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二:這個人格問題,要靠7個步驟加快康復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發佈 2020-08-10T17:42:36+00:00

根據北大六院司天梅教授發布的數據顯示,高達約40%至50%的抑鬱症患者為難治性抑鬱症,他們服用了兩種或以上不同作用機理的抗抑鬱藥、足量足療程治療後,效果仍不佳。

根據北大六院司天梅教授發布的數據顯示,高達約40%至50%的抑鬱症患者為難治性抑鬱症,他們服用了兩種或以上不同作用機理的抗抑鬱藥、足量足療程治療後,效果仍不佳。

難治性抑鬱症為何難治?

難治性抑鬱症的患者與典型的抑鬱症患者有何不同?

在之前分析難治性抑鬱症的文章中,我們指出,有學者認為,所謂的難治性抑鬱症,應該是抑鬱症同時合併有其它精神疾病或其它疾病。

比如,大約59%的抑鬱症患者合併有一種或兩種人格障礙,而且合併兩種人格障礙的更多。這是一個令大眾驚訝的數據。

今天這篇文章繼續深入分析難治性抑鬱症的本質。

01

臨床研究發現,抑鬱症合併與強迫相關的精神心理特徵或障礙的情況也比較常見。這兩類症狀的互相影響也是導致難治性抑鬱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什麼叫做與強迫相關的精神心理特徵或障礙?這裡指的主要是以下這5種:

強迫型人格特徵、強迫型人格改變、強迫症、強迫型人格障礙、以及強迫症伴精神病性症狀。

我們認為,如果不進行有效干預,這5個與強迫相關的精神心理特徵或障礙一般會按照以上順序,由輕到重,逐漸演變。

其中,強迫型人格特徵還算不上是病,只是代表了個體有某種性格特質。但強迫型人格改變、強迫症、強迫型人格障礙、以及強迫症伴精神病性症狀已經屬於精神心理障礙範疇了。以下為了閱讀方便,我們暫且把這4種與強迫相關的精神心理障礙稱為「強迫病症」。

臨床研究表明:

約31.7%的抑鬱症患者合併有強迫型人格障礙;

抑鬱症伴發強迫症的發生率約為15%至43%;

反過來,強迫症的患者中,約有1/3合併患有抑鬱症。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根據我們對廣義上「人格改變」的理解(患者有人格異常,但未達到人格障礙的標準,仍有一定的反省能力,較易糾正),患有強迫症、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患者,肯定也經歷過強迫型人格改變的階段。

所以,有一些學者已經意識到,以上強迫病症是引起抑鬱症多次復發、難以康復的重要危險因素。

可惜,主流精神科缺乏對強迫病症深入的了解和高效的診療手段。比如,強迫症被稱為精神科的「牛皮癬」,整體上的藥物治療效果還不如專業的心理治療;強迫型人格障礙則更甚,精神科臨床和心理從業人員對「人格障礙」普遍有強烈的無力感,認為患者難以康復。

所以,對於抑鬱症合併強迫病症這個課題,無論是臨床上還是科研上,國內目前都非常缺乏研究和臨床積累,查閱資料時發現相關的醫學文獻非常少。

因此,以下以我們基於多年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和臨床心理干預經驗,對於這個話題展開分析,解釋這一類「難治性抑鬱症」患者的心理活動和病情發展過程,試圖理解其「難治」的原因。

以及,最重要的是,父母發現孩子屬於這種情況時,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02

我們在「雙相障礙」的系列文章中,曾詳細對雙相障礙合併強迫症這個話題進行分析。其實,抑鬱症合併強迫症的心理發生機制也是類似的。

為了便於讀者理解,以下根據抑鬱症和強迫症出現的先後順序不同而進行分析。

第一種情況是,患者先被診斷為抑鬱症,再出現明顯的強迫症。

這一類患者遭受過疊加性的心理創傷,而且臨床中發現,影響他們性格的、最早的重大創傷多數出現在幼兒園、小學。比如遭受來自原生家庭的粗暴教育、父母的嚴厲要求,又或者遭受過幼兒園、小學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同學的欺凌等。

因此,這一類患者往往表現為不自信、內向、膽怯、習慣了忍讓。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言行舉止令人不滿,內心非常缺乏安全感。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這種性格是天生的,其實,我們通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發現,這類性格的背後是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著他們遭遇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越來越多,他們會逐漸出現偏執型人格改變,也就是變得更加敏感、多疑和謹慎。其中,也會出現過分地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等強迫型人格的顯著特點,但仍較輕微。

這一類孩子還有個特點,他們往往非常渴望父母、老師和同伴的認可和表揚。偶爾他們得到外界的表揚時,內心會非常高興。為了再次得到表揚,他們會拚命努力,慢慢開始自我施壓,並追求完美。而換取外界認可的途逕往往就是刻苦學習,追求好成績。

這時,他們的強迫型人格特徵就更加明顯了,有的已經達到了強迫型人格改變的程度。他們在生活的各方面中表現得過分謹小慎微、對自己嚴格要求,有時會給人一種拘泥的、缺乏變通的感覺。有時因為害怕出錯,他們會在一些別人看來並不困難的決定上反覆糾結。

那後續他們是如何情緒崩潰,罹患抑鬱症的呢?

