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分商鞅變法都變了些啥?秦國怎麼就變得這麼牛?

屁香屁香的史料館 發佈 2020-08-14T12:32:13+00:00

趕至相府,魏惠王看到公叔痤奄奄一息,悲從中來:「人夭壽有命,誰能不死,但你過早的離開我和人民,國家大事,我和誰磋商?

本文轉載於:渤海小吏的封建脈絡百戰。(有刪減)

魏惠王憂心忡忡的前往去見一個人,因為他的宰相公叔痤快不行了。

趕至相府,魏惠王看到公叔痤奄奄一息,悲從中來:「人夭壽有命,誰能不死,但你過早的離開我和人民,國家大事,我和誰磋商?」

公叔痤說:咱們的緣分就到這了,有啥事下輩子再說吧,不過您的苦惱我替您憂愁過,我的隨從官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胸有奇才,可替我幫您治理天下。

魏惠王有點蒙圈,安排人也沒有這樣明目張胆的呀!你應該在現有班子成員中給我推薦一個嘛!哪跟哪啊就讓我相信一個從不認識又地位卑賤的小年輕會治理國家?

就因為是你的跟班?不過老同志為革命做了一輩子貢獻了,臨終安排點事也不能硬駁面子,魏惠王有些為難。

老宰相一輩子閱人無數,他已經從惠王的表情中讀懂了含義,當惠王還在沉吟時,公叔痤請退了惠王身邊的隨從,對他說:大王如果不打算用他,請馬上殺掉他,此人若投敵國,他日必成魏國大患。

魏惠王更蒙圈了,覺得老宰相真是病糊塗了,剛讓我用他,又讓我殺他,這都什麼情況,支吾了幾句,起身告辭。

魏惠王走後,老宰相馬上找來了公孫鞅。

老同志用盡最後的幾口氣說:對不起,小鞅同志,我是國家宰相,國事為重,剛我向國君推薦你,但國君沒反應,所以我勸國君殺了你,怕你將來去他國敵害我邦,現在先公後私,我勸你快跑吧。

公孫鞅笑道:他不肯聽您的話用我,怎麼又會聽您的話殺我呢?

這句話暴露出了公孫鞅還是年輕,你怎麼知道後一句話惠王沒聽進去?

國君殺個人還得表現出來?

不過稚嫩的公孫鞅很幸運,或者說命不該絕,上天註定要讓他演完他的劇本,魏國沒有人再在意他這條命。

公孫鞅在魏國又碰了一年運氣,飯都快吃不下去了。

樹挪死,人挪活,很飢餓的公孫鞅來到了秦國,見到了據說是很饑渴的秦孝公。

為啥說秦孝公風傳很饑渴?

因為前兩年,在他剛剛繼位之時便頒布了一道求賢令。

大意如下:

從前我祖宗穆公(五霸之一)時,往東邊痛打了晉國,將國境推到了黃河,往西邊趕走了比我們文化還低的戎狄。

當年東邊的諸侯們都很拿我們當回事,承認我們的水平,那時關中大地多麼美好呀!

後來這幾位繼任者不是很給祖宗掙臉,國家內憂外患,東邊的魏國奪去了我們的河西之地,實在是愧對先祖。

我爸爸即位後,遷都整軍,欲恢復穆公時期的榮光,無奈創業未半而先王崩殂,他過早地離開了秦國人民。

一想到我那偉大父親的大志向,我就痛心疾首,好些宿睡不著。

現在,誰能夠有奇計妙策來強大我大秦者,寡人有重賞!多好的地咱都捨得分出去!

這道《求賢令》,幾乎快成為秦國最後的吶喊了,因為擺在秦孝公手中的這副牌確實實在有夠爛的。

也不能怪秦孝公鬱悶,國家一直強大不起來,東邊的所有戰略要衝都是魏國的,整個東線無險可守,魏國隨隨便便就能推進來,臥榻旁一群強人酣睡,而且最關鍵的,眾多諸侯全都瞧不上他。

經過幾位先王的「努力」,秦國此時已經「努力」成二流國家了,很多高級別的國際峰會中原各諸侯都不帶他玩。

秦孝公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從他的《求賢令》中也看得出來,他一直在提他那位有出息的祖宗秦穆公,他想重振家業,你們再開國際峰會不能不帶我玩!

