

但,沒了秩序、失了人心,又會如何呢?暴力了天下、也暴力了自己,控制不了人心、也控制不了江山。兒子朱友珪兵變弒父,梟雄朱溫只是做了另外一個安祿山。

02.李存勖的三難選擇:最接近成功,卻功敗垂成。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李存勖,同樣面臨著朱溫的三難問題,但李存勖卻比朱溫更有優勢。



戰爭統一,李存勖有五代最強軍事存在,山西的沙陀軍事武裝自可橫掃天下;人心征服,李存勖有大唐餘威、代唐而復天下的道義凜然。但,李存勖也要面臨抉擇,因為目標太多而手段不足。

李存勖繼承了大唐的道義,但也繼承了大唐所有的問題。

大唐有河朔問題,後唐遭遇魏博兵變;大唐有宦官問題,後唐則有伶官惑政;大唐有藩鎮問題,後唐同樣亡於藩鎮。

輸出不了秩序,肯定收服不了人心,自然建立不了統治。但收服了人心,就一定能夠建立統治嗎?權力這頭巨獸一旦控制不住,也會引火燒身。

又豎手指云:我於指頭上得天下。如此則功在一人,臣佐何有!

這就是李存勖與朝堂群臣的關係攻略:天下都是我打下來的,跟你們這些謀臣猛將沒啥關係?於是,天下未定而功臣屠戮,後唐的權力核心遭遇危機。李嗣源取而代之,再從頭收拾舊山河。但李嗣源不是李存勖,根本沒有攻略天下的雄心壯志。

大唐怎麼亡的,後唐就是怎麼亡的。大唐和後唐不止名字相似而且命運相似。在山西藩鎮和契丹騎兵的雙重打擊下,兼并天下一百二十三州的後唐,只能在最接近成功時候,功敗垂成。

03.後晉與後漢的尷尬:可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少

戰爭統一,是通過暴力、從形式上完成統一。權力控制,是遏制暴力、從實質上奠基王朝。人心征服,是建構合法性、從精神上書寫歷史。

關注、精力、資源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你到底該選哪一個?有的選還是痛苦中有幸福,而沒得選才是痛苦中全是痛苦。

後晉,恰恰就一個目標也沒得選。

人心征服上,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天下人心不服,朝堂人心不服。後晉,就是一個內外都被烤到焦灼的王朝。石敬瑭,對外得罪不起契丹,只能諾諾;對內招惹不起藩鎮,只能唯唯,最後內外受氣、一命嗚呼。



戰爭統一上,後晉誰也奈何不了。繼承了後唐的一百二十三州,但自己卻割給了契丹十六州,而四川和隴右又被後蜀割據走了。除了滅國後唐,後晉幾乎就沒有可以稱頌的戰績。統一天下,在後晉,永無可能。

權力控制上,後晉來自山西,而一旦入主中原,山西便不為晉有。山西劉知遠虎視眈眈,天下藩鎮人心思變。石敬瑭之後,更是一對妄人君臣主朝堂,貿然對契丹開戰,弄得身死國滅。

契丹國主耶律德光騎馬入汴梁,崇元殿上百官皆朝賀。當此之時,耶律德光何其威風。有草原騎兵這個最強軍事存在,戰爭統一有輸出不完的力量。但,契丹人也沒得選。收取後晉幽雲十六州,已經流血漂櫓,更遑論整個中原天下。

中原人心,契丹雄主收服不了。耶律德光不得不感嘆:不知中國之人難制如此。而權力控制,就更是一塌糊塗了。

朕此行有三失:縱兵掠芻粟,一也;括民私財,二也;不遽遣諸節度還鎮,三也。

殺胡林中真殺胡、三失雄主做帝羓,耶律德光只為契丹人撈取了一個大遼國號,然後契丹人倉皇南顧。

山西軍閥劉知遠趁著後晉國滅、契丹北返,偷襲得手,建立了僅後漢王朝。後晉沒得選,契丹沒得選,而後漢則是沒有機會選。因為這個王朝只有三年壽命。劉知遠成就了山西高地和沙陀騎兵最後輝煌,然後這一伙人就只能躲在歷史的角落裡黯然神傷了。

04.郭威的至暗時刻:人心征服只是點燃了希望

後梁,占據天下七十一州;後唐占據天下一百二十三州;後晉,占據天下一百零九州;後漢,占據天下一百零六州。而後周呢?

後周只比朱溫的後梁強一點兒,占據天下九十六州。西有後蜀躍躍欲試,南有南唐圖謀不軌;北有契丹、北漢虎視眈眈;東邊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後周,局限在今天的華北平原、山東半島和陝西一部這片開闊地帶。關鍵是,該丟掉的戰略要地早就丟光了。而草原與中原之爭,已經日漸明朗。隴右和漢中能夠遏制四川,但已經成了後蜀的地盤;幽雲十六州,在後晉之時就已經是契丹人的地盤;山西高地,一直到宋朝都是北漢的地盤。

所以,後周還是一個沒得選且沒法玩的朝代。但後周卻做得極好。

五代王朝多是殺雞取卵。因為大家朝不保夕,誰也不會在乎百姓人心。但,唯有郭威開始了征服人心的努力,嘗試著為中原天下輸出秩序。

但,在競爭激烈的亂世,得道多助,只是儒家士大夫的情懷滿滿。一切仍是強者定章程、一切都是力量說了算,根本不會給天下蒼生「民主選擇」的機會。

所以,郭威的努力,也只是情懷了一番。郭威就想情懷嗎?當然不是,而是他沒得選,他能選的只有這個課題,而他能做的也只有這件事。郭威面對的局面,是後晉和後漢一樣的窘境。只不過郭威做出了反應,而不是坐以待斃。