這一類青少年的內心是壓抑的,長期處於慢性應激狀態,時間久了以後,學習狀態往往會下降,成績下滑。但他們難以接受這個結果,又無力改變,於是精神崩潰。

又或者,有另外的創傷事件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他們陷入抑鬱發作。

總之,往往到了這個時候,父母才意識到孩子的精神心理問題,到醫院就診,一般被診斷為抑鬱症。

但其實除了抑鬱症,這類孩子當時已經有強迫型人格特徵、甚至強迫型人格改變了,但並沒有在某個特定、具體的事件或行為上有強迫症狀,所以不符合強迫症的診斷。而大多精神科醫生也不具備識別人格特徵和人格改變的意識和能力。

換言之,很多臨床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從業人員忽視了一個規律:

在患者可被診斷為焦慮症、抑鬱症、雙相障礙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時,雖然他們沒有具體的強迫症症狀,但很可能已經有強迫型人格特徵或人格改變了,這個因素往往會成為康復的巨大障礙。希望我們主流的臨床精神科醫生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和知識。

這一類患者如果繼續發展,抑鬱症症狀得不到緩解,他們的強迫型人格改變也會越來越嚴重。後續在一些創傷事件、錯誤認知等多方面的影響下,他們很可能會出現具體的強迫症狀,比如反覆糾結明知道意義大不的問題,反覆數數、洗手、檢查門鎖等等,然後被診斷為強迫症。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強迫症的症狀會隨著抑鬱症狀的加重而加重、減輕而減輕,但不會完全消失。如果病情一再加重,或久久難以緩解,其可能進一步發展至強迫型人格障礙。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修復這一類患者成長經歷中的創傷就非常重要。只要創傷得到修復或部分修復,情緒平穩了,強迫症狀會減輕,再加上科學的、積極的引導,其強迫型人格改變也就更容易糾正,打破惡性循環。

03

第二種情況,是患者先出現強迫症狀,被診斷為強迫症,再出現抑鬱症

當然,如上面所說的,強迫症並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患者一般已經經歷了強迫型人格特徵階段,出現了強迫型人格改變。那這一類患者的強迫型人格特徵是如何產生的呢?

臨床實踐發現,這一類患者從小雖然也遭受過一些心理創傷,但比較少。相反,他們往往接受過外界的不少讚揚,甚至不排除有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他們往往從小活潑、開朗、聰明,在幼兒園、小學裡表現好、成績優,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優秀幹部,總是獲得老師、家長們的一致讚揚,獲得同伴羨慕。

所以,這一類孩子與上面那一類孩子的表面性格幾乎完全不同。雖然上面那一類孩子的成績可能也很好,但往往只體現在學習或其它某一方面,而且給人感覺不自信、壓抑,有點像個「書呆子」。但這一類孩子則從小是「明星人物」,除了學習,課外活動、興趣特長、待人接物等方面也很優秀。

所以,這一類孩子給人的感覺是自信而外向的、陽光的,似乎挑不出什麼大毛病,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而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表現良好,習慣了並享受著自己是優秀的、受人矚目的和被誇獎的狀態。為了維持這種形象和地位,他們也會不斷努力,用高標準要求自己,此時可能有輕微的強迫型人格特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某種意義上,這一類孩子內心是自信的,自我感覺良好,甚至有一點點小自負,但也不嚴重,更加不是輕躁狂發作狀態。但由於幼兒園、小學生活中沒遇到大挫折,他們的「自信」實際上也比較脆弱。

升上初中、高中後,由於他們以往很優秀,通常就讀的是高手如雲的重點中學。這時跟周圍的人一比,他們的優秀就不那麼顯眼了,學習壓力驟增,而且很可能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名次一下子就下去了,優越感一下子沒有了。

這一類孩子往往是接受不了這種現實的,他們仍然希望自己是最優秀的、最受關注的。他們開始焦慮,自我施壓,拚命想辦法提高成績,並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都要做到最好。

他們越是焦慮,其強迫型人格特徵越是得到強化,不斷追求完美,慢慢便發展出來具體的強迫症症狀。如果去醫院就診,往往可被診斷為強迫症。

這一類孩子以往太優秀了,父母和孩子自己對未來的期待都是很高的;突然被診斷強迫症,孩子和家長都很難接受。但主流精神科對強迫症又缺乏高效治療手段,症狀難以快速緩解。

於是,強迫症狀和學業上的雙重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學習障礙更加嚴重,接著便容易精神崩潰,陷入抑鬱發作,甚至完全拒絕上學。

在這個階段,這一類孩子有個顯著特徵,如果學習壓力明顯減輕,比如請假、休學、轉班、轉學等,大部分孩子的抑鬱情緒會大幅度減輕,很快就表現得如往常一般開朗、活潑,看上去像是抑鬱徹底康復了,但往往仍有一定的學習障礙症狀,強迫症的症狀往往也會明顯緩解,但強迫型人格改變其實仍然明顯存在。

在臨床中,我們會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和深度催眠下條件重建技術(CRRDH),先解決孩子與學習障礙相關的強迫型人格改變和相關創傷。包括修復他們關於學習過程中遭受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修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被過度誇張,自視過高),然後再建立高效學習狀態。

而且,一定要糾正他們的不良心態,不要過於追求一時的優秀和外界的讚揚;而是要腳踏實地,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積極的、遠大的學習目標,內心才能更堅定、淡定。

04

不過,能接受我們這種高效、深入而精準化的心理干預的患者和家庭非常少,那大部分抑鬱症合併強迫病症、發展為難治性抑鬱症的患者,家長該如何應該對這種情況?