上天往往眷顧有志氣的人,給秦孝公派來了魏國落魄知識分子兼不安定因素公孫鞅同志。

秦孝公和商鞅這對改變歷史的組合,會面了。不過一開始,公孫鞅讓孝公很不滿意。

孝公覺得你們魏國的知識分子也就這點意思,因為頭兩次見面,公孫鞅說了一堆仁政德政的場面話,孝公很不感冒。

什麼仁政德政!你們魏國再往西推,就到我們家門口了!我要的是立竿見影!

摸准了脈的公孫鞅回去改了PPT,第三次上來就給秦孝公鎮住了,他提出了一個叫做「霸道」的大框架行政方案。

總結起來,就是他要搞改革,而且是大破大立牛X哄哄的大手筆!

你不是想恢復你祖宗的榮光嗎?有膽子跟我來嗎?

公孫鞅的「霸道」方案一登場,就像往茅坑裡丟了一顆炸彈,分量十足,百官騷然。

幾乎所有人都揪住了把大家噁心壞了的公孫鞅,各種聲討,「霸道」更是被斥為胡說八道。

但公孫鞅卻在徵求意見會後私下給秦孝公打了一針強心劑。

下面的談話值得我們背下來,將來用到大人物身上。

他是這麼說的:

就尋常人而言,他們的能力只能看到眼下的事,面對偉大的突破時,他們一上來不可能熱心投入。(先是說明庸人們的眼界有局限)

他們會有閒言碎語,他們會冷嘲熱諷。可是等豐碩成果顯現後,他們又會歡天喜地的第一個衝上去摘桃。(人性醜陋,人們的意見是不值得當回事的)

真正品格高貴的人,絕對不會隨波逐流,建立不世功業的人,絕不會徵求每一個人的意見。(牛人自己得有主意)

只要能使國家富強受益,不一定要遵循傳統。(痛打舊勢力的臉)

普通人只習慣於他們的那種生活方式,專家們的建議又往往局限性很大,這兩種人,讓他們在具體職位上處理刻板事物,是上選,但千萬不能跟他們討論大政方針。(庸人懶惰,書生誤國)

平凡人實踐執行,賢明人變法改革,智慧人指出方向。(您智慧,我賢明,剩下都一幫完蛋玩意)

這一通說下來,秦孝公下定決心:誰說也沒用了,就你了,你看著來吧!

公孫鞅沒有讓秦孝公失望,他大刀闊斧的展開了他的改革。

史稱:商鞅變法。(他後來被封到商地,所以又叫商鞅)


來看一下商鞅的邏輯鏈條吧:

首先,劃分成分。

商鞅說:有五種人是壞分子,完全屬於國家的蛀蟲,這種人多了國家就完了:

1、那些空談遊說的人多了,老百姓們就容易被引導的愛瞎逛喜歡扯淡,從而輕蔑君主。(事《詩》、《書》談說之士,則民游而輕其君)

2、那些隱逸江湖貌似很高深的人多了,老百姓們就會被引導的疏遠君主還愛妄議國家大政方針。(事處士,則民遠而非其上)

3、那些好勇鬥狠的人多了,老百姓們就會被引導的天天爭強好勝不拿官府的話當回事。(事勇士,則民競而輕其禁)

4、那些有手藝的人多了,老百姓的心就飄了還愛滿世界遷徙干買賣。(技藝之士用,則民剽而易徙)

5、做買賣的人多了,他們又有錢又有閒,就會成立自己的社團去影響君主決策。(商賈之士佚且利,則民緣而議其上)

這五種人多了,田地就荒了,咱國家就完了。

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愛扯淡的人靠的是他那張嘴;

貌似很高深的人靠的是他那顆心;

愛鬥狠的人憑的是自己的激素;

手藝人靠的是自己的那雙巧手;

干買賣人靠的是他的腦子和資本。

這五種人都有一個特點:人家可以靠自己生存。

所以你作為領導人根本抓不住人家這五種人!

