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基新作,開播9.1分熱度第一,今年韓劇最大的爆款沒跑了

影視劇材優選 發佈 2020-08-12T16:28:39+00:00

最新韓劇《惡之花》,由曾執導過《自白》、《通往機場的路》的金哲圭導演,李准基、文彩元繼《犯罪心理》後二度合作了這部懸疑愛情劇,講述一個警察妻子查案追尋丈夫秘密過去的故事。

最新韓劇《惡之花》,由曾執導過《自白》、《通往機場的路》的金哲圭導演,李准基、文彩元繼《犯罪心理》後二度合作了這部懸疑愛情劇,講述一個警察妻子查案追尋丈夫秘密過去的故事。開播不久,豆瓣攀上9.1高分、實時熱度第一的位置。

《惡之花》不同於以往韓劇,在故事獨創性、拍攝手法、導演立意方面皆十分亮眼,有殺人嫌疑的男主與身為警察的女主之間的追逐,從設定就帶著刺激的意味。

關於劇情的解讀眾多,本文不執著於此,而試圖另闢蹊徑,探尋導演是如何營造驚心動魄的反轉,同時又暗藏玄機?

下文將從構成反轉的元素,鏡像的運用,與鏡頭的角度入手,結合導演的巧思與李准基的雙面演技,看《惡之花》的致命魅力為何?導演是如何抓住觀眾求刺激的心理,使劇內外皆達到諷刺"偏見"的主題效果的。

反轉的秘密:鏡像語言打破"眼見為實"

鏡像理論最初由精神分析學家拉康提出。運用在這部劇,可以簡單理解為,這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我"、"理想的我"與"社會化的我"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鏡像也是詩意的語言,起著特殊的作用。

《惡之花》中頻繁出現的鏡像構圖,主要目的只有一個,表達人物隱藏了另一副面孔,也就是"真實存在的我",其他正常鏡頭展現的,往往是"理想的我"或者"社會化的我",通過不斷打破"眼見為實"的定律,形成人物的反轉。

如男女主的親吻從倒影開始,鏡頭緩緩搖上去,兩人才正式出現。而倒影是暗示,兩人的夫妻關係似乎不如看上去理想。

與父母聚餐一幕,鏡子出現了兩次。第一次鏡中有男主、女兒、父母。為何不直接拍餐桌,非要通過狹長、黑暗的鏡子來拍?明明畫面右邊是暖黃光,觀眾卻只能聚焦在一個冷色暗調的綠框鏡中。

正是暗示,這不是一個正常的家庭關係。緊接著媽媽嘲諷男主:"你一個有著如此過去的人,還和一個警察是天生一對麼?"

第二次鏡中只有男主抱著睡著的女兒,看似溫柔,卻暗示他隱藏了"真實存在的我",很快便揭示男主曾涉嫌兇殺案,他改名換姓逃過了通緝。

鏡像讓觀眾認識人物及其關係,又時刻提醒著,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的

第一集案件中,審訊室的鏡子映出嫌疑人的側臉,搭配警察說:"從外表上看,他這個人真的很端正",有一種諷刺之感。

記者來找男主時,進門第一個鏡頭也透過鏡子拍,記者的目的不詳、與男主的關係複雜,這些都是鏡子傳達給觀眾的隱藏信息,隨即導演會通過對話、回憶來證實。

還有一些非常簡單、明顯的鏡像運用,更直接地映射人物真實自我:被捕之前,對鏡化妝的女嫌犯,露出了反社會的真實面貌;通過對鏡練習表情的男主,才得知他有某種情感障礙;男主替女兒"報仇"後對著鏡子露出兇狠的表情,兩面鏡子的折射下分裂出了三個他,由近及遠分別為側臉、背面、正臉,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他?

另一個反轉必備元素是鏡頭的調度

目前更新的4集中,有不少驚心動魄的場面,其中高樓懸掛要數最驚險的一場戲。

先是一個傾斜的仰視鏡頭,營造一種他很厲害的效果,接著鏡頭搖高,拉到與男主水平位置,依舊傾斜著,代表危險的存在。然而鏡頭繼續拉高,變為俯視角度的遠景,高度與危險係數也昭然若揭,觀眾的心也跟著懸了起來。

如此驚險還不夠,既然導演要"玩心跳",也需結合天時地利,男主藏身窗外影子暴露了自己,就在女主轉頭前,光卻神奇的消失了,影子也隨即消失。本以為會鬆一口氣,女主卻還是發現不對勁向窗戶走去,再次反轉。

倉庫追擊、打鬥一幕中,鏡頭反覆快切,並特寫男女主的手部動作,和男主扔出的錘子,造成一種男主為逃命不惜砸女主的錯覺,但實際上只是打爆燈管,一瞬間的火花四濺照亮了整個倉庫,十分驚險。

從鏡頭的角度,可看出導演對懸疑風格把控得很到位,隨著男主秘密逐漸暴露,節奏越來越快,差點被女主抓到的場面也越來越驚心動魄。

李准基演技上熱搜:4種情緒快速切換全靠眼神

《惡之花》除拍攝層面上的用心與巧思,李准基的演技更是主要看點,開播兩集時演技話題登上熱搜,韓網一致好評。

李准基飾演的都賢收是中心人物,所有疑點都圍繞著他,主線明確。而獨立案件、牽扯出的人物,皆為了揭開男主秘密過往而服務。可以說,和李准基過去主演的《兩周》、《武法律師》類似,是絕對的"大男主劇"。