尤其是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加快孩子的康復?

第一,父母一定要積極學習科學的精神心理知識,了解疾病的本質和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

具體來說,可以閱讀我們的文章、收看我們的視頻,關於與抑鬱症和強迫症,我們都寫過系列的專業文章。

建議大家還可以關注其它精神心理平台的資訊,如「渡過」公眾號,國內權威精神科專家的網絡講座和專訪等。多了解不同專家和從業人員的意見,兼聽則明,家長們對這個疾病要做到心裡有數,免於恐懼,莫亂陣腳。

第二,父母做到第一點之後,要學會分辨孩子屬於哪一類情況:

成長經歷中是以疊加性的心理創傷為主,性格內向、謹慎,先出現抑鬱症症狀,再出現強迫症;

還是以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為主,無法接受落後於他人,先出現強迫症,再出現抑鬱症症狀?

第三,對以上兩種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如果孩子屬於第一種情況,上面說了,修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非常重要,這是根源。

而且,這些創傷中的大部分往往來自於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例如粗暴、嚴厲、總是指責、否定、甚至打罵等等。

所以,父母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就顯得非常重要,必須反省自己對孩子造成過的創傷,改變對孩子的態度。最好能就以往的錯誤向孩子真誠地道歉。

通過父母持續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緩和後,孩子的偏執型人格改變、強迫型人格改變、抑鬱症症狀都會得到緩和。

而且,這些孩子的內心是非常自卑的,父母一定要學會看到孩子的進步,及時給予具體的認可,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屬於第二種情況,一開始眾星捧月,將外界的誇獎和關注想得理所當然,但一下子在現實中變得平凡時,他們無法接受。

這時,父母也有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在孩子情緒較平穩時,要引導孩子理性、客觀地進行自我評估,端正心態,並尋找在學習方法上是否有不足之處。

還有,因為這一類孩子以往非常優秀,很多父母本來對孩子寄予厚望,要求嚴厲。但孩子得病後,父母非常恐懼、焦慮,又一下子走上另一個極端,只求孩子心身健康地活著就行了,不敢再提任何要求和希望。

其實這不是理性的做法。這一類孩子本來就是有傲氣的,不願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長表現得對孩子毫無要求,說一些「爸爸、媽媽只要你好好活著,開心就行了」「大學考不考得上都不重要」這樣的話,這對孩子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傷害。

在他們看來,可能會認為父母對自己徹底失望了,毫無期待了,認為自己以後再也不可能優秀起來了。這是個很大的心理衝擊,會加重他們的絕望感。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而是引導孩子,一時的落後只代表當下,如果我們加強自我反省,總結經驗教訓,調整方法,以後仍然可以變得優秀,而且變得更加強大。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客觀、理性地看待這個事實。成功的定義並不是超越別人,而是不斷提升自己,實現自我的價值,擁有更高格局、更開闊的人生。

打個比方,這一類孩子本來被高高捧起、好比活在雲端,但進入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時,感覺突然墜入地獄,絕望而痛苦。而父母的這番引導,目的是讓孩子回到「人間」,恢復理性、客觀,孩子的強迫型人格改變才能得以糾正。

第四,父母一定要識別自身是否也有強迫型人格特徵、強迫型人格改變,甚至是強迫人格障礙。

臨床中發現,很多有強迫病症的青少年患者的父母、或父母中的其中一方也有強迫型人格特徵。

尤其是那些有文化、有能力、事業上小有成績的父親或母親,他們對待自己和子女往往都很嚴格,追求完美,過分執著於細節和規範,有的甚至令人感覺古板、缺乏溫暖和情感,長期令家人感到壓力山大。這樣的家長會令整個家庭氣氛都很壓抑。

如果父母發現自身也有一定這樣的特徵,一定要加強覺察能力,自我調整,避免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必要時,這些家長也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干預。

第五,父母一定要對成功的定義、獲得成功的方法有理性、清晰和深入的認識,並逐漸引導孩子具備「積極努力、順其自然」的心態,樹立積極的學習目標。

很多家長和孩子對於學習的目標是非常狹隘的:只有好好學習,成績優秀,考到好的大學,才有好的工作,才能過上有保障的生活,這樣才是成功的人生,而我們一定要獲得這種「成功」……

有的家長可能內心不一定這麼想,但口頭上經常用這樣的理念來鼓勵孩子、督促孩子學習,這也會在潛移默化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