這五類人安身立命的資本能夠隨身攜帶,所以人家四海為家,滿世界亂竄,稍微不順心人家就移民了,這幫人多了連堯舜都治不好。(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資。民資重於身,而偏托勢於外。挾重資,歸偏家,堯、舜之所難也)

這五種人不僅您逮不著控制不了,他們還會像病毒一樣把您能控制的人也發展成他們這樣的。

對於您領導人來講,啥最重要呢?

一個是農,一個是兵。

農要在地上種,兵要靠國家組織,這倆是您抓的住的。

但是吧,現在因為那五種壞分子,弄得老百姓們都不想種地打仗了。

現在這個大風氣太壞了,人人都在往張著大嘴扯淡博富貴的方向發展,往低買高賣的方向去經商,從事農耕的人越來越少,辛辛苦苦的耕作反而養著這幫社會的蛀蟲。

螟蟲春生秋死,每次一鬧災老百姓們好幾年沒飯吃,現在卻一個人種地供一百人吃飯,這幫蛀蟲比真害蟲對國家的危害還要大啊!(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數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為螟、螣、蚼蠋亦大矣)

像《詩》、《書》這種有害書籍,就算每鄉一捆,每家一本,對治理國家也一點用處也沒有!(雖有《詩》、《書》,鄉一束,家一員,猶無益於治也)

聽我的吧,消滅那五種人吧,把所有人都變成農民吧!

如果一百人從事耕作,一個人閒著,這個國家就能稱王天下;十個人從事農耕,一個人頭著,這個國家就會強大;有一半人從事農耕,有一半人閒著,這個國家就危險了。(百人農、一人居者王,十人農、一人居者強,半農半居者危)

專注務農有四大好處:

1、老百姓專心務農就樸實,樸實就方便被奴役。(歸心於農,則民朴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

2、專心務農老百姓就踏實誠信,就能被動員去幫你守城作戰。(信可以守戰也)

3、專心務農,就不會有什麼欺詐之事,因為沒啥可騙的,就會把土地看的比天大,領導您就能隨時隨地抓到他。(壹則少詐而重居)

4、專心務農就方便進行明確規範的賞罰,方便隨時調動出來幫領導去別的國家打仗。(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

老百姓要是看到扯淡就可以有工作,看到投機倒把就可以發財,看到當個體工商戶就能夠餬口,那他肯定下不去辛苦去種地,誰不願意來錢快幹活少啊!(見言談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口也。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則必避農)

老百姓不種地,就愛滿世界亂竄,你就逮不著他;你逮不著他,就更沒辦法讓他幫你守城和打仗。(則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

作為君主怎麼能讓百姓們過他們想要的人生呢!怎麼能讓他們輕鬆的過日子呢!

這個老百姓的一生啊,沒有比干農活更苦的了,所以「輕制」是不能奴役他們的。(民之內事,莫苦於農,故輕治不可以使之)

啥叫輕治呢?

就是農民窮,商人富;糧食賤,金子值錢。

不禁止商業和手工業,就永遠會讓農民們眼紅,因為種田最辛苦,還獲利少。(末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眾之謂也,故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

那咋讓這幫耽誤您領導把老百姓們變成農奴的壞分子們變少呢?

重稅嘛!重稅收的他們還不如去種糧食不就完了嘛!(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食貴,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則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矣)

這樣人不就都回地上了嘛!(故民之力盡在於地利矣)

領導您不就能逮著他們了嘛!


那問題來了,咋保證讓境內所有待宰羔羊全都乖乖的回到土地上去呢?

法律嘛!嚴刑峻法嘛!不聽話就弄死他嘛!

您得加重刑罰,慎用賞賜。

對於膽小的人用刑罰來讓他們作戰,斷了他們的退路。

對於勇敢的人使用獎賞的辦法,他們就會不怕死的為了那點賞賜死在戰場上。

而且呢,經過我的測算是有比例的:

稱王天下的國家90%的刑罰,10%的賞賜。(王者刑九賞一)

強大的國家70%的刑罰,30%的賞賜。(強國刑七賞三)

弱國的刑罰和賞賜一般各50%(削國刑五賞五),這種國家就沒法要了。

而且不光刑罰多就行了,咱還得刑罰狠呢!

