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立體種養殖,走出脫貧新道路

通山縣廣播電視台 發佈 2020-08-13T16:21:57+00:00

金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樹立了「立體種養」的模式,利用地形優勢,建成水面面積達10畝的兩口魚塘,然後又先後種上了黃桃、紅桃、楊梅、脆棗、獼猴桃等品種的果樹,2019年,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又在果園裡搭起了林下養殖的雞舍,放養2500隻土雞,合作社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面積達60畝的良性立體種養產業基地。

魚游塘中、瓜果成林,放養的土雞在果樹下奔跑覓食,走進廈鋪鎮西湖村金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基地,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盎然生機。

金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樹立了「立體種養」的模式,利用地形優勢,建成水面面積達10畝的兩口魚塘,然後又先後種上了黃桃、紅桃、楊梅、脆棗、獼猴桃等品種的果樹,2019年,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又在果園裡搭起了林下養殖的雞舍,放養2500隻土雞,合作社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面積達60畝的良性立體種養產業基地。

正在給果樹除草的是合作社五個股東之一的方丙炎,5年前,正是脫貧奔小康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刻,方丙炎和同村的阮金海、梁元早等五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攜手創立了金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五年來,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不僅讓他們實現了脫貧致富,也帶動了周邊十餘戶困難戶在基地里務工增收。

金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方丙炎說:「去年黃桃銷售5萬餘元,今年受天氣影響,收入不佳。」

立體種養殖模式就是要提高土地利用率,打造生態循環產業鏈。為了幫助合作社實現效益最大化,走出一條新時期脫貧攻堅的新路子,西湖村和駐村工作隊咸寧職院因地制宜,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合作分成的幫扶模式,發展林下養雞產業,助力合作社做強做大,帶動更多困難戶實現增收致富。

廈鋪鎮西湖村文書黃志勝說:「 第一,提高種養殖戶的產值效益。要求種養殖戶提高專業管理的技術,加強園內的管理;第二,增加抗風險能力。果園形式,現狀就產生立體種養殖這個模式,就是推廣落實二三五這個養殖模式,在林下養殖;第三,利用相關政策。如果說養殖戶在實際遇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前提下,想辦法為養殖戶解憂排難。」

今年由於雨水偏多,黃桃、楊梅等果樹掛果和產出受到很大影響,獼猴桃等品種也發生了病蟲害,合作社今年的收益不是很理想,但是方丙炎毫不氣餒,幹勁十足,對合作社的發展和將來還是充滿了希望。

金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方丙炎說:「國家政策好,以後我們還要改進學習,加強園內管理,相信我們以後生活會越來越好。」( 全媒體記者 樂揚 王賢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