恰好《兩周》中李准基也是飾演蒙冤被追捕的嫌疑犯,但相較之下這次的人物更加複雜、豐滿,不單單是善良被冤枉,背後的黑暗面也需著力刻畫。

好在李准基的演技一向很穩。他的眼神尤為細膩,尤其飾演一個有情感障礙、需要學習表情的人,刻意練習與真情流露的差別很大。刻意練習的"幸福"表情,整個臉非常僵,眼神凌厲完全無笑意。

對比回憶中他看到女主笑,受到感染,而不自覺也露出了幸福的笑,這時的眼神柔和又真誠。

這段的情緒轉化完全通過眼神傳達。女主因沒見過他笑而愣住了,他也跟著愣住,又看到父親的幻影,眼中一瞬間由發愣轉為驚恐、害怕。回過神來,又是遷怒於女主,露出難以置信的眼神。

短短几秒鐘,4種情緒快速、自然切換,演技可見一斑。

縱觀4集,導演似乎格外喜歡拍攝李准基的面部特寫鏡頭,通過他細微的眼神變化來帶動情緒。

如被背叛、謀殺之後的反擊,李准基的失去理智的眼神,到扭曲、耍狠,再到看見幻影的遲疑、懷疑自我的眼神轉變,情緒飽滿又流暢,感覺得到此刻演員是完全投入到這個人物當中的。

緊抓觀眾心理:鏡像理論劇外應用,直諷偏見主題

即使《惡之花》在懸疑風格下足了功夫,李准基的雙面演技令都賢收這個人物疑點重重,但金哲圭導演還是表示:"這部劇基本上,就是披著神秘懸疑外衣的愛情劇。"

綜合導演的說法、前4集的線索、記者的加持、與李准基選劇本的偏好,基本可斷定男主不是真兇,只是患有情感障礙的涉案嫌疑人,一邊挖掘真相一邊被女主救贖的故事

然而一開始,各種"連環殺人案與警察當夫妻"、"反社會人格殺人魔"的宣傳不絕於耳,似乎觀眾很期待看到這樣"刺激帶感"的設定,並且拒絕男主後期"洗白"。

雖可理解為宣傳噱頭,但對導演來說,這可能是正中下懷,剛好對上了他在這部愛情劇中不斷強調的隱藏主題:偏見

"偏見"在前4集中至少出現了5次

最直接的一次,是男主解決女兒問題時,他進門直接向對方道歉,理由是:"爸爸要把你教育成善良的孩子,現在大家對你的風評變好了呢,如果以後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人家都不會懷疑你呢,反過來,如果風評不好,就會最先受到懷疑。"

這對應他自己因風評不好,而百般受害的過去,算是男主借女兒之事的自白

剩下幾次,皆是借別人之口表達了偏見的嚴重性,如少年記者霸凌男主時理直氣壯:"里長大叔說,你不正常是隨你爸。"這句話有一個細節,記者不僅明示自己的偏見,還挑明了里長的偏見,暗示之后里長之死的罪名安到男主身上,合情合理。

還有南順吉背叛男主,試圖謀財害命,接到恐嚇電話後下意識認定是男主要殺他;村裡人認為男主不正常被鬼附身,舉行跳大神儀式;借記者之口說出"反社會人格";就連女主也認為抓到都賢收就可以升職,還能研究反社會人格障礙的遺傳因素。

男主是否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目前無定論,全是不了解他的人在給他下定義。

觀眾但凡看到男主不正常舉動,如看視頻學習表情,就斷定他是反社會人格,這也是一種偏見。認為有反社會傾向,就一定是殺人犯,更是可怕的偏見。

事實上,情感障礙有很多種,學習表情根本算不上反社會人格,《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中的自閉症哥哥也需要看圖學習表情。除此,"情感遲鈍"、"情感麻木"、"情感衰敗"都可能出現無法正常表達情感的狀況,甚至"反應性精神障礙"會表現出緊張、恐懼,出現片段幻覺及妄想,似乎也能解釋男主不時看見父親恐怖幻影的原因。

這又回到前文所述的鏡像

鏡像理論最初從精神分析學,之所以延伸到影視並廣泛運用,是學者們發現,銀幕是觀眾和敘事中人物的一面鏡子,而觀眾在其中尋找到自我的想像性滿足。

簡而言之,觀眾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人物身上,現實中做不到,但又想尋求刺激感,把這樣的期待帶入男主,從而獲得共鳴或滿足感。所以,男主只要表現出一絲端倪,露出人前人後不同面貌,就很容易被認定成"反社會人格殺人魔",只因這正是觀眾內心想要看到的"刺激帶感"設定。

導演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不僅在劇中多次用鏡像表達人物,還抓住觀眾求刺激心理,利用銀幕這個"無形的鏡像"映射出劇里劇外偏見的存在,都是強大且可怖的,使諷刺的效果達到極大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