必須得是小罪重刑,弄得他們一點錯都不敢犯,這國家才能強大。(行刑重輕,刑去事成,國強)

重罪重罰,輕罪輕罰,這種刑罰老百姓永遠會犯錯,這國就完蛋了。(重重而輕輕,刑至事生,國削)

光重刑罰一個人就夠了嗎?

那怎麼成!

必須株連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這樣老百姓就徹底不敢犯法了。(罪死不赦,刑及三族,重刑,連其罪,則民不敢試)

所以說像砍頭呀,砍腳呀,臉上刺字呀,這哪裡是傷害民眾啊,這是疼愛它們防止它們犯罪啊!(夫先王之禁,刺殺,斷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傷民也,以禁奸止過也)

這回重修,我不想做啥評價,列出了些原文,希望那些夢回大秦,偶像商鞅的朋友可以設身處地的品品這個「偉大」的人。

不要總大義凜然的慷兩千年前百姓苦難血淚之慨,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事要是輪到你身上時,你還覺不覺得他偉大。

再來回顧一下商鞅的邏輯鏈條:

1、先劃成份,明確敵人。

五種人是國家的敗類,必須要消滅。

2、明確中心,啥是最重要的呢?

一個是農,一個是戰。

老百姓都去種地,你君主就控制的住他們,隨後就能徵調他們去幫你擴大土地和保衛政權。

3、咋樣消滅那五種人並且讓所有老百姓乖乖的給你當農奴呢?

嚴刑峻法然後時不時給棗吃。

比例人家都給你算出來了,打九棒子給一個棗。

4、啥叫重刑呢?

就是必須得狠,最輕是砍腳,然後面積要廣,必須把三族給牽連進來。

總之,讓你的犯錯成本無限擴大化,這樣才好指哪打哪的奴役你。

在這個鏈條下,商鞅開始了富國強兵的改革,變法做了很多事,但細緻總結後基本可以歸為兩大類,一個是土改,一個是軍改。

先說土改。

土改的第一件事是,所有的領土,不再分封。

今天我們說跨越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變成了社會主義的幸福大家庭。

歷史老師將先秦到清末這段一直叫做封建制度,這其實是很不準確的。

因為在公孫鞅同志的大刀闊斧後,封建制度就漸漸土崩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綿延了兩千多年的郡縣制。

這種變化在於過去的領主們統領一切,但今後沒有領主們的事了。

領主們最多對自己封國的財產還有話語權,人事權就別再想了。

人都是國家的了。

現管變成縣長了,而縣長們只能管理百姓領國家的工資,百姓們的徵稅,服役權的服務對象卻統一變為中央,跟你領主不再有關係了,而且今後每次攻下的新領土統統直接設立新的郡縣,中央直接派縣官上任。

這就直接導致了過去的領主變為了地主,過去有武裝力量的一個個小幫派變為了一個個包租婆。

周朝的分封制度最大的弊端以及如今天下打成一團的原因是啥嗎?

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

郡縣制完美的修補了這個漏洞,今後的所有人力資源全部成為中央的了。

分封制改郡縣制後,變成了:在我地盤這,你就聽中央的,只要是個人,就是我的小弟。(杰倫的歌迷可以唱一下哈)

這一改變,意義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到了今後兩千多年直至今天的中國歷史,政治格局。

時至今日,我們的省,市,縣,村的制度依然是沿用如此的思路。

這一制度,歷經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充分的證明了它的成熟性和穩定性。

所謂的「郡縣制」,對於中央政府來講,它方便統治的吸管一竿子插到底。

更深一層次上講,商鞅的變法,為今後中國歷史的中央集權,鋪平了道路。

土改的第二件事:改變田制和納稅方式。

過去的普遍方法是井田制,上一戰我們說過,就是一塊田,畫個九宮格,中間那塊是公田,剩下八塊是私田,幹活先干公田再干私田。

這樣對於領導就太不合適了。


商鞅將所有的秦國農地開阡陌,設道路網,把農村分成一塊塊的均等大小的土地,這就使得土地計算變得可視化了,然後將土地登記造冊後授給農民。

隨後,進行了稅制改革,我分給你田了,你這田我每年估算出一個收穫量,你就給我交多少糧食,交多少草料,你多種少種我不管,你自負盈虧。(入頃芻稿,以其受田之數,無墾不墾,頃入芻三石,稿二石)

