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新的導演,牛振華的表演,成就永不過時的經典

影視地平線 發佈 2020-08-10T04:12:06+00:00

因此,對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不斷湧現出的都市喜劇電影,觀眾表面上看到的是很多讓人捧腹大笑甚至尷尬不已的生活情節,可如果根據時代背景來分析,就會發現,這些搞笑生活片段背後所蘊含著的,是社會過渡中自我身份的認知和自我精神的找尋。

被時代發展裹挾著的個體不自覺呈現出的精神狀態,其實很大程度上都具有矛盾性一方面是對於舊秩序中根深蒂固傳統思想的無法擺脫,另一方面是對於新秩序中開放變革的現代思想左右搖擺。

從舊秩序到新秩序過渡時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社會外部環境的轉變,同時也有個體內部精神的轉變。

因此,對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不斷湧現出的都市喜劇電影,觀眾表面上看到的是很多讓人捧腹大笑甚至尷尬不已的生活情節,可如果根據時代背景來分析,就會發現,這些搞笑生活片段背後所蘊含著的,是社會過渡中自我身份的認知和自我精神的找尋

在第五代導演中,比起張藝謀和陳凱歌等人對於舊社會制度和倫理道德的批判反思,黃建新卻一反常態地將鏡頭對準了正在發生變化的現代都市生活他在摸索中展望,也在探尋中回歸。

無論是八十年代的「先鋒三部曲」,還是九十年代的「都市三部曲」,恰如其分的諷刺總是會藉助開放式的結局來完成思想的傳遞,不激烈卻深刻。黃建新就像是站在新舊秩序交替前沿陣地的鬥士,梳理著集體的崩塌和個體的迷失,以及物質的泛濫和精神的迷茫。

之前,我已經說過了黃建新「都市三部曲」中的《站直囉別趴下》和《背靠背臉對臉》,相比較這兩部針砭時弊的力度,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紅燈停綠燈行》就顯得緩和了許多。或許是出於某種妥協,但我想,他更多的是完成了對於現代都市精神內核的最終詮釋。

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一所駕校,這符合黃建新一貫的以小見大的敘事風格。學車只是表象,而最實質的核心,就是利用學車這件事將不同身份的人匯聚在一起,然後,在相互碰撞中,慢慢窺探著時代變革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的印記,從而剖析著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

駕校就相當於社會,各種潛規則的展示並不是為了簡單的批判,而是試圖走進每個人真實生活的同時,努力跨過這些潛規則的束縛,嘗試去找尋人們內心依舊殘存的人性閃光點,從而在無限放大中,將過去集體生活時代中所擁有的善良本性傳遞下去。

也許,計劃經濟朝著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個人私慾會被物質利益所誘惑而不斷膨脹,社會欣欣向榮的背後也總是會存在藏污納垢的現象,可是,最終能夠決定社會前進的重要因素,還是潛藏在每個人心底的善良本性,這也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

黃建新的作品是在揭露並批判社會醜陋的一面,但他同時也把自己對於美好的希望放了進去,這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嚮往,更是一種堅定。

所以,他的都市喜劇電影一點兒都不好笑,正如影片中每個帶著不同目的學車的人,其實他們最終學的是社會的生存規則,苦澀但現實。我想,如今的生活亦如那時候的生活,一切都在改變,可一切又都好像沒有改變。

1

上映於1996年的《紅燈停綠燈行》改編自葉廣芩原著《學車軼事》。小說人物關係其實很簡單,教練、校長和學車人,但黃建新的電影,卻對小說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動,他對每個人物的生活背景都做了詳細的呈現,然後,利用不同的職業身份來凸顯時代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當然,這種問題的出現,很大一部分與當時市場經濟不斷開放的政策有關。市場放開了,汽車這種現代化的東西也就多了起來,於是,當學車這種時髦的事情不斷衝擊著人們的生活時,大家雖然都趨之若鶩,卻並沒有對於未來生活給出合理的規劃,隨大流的盲從無法讓個體生活擁有真正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苟記者學車是為了採訪方便,可是領導問他開摩托車不是更方便時,他無言以對;下崗女工程芬學車是為了能夠找份開出租的工作,可是對於這個行業的認知卻還是很膚淺的;個體戶綠豆學車純粹是母親逼著去的,他自己沒多大興趣;大款老差學車則更多的是為了將來能夠藉助豪車凸顯自己的地位。

每個人抱著不同的目的聚集到駕校,可是,卻無法為自己的這些目的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新鮮事物的出現,總是伴隨著一哄而上的盲目追逐,這或多或少暴露出被時代裹挾著的個體思想和精神上的迷茫。

尤其是,當大家突然從集體生活中脫離出來時,之前習慣依賴集體的個人不得不學著依賴自己,而這種對於自我身份的認知是需要諸多的經歷和漫長的時間。即便當時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可這涉及到的,是要打破原有的生存規則,嘗試去理解並接受新的生存規則的問題。

其實,影片中的矛盾焦點主要集中在苟記者和大款老差身上,前者擅長遵從後利用規則,後者擅長破壞後制定規則。

在剛開始學車的時候,為了能夠讓教練方便多傳授技巧,不為難大家,苟記者提議每人掏五十塊錢,一起給教練買茶葉和煙,而且他還利用職務之便,拍攝教練不雅照片用作報復工具。