但到最後,還是力量說了算。即便郭威輸出了秩序、贏得了人心,但北漢虎視怎麼解決?南唐的圖謀怎麼應對?南唐和北漢已經在於契丹暗通款曲了,而後周就是夾在群狼中的一塊肥肉,因為後周無險可守。

只不過在這個時候,契丹給了機會。遼穆宗庸主當政,所以,契丹的軍事力量一直沒有釋放出來。但,給後周的時間並不多,後周危機四伏。

恰在這個時候,周世宗柴榮出現了。郭威只是擦亮了星空,給了天下百姓一個希望:亂世即將終結。但,真正終結亂世的,是周世宗柴榮,柴榮才是燎原之火,掃除了黑暗。

05.柴榮的終極攻略:最後仍舊只能是暴力輸出

高平之戰,是山西與中原的終極決戰。此戰,柴榮親冒矢石、突入敵陣,擊敗了北漢與契丹聯軍。自此之後,山西高地只有形勝而無力量,再無稱雄中原的可能。



公元955年,後周大破後蜀,攻取秦、鳳、成、階四州,主要是隴右地區,封死後蜀圖謀關中的可能。

公元958年初,後周把國境線推至長江北岸,攻取淮河地區。此戰不僅解除了後顧之憂,而且取得淮水以南的食鹽產地。自此,後周不僅在武力上稱雄中原,而且在經濟上稱雄天下。

按照大臣王朴的建議,後周的第一戰略對手是南唐,後周的第一攻略目標是占據長江以北。在公元958年的時候,柴榮已經全部完成。王朴接下來的攻略是滅國南唐、平定南方。在平定南方後,後周將滅國北漢、奪取幽州,實現天下歸一。

以前是沒得選,但現在終於有得選了。擺在柴榮面前的,仍舊是個三難問題:

戰爭統一,後周實現了軍事第一和經濟第一。

權力控制,後周朝堂已經是主雄臣能的局面。

但,人心征服的手段是輸出秩序,而輸出秩序是需要統治成本的。而這個成本卻是巨大的。

攻滅南唐,後周有實力,但統治南唐、征服南唐以及南方人心,後周卻付不起這個代價。北宋滅後蜀,只用了66天。但,隨即四川內亂,又用了數年時間才實現了對後蜀的真正統治。

此時的後周就是一把快劍,劍之所至、無往不破。而一旦全定南方,後周這把快劍就會變成一把重劍,雄渾沉重卻需要強腕操縱。於是,柴榮選擇了契丹,趁著快劍還快,直取幽雲十六州。

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但是,老天沒能給柴榮三十年,甚至連十年的時間都沒有給。在攻取瀛州和莫州之後,一代雄主柴榮隨著五代亂世一同結束。

06.多做反應少做預測,因為預測不清

朱溫沒得選,他只能選擇暴力輸出,把戰爭統一這個目標發展到極致。因為汴宋四戰之地,就是一個死地。戰爭,是朱溫對亂世能做出的唯一選擇。然而,既生瑜何生亮,天上掉下來個李存勖,又天不假時,朱溫與後梁成為歷史。

李存勖有的選,但路走得太順,劉仁恭、契丹以及朱溫,在不長的時間裡,要麼被他打服、要麼被他打死。他想要的是大唐往日榮光,但大唐的問題也成了李存勖的問題。大唐解決不了,李存勖和後唐也解決不了,最後成了過眼雲煙。

後唐是最近接近成功的,但功敗垂成。契丹的馬刀砍過了長城、砍過了黃河。所以,接下來的後晉和後漢,已經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即便想對著三難問題費心糾結,但後晉是求之不得,而後漢是沒時間去求。

而到了後周,中原王朝已經徹底沒得選,也沒得玩。偏偏這個時候,契丹人給了機會。在晉漢之交,契丹被打了一悶棍,然後不敢輕言入主中原。而遼穆宗一朝連自己都搞不明白,就不用說搞明白中原了。後周就在這個關節點,連續誕生了郭威和柴榮兩個明君雄主。於是,郭威有機會輸出秩序、征服人心,柴榮有才華輸出暴力、戰爭統一。

看一看五代亂世的一眾雄主:朱溫、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郭威以及柴榮。他們都是高瞻遠矚而洞察天下大勢後,才成就了一番功業嗎?

一個都沒有!



他們都是在逼仄的真實世界中,糾結著各自的棘手問題。然後,沒得選的時候,去孤注一擲;有得選的時候,去擇急就切。面對亂世,他們只是快速地反應著,僅此而已。

大唐後期藩鎮割據,然後藩鎮混戰,再後藩鎮兼并,最後發展到頂級的五代亂世。當時之人,有誰能夠看透這亂世格局?又有誰能輕言這亂世何時結束?

一個都沒有!

無論你怎麼預測,都不敢信誓旦旦。無論你怎麼選擇,都不能肯定執著。只能快速地反應,或是孤注一擲或是擇急就切。人生最難的,不是做簡答題,而是做選擇題。

而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我們能夠獲得什麼經驗來面對選擇呢?

你就是餐桌前的一位食客,餐桌上要麼一道菜、要麼幾道菜。但,無論是一道還是幾道,而你只有一副肚腸,只能選擇一道。

你首先得果決,就是得選一道;其次得洒脫,認為自己選對了;再後得堅定,選了就要吃下去;最後得豁達,吃錯了還能笑出來。你之前不能預測哪道菜更好吃,你之後也沒機會預測哪道菜最好吃。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然後就能從歷史中找到攻略方法嗎?與其把歷史當成攻略的算法庫,不如把歷史當成啟發的經驗庫。「歷史是不會重複的,但總押著同樣的韻腳」。或許,這些韻腳才能讓你收穫更多智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