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國弱,但護照上「24個字」卻霸氣十足

木子李吖嗯 發佈 2020-08-15T06:14:38+00:00

1905年就一個名為江驥的男子去往美國務工,護照上除記載他的財產 職業 家庭背景 相貌外,還特意指出他右眼角下有黑痣,都說弱國無外交,但清廷還是在護照上寫下了24個大字,也就是「持照過境時,請立即查驗放行,並給予特別保護,勿刁難阻滯」,可見清政府還是非常霸氣的,但實際上並不然,華工在國外根本就沒有人權,屢屢遭欺負,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的國際地位才真正提升。

護照是一個國家公民出入境時,所下發的證明公民身份的證件,如今的護照制度已經十分健全,但其實在中國,護照的發展歷史還要追溯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在諸侯割據的年代,國與國之間處於敵對狀態,為了避免姦細混進來,諸侯王想出了「簽證制度」,用上石頭 青銅器 竹簡 金玉等,製作「封傳」 「契」等,從而出入邊境,等到紙張發明後,也衍生出了過關文書,通行小冊等東西,使得通行變得更有秩序,清朝最早的護照是在1689年出現,此時中俄正在惡戰,康熙不願意持久作戰,派出官員組建成外交使團去往異國談判,並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可持有「路票」,從而展開貿易合作。

到了鴉片戰爭時,列強用大炮轟開了大清的國門,在洋務運動後,清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護照也就此產生,因國貧民弱,且統治者為了賠償戰爭款項,不斷的剝削民眾,不少人都會去海外務工,但很多國家要求清廷證明務工人員的身份,不然拒絕接收華工,為此護照才得以產生。

清晚期的護照經歷了集體護照,一紙多用 單本護照等階段,晚清時護照還印有多國語言的手冊,在護照上為了表述出國人員的身份,還會用文字精準描述持有人相貌。

1905年就一個名為江驥的男子去往美國務工,護照上除記載他的財產 職業 家庭背景 相貌外,還特意指出他右眼角下有黑痣,都說弱國無外交,但清廷還是在護照上寫下了24個大字,也就是「持照過境時,請立即查驗放行,並給予特別保護,勿刁難阻滯」,可見清政府還是非常霸氣的,但實際上並不然,華工在國外根本就沒有人權,屢屢遭欺負,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的國際地位才真正提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