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博士報考人數激增,「考博熱」的時代終究還是來了......

學術橋 發佈 2020-08-12T04:32:17+00:00

據報導,2006 年蘇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共有 1010 人爭奪 300 個博士招生名額 ,報考者中高校教師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來源:生物學霸

近期,隨著一些高校考博複試的開展,錄取名單的公布,「考博熱」重新登上了不少媒體的熱搜,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某乎上再一次出現了與「考博熱」相關的問題,有網友提問:隨著考研熱和研究生數量的增加,考博熱會出現嗎?

圖片來源:知乎


相信準備考博或者已經在和考博 battle 的同學或多或少都考慮過這個問題,畢竟,「熱」就意味著競爭對手的增多和考博難度的加大。


2020 年,疫情猝不及防地襲來,考博人數較往年又有了一定的增長,競爭愈發激烈,在此背景下,對「考博熱」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便顯得十分重要。



「考博熱」並非一時盛景,十幾年前便悄然升溫


早在十幾年前,「考博熱」其實就已經悄然升溫,不過那時考博的主力軍是高校的青年教師們


1999 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到 2005 年,教學科研型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要達到 30% 以上,意見一出,對高校的青椒們來說,考博便成為了一件「頭等」大事。


圖片來源:教育部


據報導,2006 年蘇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共有 1010 人爭奪 300 個博士招生名額 (報錄比 3.4:1),報考者中高校教師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圖片來源:中國網


再往後後,「考博熱」不再是高校青椒們的「專利」,這股熱潮開始向碩士畢業生逐漸蔓延。


2010 年便有媒體報導,不少碩士畢業生開始把攻讀博士學位納入了計劃之中,「考研熱」開始向「考博熱」進行升級。

圖片來源:騰訊新聞


究其緣由,既有形勢所迫的無奈選擇,也有增加砝碼的理性規劃。


對於一些專業(史學、哲學、醫學)而言,本科生、碩士生想要找到對口的工作比較困難,真正合適的工作大都要求擁有博士學位,一來二去,考博便成了就業的無奈之舉。


相比之下,對於那些求職難度較小的熱門專業來說,找工作並不是讀博的主要原因,這些專業的碩士們更看重的是博士學歷給個人帶來的高附加值。


隨著大批的碩士畢業生的湧入,「考博熱」這一「熱」就「熱」了十年。


碩士連年擴招,「考研熱」推動的「考博熱」或將成為常態


時間來到 2020 年,「考博熱」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圖片來源:知乎


考博人數的激增無疑刺激了人們的神經,只是,這樣的「考博熱」還能持續嗎?


短期來看,「考博熱」的持續毋庸置疑。


究其緣由,考研人數的累年增加與博士招生名額的相對穩定是「考博熱」持續的主要原因。


這些年來,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增長相對穩定,在 2004 年之後,博士的招生增長率就開始降低,甚至一直在較低的水平徘徊了 10 餘年之久,直到 2017 年後才有所改觀。

圖片來源:科學網


與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相比,碩士的擴招速度真的很快,不僅錄取人數每年都在穩步增長,報名人數的漲幅更是驚人,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16 年後的考研報名人數漲幅都在 10% 以上,最高的時候甚至超過了 20%。

圖片來源:作者自製


除了每年穩步增長的招生,研究生的招生名額還有數次因為非典、金融危機等原因的大幅擴招。

圖片來源:生物學霸


2020 年,隨著疫情來襲,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表示,今年將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預計增加 18.9 萬人,較 2019 年同比增加超 20%。


這些碩士畢業之後,假設每年只有 20% 的人想要繼續在國內讀博深造,考博的人數也會有很大增長,面對有限的博士招生名額,競爭自然愈發激烈,就會造成所謂的「考博熱」。


疫情之下,考博不僅「熱」,更可能「水深火熱」


在碩士大幅擴招的背景之下,所謂的「考博熱」其實只是一種常態化的現象,但在疫情之下,今年的「考博熱」或許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


根據青島大學研究生院的報導,2020 年,報考青島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的人數為 864 人,其中公開招考博士 774 人、碩博連讀 13 人、申請考核 77 人,較去年同比增長 27%。

圖片來源:青島大學


同樣的,杭州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也創下了歷史新高,報考 107 人,錄取 16 人(報錄比 6.7:1)。

圖片來源:杭州師範大學


考博人數創下新高,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導致的就業形勢嚴峻,許多碩士畢業生在找不到滿意工作的情況下,將讀博作為就業的緩衝;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疫情對全球形勢造成的影響,一些碩士畢業生不得不改變計劃,選擇在國內深造,甚至連國內的一些地區,如台灣,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招生都受到了影響。


根據中新網 7 月 28 日的報導,2020 年大陸在台就讀碩博共錄取 655 人,較 2019 年減少超過一半,招生達成率僅約 43%,博士班招生達成率更不足兩成。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除了台灣,赴美攻博在今年也成了問題,5 月 29 日,美國白宮發布了一項由川普簽署的禁令:暫停部分中國學生和研究者進入美國。

圖片來源:National Security & Defence


這一舉措對中國學生申請赴美讀博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甚至那些在美國的已經拿到了這類簽證的學生或訪問學者,他們的簽證都可能會被取消。


無獨有偶,據 Nature 報導,日本將對國際學生和研究人員的簽證申請進行更徹底的審查。

圖片來源:Nature


走不出去,又想繼續深造,那就唯有選擇在國內讀博,這也造成了今年考博的水深火熱,即使有三篇一區一作 SCI 在手,也有可能在博士申請考核中摔下馬來。


回歸理性,考博雖「熱」,但並非唯一選擇


但對於一些同學來說,一年的考博失利並不會讓他們氣餒,一戰未果時,有些同學仍不乏二戰的勇氣,根據考博圈的一項調查,二次考博的人群在接受調查的人中仍占 15.27%,甚至還有幾位 4 次考博未果,仍在進行第 N 次拼搏。

圖片來源:考博圈


但是太執著於考博,有時也並未理性之舉。


舉個例子,小 A 去年考博失利後,聯繫了一個心儀的實驗室,希望通過擔任科研助理來換取之後申請博士的機會,但當其真正來到實驗室進行工作時,發現打著同樣主意的人並不只有他一個,雖然付出了一年的努力,最後實驗室的 PI 還是選擇了另外一位同學,無奈之下,小 A 最後還是選擇了就業。


這樣的情況在近些年並不少見,博士申請考核制的流行,讓許多科研成果不佳的碩士畢業生們另闢蹊徑,希望用擔任科研助理時的努力打動導師,從而獲得導師的推薦,實現自己的博士夢,但並非所有人都可以求仁得仁,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也不在少數。


此外,根據考博圈的調查,超過半數的人對於考博成功的把握其實並不大,甚至還有 5.64% 的人幾乎沒有把握。


圖片來源:考博圈


如果只是因為覺得碩士不好找工作就選擇考博(據考博圈調查,約占 27.66%),在有些時候其實並不是一個最優的選擇,畢竟,凡事只要存在競爭,就有失敗的可能,而失敗的結果,往往就是一年的光陰。


再者,博士畢業並不意味著一定好就業。一方面,博士研究生畢業時,大多青春年華已逝,年齡劣勢凸顯。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以利潤最大化為首要目標,當前社會中「唯學歷論」的論調正在被逐漸淘汰。


故而,面對「考博熱」,大家應充分結合自身情況,理性對待,若非盯死只做科研,先就業,儲備經驗,再擇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