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讀到會心處,自己便成了詩人的前世今生

人民日報出版社 發佈 2020-08-13T05:35:38+00:00

我出生成長於湖北省興山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從文先生出生成長於湖北省通山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三十多年前的我們,就和現在的你們一樣,在綿延的大山中,在崎嶇的山路上,在昏黃的燈光下,或守著羊群,或擔著豬草,或抱著書本,想像著山外世界的樣子。

文/陳行甲

我創立的深圳市恆暉兒童公益基金會和我的好朋友李從文先生創立的深圳市文科公益基金會,決定聯合舉辦這樣一個夏令營,這源於我們的成長經歷和初心。我出生成長於湖北省興山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從文先生出生成長於湖北省通山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三十多年前的我們,就和現在的你們一樣,在綿延的大山中,在崎嶇的山路上,在昏黃的燈光下,或守著羊群,或擔著豬草,或抱著書本,想像著山外世界的樣子。現在從文先生是一家全國知名的上市公司文科園林的創始人兼董事長,我是國內疾病救助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益組織的負責人,同時也任大學老師。從文先生和我是幸運的,我們憑藉刻苦讀書,考上大學,一步步穿越人生的山丘走到大海邊。同學們,我們這次把你們接到千里之外的大海邊,是因為你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昨天。我們想讓你們比當初的我們更早一點知道,人生的大海,有多麼遼闊。

這次的夏令營主題「讀書,帶我去山外邊的海」,是我三年前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在那篇文章中,我著重談了詩歌對我人生的影響。在從古到今的詩歌中,我看到的風景,感受到的美,感悟到的愛,體會到的力量,給了我面對人生輝煌時的從容和面對人生低谷時的勇氣。年輕的時候,我不僅酷愛讀詩,還自己寫詩。可以說,詩歌幫助我找到了人生的幸福。所以這次夏令營我決定給你們親自講一課,我要講詩歌賞析,把我對詩歌的理解分享給你們。

詩是什麼呢?詩人馬一浮先生說:詩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這是關於詩的高度概括。詩就是人性的甦醒,是離我們心靈本身最近的事情。如果僅僅從風花雪月、語言藝術、文學遺產、漢唐氣象等來讀詩歌,是不夠的,沒有與自己的心靈相會。

我跟大家講一段我的經歷。我出生成長在湖北省興山縣高橋鄉下灣村,我們村沒有小學,只能在鄰村茅草壩村的村辦小學啟蒙,在那裡讀到小學畢業,後來從鄉村考到了縣城的中學。有一年放寒假坐班車回家,那一天下大雪,班車走到不到五分之一的地方,在一個叫五童廟的小地方就停下來不走了,司機說大雪封山,沒法走了。這時我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和大家一樣跟隨班車回城,等天氣晴了再回家;二是冒著大風雪走大約五十里山路回家。最終遠方的媽媽對我的召喚給了我力量,我決定隨著幾個勇敢的大人一起,往家的方向走。記不清那天翻過了多少座山,只記得風雪中艱難地挪動腳步和快要被凍僵的感覺。天快黑的時候,我終於翻過了最後一個山包,遠遠地看見自己的家在對面的山腳炊煙裊裊,我止不住熱淚盈眶。那一刻,「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句詩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它描寫的「歸人」恰如彼時歸家的我。這便是詩歌對我們心靈的觸動,讀詩讀到會心處,自己便成了詩人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詩歌會這樣呢?胡曉明教授給了我們一個答案:「詩歌表達了我們古今相通的人性。而這個古今相通的人性,正是中國文化內心深處的夢,是我們中國文化做夢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

少年時那次風雪中的頓悟,成為我後來人生中時常出現的意象,支撐我度過了人生中一些艱難的時刻。同學們,人生的路很長,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順境中的日子很好過,就好比我們爬上山頂,一覽眾山小,回首白雲低的感覺真的很好;但是,孩子們,請相信伯伯這個過來人的話,你們將要經歷的人生,多數時間可能是不順的,就像是在山間甚至是谷底穿行,山重水複,荊棘叢生,那種感覺一定不會很好。當你遇到人生的困境,沒有錢,沒有機會,努力付出卻沒有回報,還沒有人幫你……這時候支撐你走下去的,也許就是你曾經讀過的一首詩。

所以,同學們,我希望你們多讀詩,去體會詩歌的美好意境。在今後的人生中,讓詩歌去照亮那些一定會遇到的灰暗時光。

你們從大山里來,此刻在大海邊。所以,我給你們講的這一課詩歌賞析,主題就是「山與海」。

從詩歌總體形象上來看,「山」和「海」蘊含有深刻的意蘊。「山」和「海」,在詩歌意境裡既指實際的山、實際的海,也可以寓意人對根的留戀和對遠方的渴望,還可以意指成長過程中的艱難險阻和最終達到的理想境界。

這堂課,我們從《詩經》開始,按歷史脈絡,梳理了十八首代表著山與海的靈魂的詩歌,我會選擇重點來與你們一同賞析,希望對你們的學習、生活,甚至今後的人生成長有所啟迪。

本文節選自《讀書,帶我去山外邊的海》,系陳行甲在夏令營開營儀式上的講話,有刪減,題目為編者所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