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馬上逐天下,宋代敵不過,真是吃了騎兵的虧嗎?

葉凌風 發佈 2020-08-15T02:20:50+00:00

兩宋王朝被是在中國眾多封建王朝史上是一個璀璨的時代,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都高度發展,在封建時代有著極高的地位,但同樣的,孱弱的軍隊實力,對外戰爭的連連失利,以及戰爭賠款,也讓宋王朝被人詬病無數。

兩宋王朝被是在中國眾多封建王朝史上是一個璀璨的時代,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都高度發展,在封建時代有著極高的地位,但同樣的,孱弱的軍隊實力,對外戰爭的連連失利,以及戰爭賠款,也讓宋王朝被人詬病無數。

中國的封建史史就好像一部戰爭史,大大小小的戰爭伴隨著一個朝代的興起又伴隨著另一個朝代的滅亡,在封建的冷兵器時代,兵種的劃分主要有三種,騎、步、水三種兵種。

而騎兵就好比現代戰爭中的特種部隊,足夠的騎兵在戰場上可以起到決定作用,運用得當,甚至能反敗為勝。

《續資治通鑑長編》中王岩叟曾說:」馬者,兵之用也,國之所恃以為險者也,有國以來,未嘗無馬。國多馬則強,少馬則弱。」

可見騎兵的重要直接關乎一個國家的安危。對於宋代的滅亡我們不能僅僅通過表象和主觀的判斷就認定事情的結果。事實上,宋代對外戰爭的接連失利是有著深刻的內部因素的。

宋代朝廷對軍隊的態度是對外戰爭失利的主要原因

1.皇帝對軍隊和將領是有戒備心的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兵強叛帥,帥強叛上」的時期,而趙匡胤身處這個時代,自然知曉其中危害。因此在限制軍隊和武將上,趙匡胤不可能會忽視其中隱患。

對於在軍隊建設的政策上,趙匡胤將掌管軍隊的權力進行分化,將統兵權和發兵權相互分離,相互制衡,而最終獲利的就是皇帝。

對於軍籍的掌管交由三司負責,樞密院則掌管方略,這樣皇帝就能將調動指揮的權力都集於自身。有宋一代,沒有任何將領能做到指揮調動權力集合的將領。

《范太史集》中對這一做法概括為:「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年無兵變也。」

而同樣的,對待將領,更是採取「重文輕武」政策,在官職地位上,同等級的文官永遠高於武官半級。這樣的政策更是導致國內逐漸缺乏優秀將領的來源。

在宋代,「將門出將」成為宋代武臣一大特點。將領無法有力的指揮軍隊戰鬥,處處要受到皇帝節制,外出打仗因為部分做法不符合文官標準就會受到彈劾。

在前線不能專心反而時刻受到後方干擾,戰爭能夠勝利才是怪事。宋朝大將狄青戰功赫赫,然而卻也時刻擔憂文臣彈劾受於朝廷爭鬥,最終憂懼而死。

2.「強幹弱枝」的養兵政策使對外戰爭中屢次喪失先機

五代十國時期的軍隊叛變給了宋朝君臣極大的警醒,因此在面對軍隊問題,宋朝君臣既要考慮外憂,又要考慮內患。

宋太祖在局面穩固後便著手軍事改革,將各地精兵紛紛抽調到禁軍之中,使禁軍實力增強,而使地方軍隊實力削弱。這樣的作法對內就是有利於防止地方叛亂,而且即便發生叛亂,中央政府也有能力去平叛。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載:「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內外相制,無偏重之患,天下承平百年,蓋因於此。」

宋朝君臣自以為如此安排能保障國內不會再有混亂割據,卻沒想到,當外患降臨,強敵入侵時,外虛內強的分配使他們喪失了在戰爭最開始時最有效的反攻時機。

古人常言「兵貴神速」,宋朝在面對金遼入侵時如果能做到及時有效的組織反擊也不會在一開始陷入被動,每當宋朝發生戰爭,前線缺乏足夠實力的部隊,後線在收到戰報以及組織行軍都會需要耗費極大的時間,這就導致入侵敵軍往往攻占了很多城市後,宋朝才開始反攻,平白無故的補充了敵人的消耗而削弱了自己實力。

同樣的對內戰爭中,地方叛亂,中央下令征討,等到禁軍趕到,叛軍早已搶完逃跑了。因此宋代對外戰爭的失利並不能因為缺少騎兵而胡亂判斷,根本上是宋朝君臣從戰略布局就出現了失誤。

宋代騎兵缺少的問題是多方面的

1.戰略上的不重視和馬匹的補給不足

在北宋初建時期,太祖,太宗,真宗時期,宋朝軍隊數量達到百萬,其中五十萬是騎兵部隊,而在真宗以後,由於燕雲十六州的缺失以及西北的動亂,大宋王朝的戰馬來源開始不斷減少。

所以固然宋朝有識之士意識到騎兵重要可也沒有辦法獲得足夠數量的戰馬。隨著騎兵的不斷減少,國內部分人開始進行軍事的改革,他們嘗試用步兵來抵禦遊牧民族的騎兵。

《宋史》中范仲淹就曾言:「自古騎兵未必為利,開元,天寶年間,牧馬數十萬匹,祿山為亂,王師敗於函谷,曾何救焉。」


而且騎兵培養費用高昂,是普通士兵的數倍,培養大量騎兵對於朝廷而言也無力承擔。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官員,認為增加士兵可以提高守衛程度,足夠進行防守,減少騎兵的數量就能使錢糧得到充分的運行。

我們不能說此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宋朝冗費也十分嚴重,培養騎兵可能導致經濟發生波動。但我們可以從宋朝政策上看到,的的確確朝廷缺少對騎兵的重視。並且在戰爭中,騎兵被用來看作步兵的輔助,配合步兵進行征戰。

2. 南宋以來南方的地形限制騎兵發展以及外交政策的影響

北宋滅亡以後,南宋遷都臨安,此時的南宋已經喪失了北方大片土地,算是一個偏安的王朝,南方多丘陵山地,山環水繞,而騎兵適合平坦開闊的場所進行戰鬥,南宋此時的地形就限制了他們無法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而同樣的,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對待金遼兩國,都是偏向於求和態度,自真宗「澶淵之盟」後,宋外交關係的主線是宋遼關係為基軸,大國和平相處。

到了南宋時期宋的投降主義占據主導地位。在南宋末年,宋朝軍隊戰線往往是一觸即潰,因此騎兵的確實不能算作是宋代滅亡的根本原因。

結語

單一問題從來不適用於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貞觀盛世的締造不能說是大唐騎兵強盛而導致的,也不能說元代滅亡是由於軍隊實力減弱而導致的。

遊牧民族馬上逐天下,宋代敵不過,不適吃了騎兵的虧。宋代騎兵在前期並不缺乏,可也導致戰爭失敗,根本來說,是對待軍隊和戰略上的缺失所導致的。趙匡胤自以為可以「利百代」的國策,就這樣為宋代軍隊的軟弱埋下了伏筆,乃至世代都在探討宋代軍隊戰鬥力缺失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續資治通鑑長編》

2.《范太史集》

3.《宋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