到了日子不交糧,我大秦律法可愛砍腳。

所以就倒逼著所有農奴拼了命的幹活。

土地造冊,分授農民,將老百姓都栽種到土地上之後,商鞅進行了跨時代的高科技改革。

戶籍制度,太牛了這個制度,別說今天仍然在用,就是這個制度,將整個國家的家底徹底算明白了。

戶籍不僅將秦國人口進行了普查,而且商鞅還做了進一步的限定,到歲數必須分戶口單過,限制人們隨便旅遊,出村要看路條,不許私人開旅館。

秦國天空永遠飄揚五個字:誰都別想跑!

商鞅將秦國的政權結構設計為了郡、縣、鄉、亭、里、什伍的金字塔結構。


五家為一伍,領導是伍長。

十家為一什,領導是什長、

百家為一里,領導是里長。

十里為一亭,領導是亭長。

十亭為一鄉,領導是鄉長。

十鄉為一縣,領導是縣令或縣長。(萬戶為令,小於萬戶為長)

十縣為一郡,領導是郡守。

上面都是主管領導,領導身邊還有一堆副手。

縣有丞、尉、斗食、 佐史等吏。

鄉有秩、嗇夫(負責司法和賦稅)、游徼(轄區治安)。

亭有求盜(負責治安)、亭父(負責後勤)各一人。

上述崗位下面還有各種細分,總之層層負責,層層落實,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一條線追查下去,然後嚴刑峻法!

商鞅的戶籍改革產生了什麼偉大意義呢?

從此,秦國有了一套國家作業系統。

之前土地在士大夫們手上,打仗了,修水利了,找誰要錢都費勁,錢不光要不上來,而且最可恨的是,誰家有多少家底兒,我最高領導人什麼都不清楚。

國家有個危難之時,國君最怵頭的就是我能動員上來多少力量去平這事?我找誰去動員?

現在新社會了,就都方便了。

整個國家有多少地,門兒清。

每年都打多少糧食,門兒清。

有多少戶人口耕種,門兒清。

有多少人能上戰場,門兒清。

四大門兒清後的顯著成效就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了。

實際上,圍繞土地,古往今來就是解決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問題的最佳入手點。

將土地帳本理清,鼓勵開荒,這都是每個朝代初期的標配做法。

給農民土地種,讓農民養活自己而且顧不上干別的,就解決了最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老百姓們有了活路,有了恆產,自然就有恆心,自然也就踏踏實實當順民,老老實實的被統治者們抽血。

土改的第三件事:移民。

秦國東邊的人口要比西邊的人口多很多。

看到東邊的地不夠種而西邊的地卻都荒著,商鞅大筆一揮,西部大開發。

都給我移民!跑得快的有地種,誰種了就歸誰。

秦國的廣大底層人民沸騰了,大量的無產者因此踏上了西部大開發的道路,而且秦國不光搞國內分流,還在國際上招標非法移民。

由於韓趙魏地處中原,且開發較早,所以人口底子好,地少人多。秦國瞄準這一點大肆宣傳,鼓勵非法偷渡,只要來了就給地給政策,大量的三晉公民變成了「西大荒」的建設者。

這事商鞅在和領導談的時候是咋溝通的呢?

凡是各諸侯國來歸附的人,領導您應該立刻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和賦稅,讓他們不用參戰,如果他們去咱們國內的那些嶺坡、土山、沼澤的地方去開荒,不僅沒有徭役,還十年不收稅。

咱們招來三晉的人專門給咱進行生產,咱派咱本國的子弟兵去打他的國家,咱們春天包圍他們的農田,夏天吃他們的存量,秋天搶他們的麥子,冬天挖他們藏的糧食,靠武力奪他們的國土,以郡縣政策鞏固他們的後裔,簡直太美好。(王以此春圍其農,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陳其寶,以大武搖其本,以廣文安其嗣)

這種將人性和算計精明到了極致的人只要一現世,天下必然將掀起腥風血雨!

土改的最後一件事:統一度量標準。

統一度量有兩點應用:

第一:利於徵稅。第二:廢除貨幣。

過去的度量標準很不相同,張村是碗,李村是鍋,王村是瓶,這在徵稅時就很不方便,每個村都得解釋,每個村都得換算,忒費勁,不符合商鞅又快又暴力的性格。

商鞅再次粗暴定標準,都給我統一嘍!我看誰再讓我廢話!

