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讀書怎麼辦?別到處問了,古人早有秘方

杜豆豆萬卷好書讀書會 發佈 2020-08-15T20:23:42+00:00

你每天都是怎麼管理時間呢?熟悉我的,知道我家裡還有個5歲的淘氣兒子要陪,還有工作要做,並不是一個閒人。

文 / 杜豆豆


常有人問我:「你哪兒來那麼多時間讀書啊?你每天都是怎麼管理時間呢?怎麼能讀那麼多書?」

熟悉我的,知道我家裡還有個5歲的淘氣兒子要陪,還有工作要做,並不是一個閒人。不熟悉我的,要麼以為我有什麼神仙秘訣,要麼以為我在說大話。

每次我回答這樣的疑問,總是覺得很困擾。我真的沒什麼時間管理,無非是好讀書,總是見縫插針而已。

見縫插針,真能有這樣的讀書效果嗎?

好吧,讓我來講幾個歷史上的小典故,你來聽一聽,或許就有啟發了。

1

第一個故事,叫做「三餘讀書」。

這個故事講的是三國時的董遇。來自《三國志·魏書》裴松之註解所引的《魏略》:

「(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三國時的董遇對《老子》和《左傳》都很有研究,有人想向他學習,他卻不肯施教,卻對人說:「一定要先讀上100遍,書讀百遍,其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想向他學習的人說:「哪有那麼多時間?」 董遇就回答說:「你應當利用三餘之時。」

那人就繼續問「三餘」是什麼意思。董遇解釋道:「三餘,就是冬天、夜裡和陰雨天。」 因為過去是農業社會,所以這三種時間基本都是空閒的。

後來,「三餘」就成了典故。

庾信曾在《奉和永豐殿下言志十首之五》詩中云:「托情欣六學,游目愛三餘。」

劉禹錫詩《聞董評事疾因以書贈》云:「火風乖四大,文字廢三餘。」

吳炳《綠牡丹》第二十六出《晤賢》中有句:「先生奇窺二酉,力富三餘,已識雄篇,新逢玉宇。」

陶淵明《感士不遇賦 序》:「余嘗以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

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空閒不是沒有,而是你用在何處。


2

第二個故事,叫做「牛角掛書」。

這個故事,說的是唐朝的李密。出自《新唐書·卷八十四·李密傳》:

「(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 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大業九年,玄感舉兵黎陽,遣人入關迎密。」

大意是講,李密聽說包愷在緱山,前往投靠。他騎著一頭牛,牛角上掛著一本《漢書》,邊走邊讀書。越國公楊素碰巧在路上遇見他,跟在後面問:「是哪個書生這麼勤奮?」 李密認出楊素,趕緊下拜。楊素問李密讀的什麼書,李密回答說是《項羽傳》。兩人於是交談起來,楊素覺得很驚奇。

回家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等閒之輩。」玄感於是傾心和李密結交 。隋煬帝九年,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專門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後人從這之後,就用「書橫牛角」、「角掛經」、「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繭栗掛漢書」等,來形容勤奮讀書。

比如,詹敦仁《柳堤詩 序》:「於是秉耒就耕,書橫牛角,鋤且帶經。」

蘇軾《吃語》:「江干高居堅關扃,鍵耕躬稼角掛經。」

楊萬里《十二月二十一日迎春》:「卻思歸跨春山犢,繭栗仍將掛漢書。」

戴移孝《牧牛》:「有書時掛角,作畫笑籠頭。」

陳子龍《寄上京山鄭師》:「但願時清兵革稀,束書牛角還農圃。」徐翔鵾《牧牛詞》:「太平牧牛有餘樂,不用將書掛牛角。」

蒲松齡《擬上賜廷臣古文淵鑒群臣謝表》:「雞窗漫展,不須牛角之懸;螢火時親,恍睹龍顏之近。」

也有用「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比喻那些勤奮學習的才子的。比如,盧照鄰《七日綿州泛舟詩序》:「言追掛犢之才,用卜牽牛之賞。」劉克莊《沁園春 答九華葉賢良》:「牛角書生,虬髯豪客,談笑皆堪折簡招。」

不過,最有名的還是《三字經》里那句:「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李密「牛角掛書」,無非是覺得路上騎牛有空閒,正好拿來讀書。因為「好」,自然一有空閒就讀書。這不是什麼秘訣,而是習慣使然。

3

第三個故事,我們就說說《三字經》中,和「掛角」並提的「負薪」。

「負薪讀書」的典故,出自《漢書·卷六十四·王賈傳》:

「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

大意是說:朱買臣家裡比較窮,買不起什麼東西,家裡的生計都要靠他每天砍柴賣柴,才能維持。但他又很喜歡讀書,於是,他就利用擔柴草的時間,一邊走路一邊讀書。

後來,人們就用「負薪」或者「負樵」來比喻勤學了。

比如,吳偉業《過朱買臣墓》:「行年五十功名晚,何似空山長負薪。」 韋應物《灃上西齋寄諸友》:「等陶辭小秩,效朱方負樵。」

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叫做「帶經而鋤」,也是出自《漢書》。這個典故說的是兒寬。原文是:

「(兒寬)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時行賃作,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

意思是:兒寬跟著孔安國學習五經,家裡窮交不起學費。於是,兒寬就給弟子們做飯,有時還要下地幹活。他下地時總是帶著經書,逢小憩時就讀書,所以到後來才能精通學問。

在《三國志》、《晉書》本傳中,還記載有魏國常林和晉朝皇甫謐也都家貧好學,帶經到田間,休息時讀書的典故。

後人因而以「帶經鋤」、"帶經"、"帶經荷鋤"、"秉來橫經"等來表達生活貧苦卻仍然勤奮好學之意。

比如,劉長卿詩《送張判官罷使東歸》∶「春山數畝地,歸去帶經鋤。」

劉禹錫詩《送進士蔡京赴學究科》:「耳聞戰鼓帶經鋤,振發聲名自里閭。」

李欣《夏宴張兵曹東堂》∶「洛中高士日沉冥,手自灌園方帶經。」

許渾《題倪處士舊居》∶「 但有子孫在,帶經還荷鋤。」

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一》∶「 所以耕夫餘子,亦得秉來橫經,漸詩書之化,被教養之澤。」

4

如果說,「三餘讀書」和「牛角掛書」還只是在講空閒時間要讀書的道理,是勤讀好學的表率。那麼,「負薪讀書」和「帶經而鋤」,說的已經是如何用碎片時間,抓緊生命的每一個空隙,好好讀書的精神了。

魯迅曾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是生命。他還說過:「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

因為愛好讀書,才會有讀書的習慣。有了習慣,才會用盡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見縫插針,對真正愛讀書的人來說,實在不是什麼難事。

如果你有一天也能說:「我把別人喝咖啡、玩手機、聊天笑鬧的時間,都用在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