從這裡可以看出,長期與各色人物打交道的記者,其實早已深諳人際關係的處理,那種本應該以真誠為出發點的相處模式,卻因為利益的摻雜而變成了純粹的交易。如果說,集體經濟中的強制約束可以暫時性的壓制個人慾望的膨脹,那麼,市場經濟中的鬆散管理則讓個人的私慾不斷泛濫。

既然有人會利用規則,那麼,就會有人破壞規則,而電影中規則的破壞者恰恰是擁有財富的老差。他可以花一萬多隨便享受學車優惠,也可以花錢請人幫忙發動車和清洗車,錢是萬能的,至少老差是這麼認為的。

這就涉及到了改革開放背景下的資源分配問題。借著發展趨勢和政策便利獲取財富的人,往往並沒有學會如何合理的利用財富,物質帶來的享受衝垮著自我思想和素質道德的提升,而當初社會發展提出的先富帶動後富的口號,也不知不覺中流於了形式,這也就很容易造成社會階層的分化。

所以,影片中老差可以利用金錢去破壞規則,甚至直接修改規則,這其實是很現實的現代都市生存規則,只不過,電影做了濃縮的處理,沒有放大和延伸,卻也讓觀眾頓感苦澀和無奈。

雖然,電影的發生地只是聚焦在了駕校,可從導演對學車的五個人身份設置,就能看出其中的小心思。

程芬屬於下崗工人,綠豆屬於個體戶,老差屬於資本家,大學生屬於知識分子,苟記者屬於自由職業。五種不同身份的人,代表著五種不同的價值觀,可是,他們之間卻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屬於正在發生著的社會變革中的一份子。

創作者將這五個人聚在一起學習開車,難免會產生各種矛盾,而五個人對於學車缺乏比較明確的目的性,也在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情發生之後, 暴露出社會變革存在的短板。

的確,人們現在已經不愁吃喝了,可是,對於生活卻失去了方向感,各種社會規則看似是用來規範人們行為的,可是,卻終究無法抵擋精明的算計和金錢的誘惑。

這個駕校無形中代表了整個社會,社會秩序的交替和社會規則的漠視伴隨著個人生活的迷茫和精神的困頓,每個人看似自信滿滿,可學車行為背後所支撐他們的目的卻是處於空白的。最後,大家車學成了,教練也因為工作問題被辭退了,但是,接下來又該如何面對不知所措的生活呢?這的確是值是得思考的問題。

社會裹挾個體,個體推動著社會,新舊交替必然會經歷長時間的迷茫期,可反觀當下,這個迷茫期仍舊存在,電影中呈現的社會亂象也依舊上演著,物質和精神錯位,社會和個人斷裂,新秩序已然建立,可又該如何平衡舊秩序中遺留的東西呢?這的確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

黃建新早期執導的作品,的確具有很大的現實諷刺意義,可是,卻總是有意無意的在這些在作品中埋下一種人性本善的思想主旨,無論是《站直囉別趴下》中的作家,還是《背靠背臉對臉》中的代館長,甚至是《紅燈停綠燈行》中的學車人。

雖然,在新舊時代變革中,個體不斷遭受到物質或是權力的粗暴干涉,但並沒有讓他們徹底喪失掉做人起碼的道德底線,這是新舊秩序過渡中難能可貴的傳統精神品質。

綠豆雖然做人不靠譜,但起碼對癱瘓的老母親孝順有加;大款老差雖然財大氣粗,但並不吝嗇且最後也兌現了請大家去大酒店吃飯的承諾,也答應給以後戒毒成功的綠豆安排工作;苟記者雖然做有償新聞,對上級領導溜須拍馬,甚至為了報銷發票千方百計,但最終卻撕掉了發票保住了最後的尊嚴。

在影片最後,並沒有將對社會的諷刺和批判貫徹到底,黃建新只是選擇了呈現醜陋,然後用一種和諧的方式進行收尾,將思考留給了觀眾。

大概有人會對此頗為失望,覺得第五代導演中的黃建新向市場妥協了。但我想說的是,其實,這正體現了黃建新執導的所有影片的核心主旨。

站在時代發展的埠,清楚明了地看到當下社會存在的各種醜陋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從浮躁和迷失中提煉出不曾丟棄的善良本性和精神品質,這才是最重要的,畢竟,發現人性醜陋很容易,但發現那些依舊存在的人性美卻並不容易。

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確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對於個人生活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被迫捲入其中,他們不知所措卻不得不做出選擇,夾在新舊交替的中間,不斷暴露著生活上的盲目盲從以及精神上的隨波逐流。

但不能忽略的是,危難時刻個體匯聚成群體所爆發的團結意識和奮鬥意識是強大且牢固的,我想,普通人心中那份在傳統文化薰陶和影響下保持著的人性本善,只是暫時性的被封閉起來,一直尋找著合適的寄存處。

站在現代都市裡,黃建新就像是一個「拾荒者」,不斷從對社會醜陋的批判中將美好的東西撿拾起來,他在展望,更在回顧,就像這部電影,私慾橫行物慾橫流,規則被利用被破壞,可因為所有人都存在的善良本性,就足以說明,社會的確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可惜,這樣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諸多脫離實際的幻想,難道,是因為社會進步到不需要批判了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