商鞅始終對貨幣抱有敵視態度,用他的話說:「金生而栗死,栗死而金生」。

在他眼裡這兩種東西是有你沒我的狀態,老百姓們幹上買賣就不好好種地,滿腦子算盤珠子就沒法方便糊弄,我到時候欺負誰去?

商鞅在統一度量後廢除了秦國的貨幣,百姓間的交換變成了以物易物,經濟發展一朝回到了解放前,但不得不說,這種政策確實能在短時間內聚集國力,讓人民變為沒有選擇的國家農奴。

廢封改縣,土地授田,荒地移民,統一度量,公孫鞅用這四招系統性的全方位組合拳將秦國由一瓶五百毫升的礦泉水變成了一瓶2.5升的大可樂,並為統治者匹配了戶籍制度和各層官吏這個一插到底大吸管,隨吸隨有,而且越嘬越興奮。

接下來的軍改,將完美的和農改契合成為一個整體,將秦國打造成了一個國家版的殺戮機器。

軍改的第一件事:明確賞罰標準,進行爵位獎勵,設計二十級軍爵制。

這二十級軍爵的獲取手段極具排他,方法只有一個:殺敵。

今後在戰場上,每殺一個人,就給我拿腦袋回來領賞,除了腦袋啥也不認,每砍一個敵首,升一級。

這是「首級」一詞的由來。

今後再立了軍功,有地,有奴隸,有賞賜,而且非常好量化,也不糊弄人,拿腦袋來就有賞,所以今後秦國人再上戰場,看見敵人根本就顧不上害怕,光剩興奮了,你的腦袋就是我的寶貝,今天高低宰了你。

爵位不好獲得,它只有上戰場這一條途徑,任憑你是過去什麼貴族,全都不好使,誰胳膊粗能砍腦袋誰就是老大。

這樣一來,固有的利益集團被極大削弱了,傳了好多輩的爵位,到你這非得讓我們去砍人,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砍不動人,貴族大佬們都恨死了商鞅。

軍爵制度的開創,抹平了賤民與貴族的差距,誰都可以通過砍人改變命運。

萬般皆下品,惟有砍人高。

拚命得來的爵位有以下好處:

第一,你將來如果犯事了,爵位可以抵罪。

第二,國家的住房,衣服,都有分級,不是有錢就能享受的,你還得有資格。

想刷存在感,想穿好衣服,想住大房子,必須拿軍功來,再沒有第二條路能滿足你的虛榮心。

而且商鞅想的很遠,這爵位不可世襲,這就非常好的解決了幾十年後的軍功集團問題。

比如說魏國的「魏武卒」,剛剛組建後戰力驚人,逮誰滅誰,但幾十年後,「魏武卒」變成了「魏武大爺」,這群高待遇的老幹部們和他們的家族反而成了國家的大負擔。

不過商鞅還是加了一個爵位的小補丁:雖然你自然死亡爵位就沒啦,但是你如果戰死沙場就又不一樣啦!

只要死戰場上了,你的爵位你兒子就可以世襲。

啥意思呢?就是逼著你不怕死的死在戰場上啊。

這一補丁條款更加激發了秦軍的視死如歸精神,我砍死你我就賺了,我要是被你砍死了,我兒子還能繼承我的待遇將來接著砍你和你兒子。

大戰之後,全軍要把所獲敵人首級示眾三天並加以核實。

三天公示無誤後,按功賞士兵爵位和待遇,縣裡的地方官員如果三天後沒有落實獎勵登記爵位就撤職重刑。

秦國領導人堅決保證將士們的腦袋不白砍!咱軍國主義大秦說道做到!定時定點!哪個環節出了任何問題最輕刺字砍腳!

