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第一天命之子魏國——真是飽嘗上天的眷顧

屁香屁香的史料館 發佈 2020-08-14T08:59:58+00:00

我們前面說過李悝改革了魏國的制度,君王知道了國家的動員能力。小米保質期長的這一優點在軍事上意義重大,在那個時代,軍糧做法實際是煮粥,直到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還都是陶器,極少有鐵鍋。

本文轉載於:渤海小吏的封建脈絡百戰(有刪減)

戰國初年的超級大國,魏國的手牌有多好呢?

我們前面說過李悝改革了魏國的制度,君王知道了國家的動員能力。吳起訓練了如狼似虎的『武卒』吳起率領著這支特種兵部隊,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場,全勝六十四場,剩下八場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基本上是得誰滅誰的節奏。

而且魏國的土地肥沃,盛產軍糧——小米。

小米保質期長的這一優點在軍事上意義重大,在那個時代,軍糧做法實際是煮粥,直到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還都是陶器,極少有鐵鍋。

商朝時,小米就已成為北方農耕民族的主食。 只有當一種作物在民間廣泛種植且達到盈餘狀態時,這種糧食才可能成為軍糧。魏國的土地,不僅高產,還非常適合種小米,天賜的土地幫助魏國天然就繞開了軍糧這個每個國家都重中之重的頭痛大問題。

在那個年代,盛產鹽就相當於盛產石油。在古代,盛產鹽的地方就非常適合發展工商業貿易,這些地區在經濟上也遠比單純的農業地區發達。

齊國之所以在春秋戰國八百年間一直很牛,也是因為人家有魚鹽之利。魏國雖然不靠海,但在他的大本營河東之地,天賜了它好幾塊大鹽池,河東之鹽儲量巨大,加工也方便,是當時中原內陸的最大產鹽地,有著廣闊的貿易市場。

當時的中原大地,一提到鹽,基本就兩家:山東齊國的海鹽和中原魏國的鹵鹽。

魏國的中條山脈是我國冶鐵的發源地之一,河東的銅礦資源在當時也名聲在外。

高端的技術,豐富的儲量,讓魏國在農具,兵器上又天然的優於他國。

魏國的國土比較複雜,分為河東,河西,河內,河外。

河東地區主體主要在今天山西南部的運城盆地,首都安邑坐落於此(今山西運城)。鹽鐵之利主要得與此地。

軍事地勢也十分有利,東連上黨地區,西面黃河天險,北面隔阻晉陽,南面直通中原咽喉,進可攻,退可守,春秋之時,河東地區便是晉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是魏國的大本營。

河西地區就是黃河左邊和秦國接壤的那一塊,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為上郡,今天陝西延安地區,南部為渭水以北的少梁等地(陝西韓城)。

這塊地比較窮,是吳起為主導打下來的。

雖然窮,但河西之地的重要在於,它讓魏國獨享了黃河之險。

是以黃河為界還是把黃河作為自己的內河,這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獨占黃河,你的軍事力量就可以隨意穿插於兩岸,而如果以黃河為界,在那個年代人家如果把渡口一堵,前往對岸就只能望河興嘆了。

河內地區就是韓國右邊的那一塊,包括今天的河南焦作,新鄉地區,安陽地區,以及河北邯鄲以南的臨漳,魏縣等地。

這塊土地土壤肥沃,人民文明程度較高,但地理位置著實險惡,周邊與趙,齊,衛,鄭,宋等國接壤,且無險可守,屬於四戰之地。也為魏國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這塊地方最小,卻最重要。


因為它擁有著兩道在後面一千年內都被稱之為華夏最重要的地理通道——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

豫北通道由今天陝西大荔,東渡黃河蒲坂津,沿中條山北麓東行,穿過太行山南麓與黃河北岸間的狹長走廊,進入河內平原。

豫西通道從今天的華山,潼關向東一條線經過洛陽一直走到成皋(虎牢關),才進入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豫東平原

豫北通道是東西跨越太行山脈的最省力途徑。

豫西通道是黃河以南聯通東西的最主要交通線。

戰國時期,主要國家的活動爭奪地區基本上可分為關中、山西、河北、中原這四大板塊。

這四個板塊,是戰國時代的主旋律。

中間那個關鍵交通線,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豫西、豫北兩條通道。

秦國後面在這兩條關鍵通道上打了上百年。

自古以來,能夠連接起關中,山西,中原、河北這一條線上的一大片的,基本上只有上面的這兩條路線。

無論你多牛,想要東西兩頭來往,只能走豫西和豫北這兩條道。

為什麼呢?

別的路不是不能走,而是你如果走的話,大機率還沒走到那,就餓死了,或者摔死了,或者淹死了,反正難得善終。

函谷關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戰國第一雄關,牢牢的掌握在魏國手中。

魏國還有三門峽的黃河天險!因為三門峽的存在,豫西、豫北兩段要道的戰略優勢全部屬於魏國。

換句話說,魏國不僅基本不擔心東面諸國入侵自己的河東、河西、河外三塊國土,還輕鬆的打開了關中的大門,使八百里秦川門戶洞開。

後來秦國拼了命的要占據崤函地區,原因也在於此。

這塊地區,最開始就是魏國牢牢占據的。

秦國最有名的函谷關,其實早先是人家魏國的。

河東,河內,河西,河外,魏占此四地,實力冠絕天下,地形塞天下之咽喉。

那麼這麼厲害被稱為戰國七絕之首的魏國怎麼就衰落了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