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四百里逃亡路02:追兵未至,項羽騎兵緣何從800銳減至100

九州錚史 發佈 2020-08-14T06:53:15+00:00

從《史記.項羽本紀》的這段描述中,我們發現項羽隨行的八百餘壯士過了淮河後便只剩下了一百有餘,看到這裡,我們不免有幾個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隨行騎兵從八百多銳減至百餘人?

開篇聲明:本文為九州原創圖文,歡迎關注@九州錚史 帶給你別的平台所沒有的歷史哲思。

往期相關文章:

劉邦之勝與項羽之敗,是關中軍國主義對關東禮樂精神的再一次KO

悲壯四百里逃亡路01:項羽真實突圍逃亡路線是怎麼樣的?

前面兩篇文章,一篇是從宏觀的角度探討了劉邦之勝與項羽之敗的本質原因,另一篇則是從微觀的視角結合史料為大家清晰的呈現項羽真實的突圍逃亡路線。那麼作為楚漢爭雄的一個系列文章,今天九州就和大家繼續從微觀角度思辨一下項羽悲壯的四百里逃亡路上的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被漢軍圍困,最終因「兵少食盡」而兵敗山倒,只能趁著夜幕率領八百親信起兵潰圍難逃,途經鍾離、陰陵和東城,直至最後在烏江亭渡口揮劍自刎。

「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音燭)者,百餘人耳。」

《史記.項羽本紀》(後面以《史記》代指)的這段描述中,我們發現項羽隨行的八百餘壯士過了淮河後便只剩下了一百有餘,看到這裡,我們不免有幾個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隨行騎兵從八百多銳減至百餘人?莫非是在從垓下突圍之後奔逃的路上還有發生激烈的戰鬥?亦或是有著其他不為人知的非戰鬥減員?

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我們不妨繼續從史料記載的文字中尋找蛛絲馬跡,來探討一下從垓下到淮河渡口之間有沒有與漢軍遭遇並發生戰鬥的可能性。

  • 首先,從突圍奔逃的路線來說,突圍後的短時間內與漢軍遭遇的可能性極低。

項王從垓下突圍南走江東,原本有東向南向兩條路線。東向路線是取道東陽(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南)轉而南下,來到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渡江,再由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至吳中。對於項羽來說,這條路不僅距離近而且還很熟悉。遙想當年他與季父項梁親率八千江東子弟奔赴江西反秦主戰場之時,走的就是這條路線。所不同的只是當年是自東而西,而今則是自西向東返回。然而,當時的外圍環境已經不允許走這條路了,因為彼時東線所經城邑一直到廣陵,早已被韓信所部騎將灌嬰占領。因此,當時留給項羽可以選擇的路線就是走南線了,即向南突圍至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然後渡過淮水,然後繼續南下東城縣,最後從烏江浦(今安徽省和縣東北)渡江到牛渚(今安徽省馬鞍山市采石磯),過丹陽,再沿馳道抵達吳中。雖然這條路既生且長,但對於當時的他來說,除此無他。

雖然南線比較生疏也比較遠,但是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漢軍重兵圍困的只是垓下那一帶,四面的漢軍都被垓下所吸引牽制,相當於說,只要能從垓下突圍出來,南面直至江濱的數百里地帶短時間內就是非常安全的真空地帶。因此說,項羽較為隱蔽而迅速的姿態從包圍圈內了跳出來,在從垓下到淮河鍾離段的這一段百里行程中,與漢軍遭遇並發生戰鬥的可能性極低,且各類史料也未見任何提及。

  • 其次,從突圍奔逃的時間來說,突圍後的短時間內被漢軍追兵追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太史公在《史記》中描述項羽潰圍難逃的場景時,用到了兩個時間詞——直夜平明。其中「直夜」說的是項羽突圍的時機,而「平明」說的是漢軍發現項羽逃脫的時間點。所謂「直夜」,意為「正夜」,周秦之時亦稱「夜半」,用現在的時間來看也就是半夜三更的「零點」左右。而所謂「平明」,與「平旦」同義,在時間上大致是「雞鳴」到「日出」之間,差不多是凌晨四五點左右。

由此可見,項羽率領800餘騎在夜半時分悄然突破了漢軍的重重合圍,等到漢軍發現之時,時間點已經來到了凌晨四五點,前後相差四五個小時,至少兩個多時辰。這段時間內,快馬加鞭向南奔馳的項羽一行不可能被漢軍那麼快追上。

因此,無論是從項羽奔逃的路線選擇以及突圍的時間兩個維度考慮,項羽一行人從垓下到淮河渡口之間的一段距離,並未發生戰鬥減員,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既然在這段逃亡路上項羽一行未遭遇漢軍,自然沒有戰鬥減員,可為何還是減少了700騎呢?

實際上,這一切主要是因為項羽碰到了一個「意外」情況:渡淮舟楫不足。

據學者考證,項王統帥麾下八百壯士,直夜潰圍,南馳烏江,必然選擇從鍾離北岸的古渡口渡淮。從垓下到鍾離的百里行程,「雞鳴」即至。面對橫亘眼前的淮水,渡船不足成了他們面臨的難以克服的難題。根據《梁書.韋睿列傳》以及《資治通鑑.梁紀二》所載,鍾離東北向相鄰的淮水邊有邵陽洲道人洲兩個可屯兵十數萬的洲渚。從可屯兵數量來看,可以想見秦漢時期淮水鍾離段的河面應該是遠遠寬於現代,即便當時已經是隆冬枯水時節,要想快速濟渡也絕非易事。

此外,在無提前準備的情況,鍾離渡口只有用於日常濟渡的公船,其數量必定不多,而項羽一行深夜至此,也難以徵集到足夠的民船助渡。據里耶秦簡等秦代文獻可知,秦朝縣屬的「公船」,其標準的定長僅三丈三尺(秦尺,合今制約七米四),估計單次最多也只能運載兩騎。若按照項羽一行八百多人馬來算,假設現場只有10條公船,那麼一次只能運送20騎過河,那麼全部人馬過河至少要40多個來回,所耗時間可想而知。所以,在河面寬、渡船少的不利局面下,他們雞鳴時分開始渡河,直到日出,渡過者不過百餘騎。時間一點一點的被耽誤著,而後方的五千追兵已日漸迫近,情急之下,項王根本等不及全部騎從全渡,在鍾離城下集結「能屬者百餘人」之後便匆匆繼續向南奔逃。

綜上可見,項羽在垓下慘敗之後,率領八百親信壯士突破包圍向南疾行百里來到淮河鍾離段的古渡口,漢軍後知後覺,四五個小時才發現西楚霸王已經逃之夭夭,雖然灌嬰親率五千騎兵快馬追擊,但終因後發劣勢望塵不及,因此項羽一行在這段距離的奔逃路上並未與漢軍遭遇並發生戰鬥減員,等到了鍾離渡口,卻僅僅因為渡淮舟楫不足,導致非戰鬥減員十之有八,最後只剩百餘騎從追隨繼續南遁。

參考資料

1.《史記.項羽本紀》

2.《梁書.韋睿列傳》

3.《漢書.項籍傳》

聲明

1.圖片多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或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