多麼精妙的一個環環相扣的閉循環,商鞅通過爵位制,將他的軍國主義道路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軍改的第二件事,完善兵役制。

首先,將土改的寶貴成果用上了,由於偉大的戶籍制度誕生,兵役制度被延伸到了更廣泛的地區,更底層的民眾。

國家的軍備力量瞬間被擴大,並都擺在了紙面上。

有多少人,能用多少人,後備力量多少人,統治者一目了然。

在那個時代,心中有數絕對是最大的軍事優勢。

第二步,明確了具體的兵役制度。男子長到二十歲國家就給你分地,讓你種三年,三年後,你就應該攢出一年的糧食了,然後二十三歲時帶著你的人和糧食為國家服役來。

正規服役分為兩年,第一年上前線打仗,第二年當宮廷的衛士。

服役期滿後如果你還活著,退回鄉里回復良民身份,有特殊事時再進行徵調,徵調也會規定期限進行輪調,不會只可著你這一隻羊薅羊毛。

如果這一大通折騰下來,你居然很幸運的活過了五十六歲,那麼你就再也不用害怕國家的兵役啦。

我估計商鞅搞過人口普查,他知道秦國人普遍活不過五十五。

軍改的第三件事:連坐制度。

軍制中,五人為一伍,一人逃跑,那四個人都要受刑,想不受刑就得拿一顆首級來免罪。

每五人設有「屯長」,一百人設有一「將」,將和屯長打仗必須得玩命,拿不到腦袋回來你就得死;

但是如果將官戰死了,手下人也要受刑,這又逼著手下這幫當兵的去玩命保護自己的長官。

萬一長官實在沒保住,沒關係,還有最後一條路,接著殺敵,回來拿著腦袋就能免罪了。

商鞅這腦瓜子真是絕了!


秦國攻城時最嚇人,很多小分隊,每隊分十八人陷陣兵,最先衝上去的記頭功,最後上去的記末等,兩次末等你就完蛋了。

每個陷陣分隊如果能斬得敵人五顆首級,這個隊的每個士兵就獲得爵位一級;

如果腿肚子軟了慫了,就在千人圍觀下遭受臉上刺字的侮辱。

在日常生活中,各地也嚴格落實連坐制度,將五家編為一伍,採取連坐法,對於反政府的行為,告密者視同首級一個的功勞,藏奸者,五家一同連坐。

下場很慘,最慘的死法叫五馬分屍。

在當時,每個村的老百姓幾乎都被這種死法震懾過,不過天道好輪迴,發明家商鞅同志自己最後也感受了一把。

私自鬥毆者也會遭到嚴厲刑法,懲罰程度保證你下次再看見本國人民只會擁抱。

商鞅的思維是,要打架到外國打去,你們都是農奴,都要乖乖給我老老實實種地,荷爾蒙去戰場或臥室釋放,要麼給我殺敵,要麼給我生娃,誰敢打架就辦誰!

土改與軍改將秦國變成了只有兩種職業:農民與軍人。

前者富國,後者強兵。

在商鞅看來,人人種地,糧食就多,糧食多,養活人就越多,養活人越多,種地的和打仗的就越多,打仗的越多,搶來的地越多,地越多,糧食越多···

周而復始。

他有一個著名的論調:要讓所有的國民始終處於貧困線上,最好家裡根本沒有多餘的糧食。

民愚則易控,民智則國亂。讓他們每天傻傻乎乎的光顧著幹活,這樣的統治最好。

這種極端的功利主義變法,將秦國變成了殺戮機器,也為今後中國歷代政權的重農抑商,以及政權對商業的蔑視和制度打壓的國家風氣開了個非常不好的頭。

在商鞅的變法下,秦國強了,而且不是小強,是大強。

秦孝公四年,敗韓軍於西山(山西商南縣以北)。

秦孝公八年,占領魏國少梁(陝西韓城西南),打韓國占領安陵、山氏,插入魏韓交界地帶。

秦孝公十年,圍魏舊都安邑。

秦孝公十一年,占領魏國西北國境最重要的戰略據點,固陽(陝西米脂),同年,修建武關(關中四塞之一),秦楚間必經咽喉。

秦孝公十九年,周王國四十一任周顯王封秦孝公為「西部封國盟約長」,一掃當年被斥不得會盟之恥。

公孫鞅不光下馬能管民,上馬還可以管軍,曾多次帶隊伍上前線征伐,像孝公十年圍安邑,十一年的西拔固陽的精彩戰例,就是出自他之手。

總體來說,公孫鞅這人是個全才,但對於這個人的評價應該維度更豐富一些。

商鞅這個人,太史公司馬遷在給他做傳的時候是這麼評價的:

1、商鞅這人天性刻薄。(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2、商鞅這人沒有什麼感情,寡恩。(商君之少恩矣)

3、我讀過他的著作,結合他的為人,發現他最後在秦國臭大街不是沒有原因的。(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很客氣的評論了,並非是說他的變法,而是說他的為人。

有才無德一直是他一生的背書與註腳。

無論是他對待百姓,還是對待同仁,還是對待敵人,極端的結果主義導致他為了達到目的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無所不用其極。

舉個例子吧,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場大勝,就是他卑劣人格體現的集大成者。

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伐魏。

前一年,魏國剛剛經歷馬陵大敗,商鞅建議孝公,趁他病,要他命,打劫要趁早。

孝公覺得很對,遂同意發兵,商鞅是總司令。


魏國派出的將領,是魏公子卬。

商鞅和公子卬是好朋友,兩人在魏國時曾經在老宰相那裡共過事。

商鞅覺得曾經的這份同仁之情可以利用,派人送了一封信過去。

大意是:從前在魏國時,我們是好朋友啊!如今我們卻成了敵對的兩軍統帥,雖然我奉的是國君的嚴令,但我的內心卻極不願意打這場戰爭,希望你我能進行談判,用和平的手段解決兩國的問題,然後舉杯痛飲,各自班師,你說這多好。

魏國公子卬如果仔細的想想這幾年他們家西邊的領土都是誰挑頭搶走的,就知道商鞅這小子沒有什麼好心眼,而且大兵都開出來了,不打出點成績,砍點腦袋回家,秦國的將士們也是不干滴。

不過這位魏公子還是決定去。

因為戰國時期,雖然已經禮崩樂壞了,但整個社會對於信義的重視程度和今天對財產的重視程度是一樣的。

當時一個人的信義是等同於生命的,一個大人物說過的話是不用立字據的,一個吐沫一個釘,誰也沒有拿這個開玩笑的。

雖然兵不厭詐,但卻從沒有人拿自己名譽當兒戲的。

你在戰場上咋無所不用其極都行,但是從未有任何一個人敢在外交文書上騙人來獲得勝利的。

不過商鞅無所謂,什麼東西都可以是兒戲的,這是個沒有底線的傢伙,在他眼裡什麼都可以利用。

魏公子卬去了以後兩人把臂言歡,指天互誓為兄弟之國,在酒會上,商鞅伏兵突起,控制住了魏公子。

然後秦國的兵混入了回行的魏公子隊伍,再讓大軍掩後。

魏國守將看到自家人回來,沒有防備,隨後秦國特種兵開始大砍腦袋,魏軍大亂,秦大軍隨即衝殺,魏軍大敗。

魏惠王得到消息後,肝膽俱裂,盡隔河西七百里土地求和,並悔恨自己當初不聽老宰相之言。

誰知道這王八蛋的破壞力這麼大啊!

自此黃河天險,秦魏兩國共享,商鞅因戰功,受封於商地,又號商君,公孫鞅變成了商鞅。

他之所以能滿世界得罪人,能幹掉任何與他意見不合的人,在於他身後的秦孝公。

這個人是他存在的真正意義。

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逝世,秦惠王上台,他的老師們被商鞅割掉過鼻子,全秦國的貴族舊勢力們全都被商鞅得罪過,幾乎是同仇敵愾般的想要弄死他。

新領導剛剛上位,就布置了全國通緝。

商鞅開始逃亡。他最開始逃亡到魏國。

他陰了人家的太子,侵占了人家上千里的土地,他居然好意思去,魏惠王恨死了他,不給簽證蓋章,拒絕他進入國境。

他逃亡的路途中無法進旅店,因為他當年自己設置的法律規定,沒有文件不得住店。

他的亡命天涯之路處處被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打臉。

最終萬般無奈下,他逃往自己的封地商地,然後被幹掉。

他太招恨,結果屍體仍然被五馬分屍。

一個有才華的,有主張的,有執行力的,刻薄寡恩之人,結束了他的劇本。

太史公評價: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