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力量(深度好文)

博博館 發佈 2020-06-13T16:37:53+00:00

縱觀歷史,政變往往都伴隨著軍事和暴力,代表著流血和犧牲。但在明朝276年間的統治里,還真的有一次政變,幾乎沒有流血傷亡,而且還成功了。

縱觀歷史,政變往往都伴隨著軍事和暴力,代表著流血和犧牲

但在明朝276年間的統治里,還真的有一次政變,幾乎沒有流血傷亡,而且還成功了。

它就是,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是指在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

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奪門之變」背後的故事。

公元1457年的初春,天氣還沒轉暖,北京城崇文門外,成千上萬的北京市民正在刑場外圍觀一場行刑。

而被處決的人不是皇室宗親,也不是貪官污吏,而是挽大廈於將傾、救大明於覆滅命運的于謙。

半個月前,英宗朱祁鎮在官僚徐有貞等人的支持下,趁著景帝病重,率人破牆奪門出南宮,廢掉景帝、重回皇位,上演了一場「奪門之變」。

而朱祁鎮復辟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撫民心,也不是重修政法,而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證,選擇殺死於謙。

就這樣,大明王朝的第一忠臣于謙,成了這場政變中最大的犧牲品。

此刻,人們看著刑場上的于謙,不禁想起他曾做過的那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一詩成讖,他終究,還是成了被烈火焚燒、受粉骨碎身、卻獨留清白在人間的石灰。

一時之間,圍觀群眾無不悲慟大哭,悲哀之情侵染了大明的整片天空。


土木之變亂人心,改立帝王衛北京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領20萬大軍御駕親征,抵禦北方入侵的瓦剌。

但朱祁鎮空有一番鬥志,卻並無軍事才能,他甚至把戰爭指揮權,讓給了自己寵信的太監王振。

而在王振的胡亂指揮之下,這20萬大軍在河北土木堡,被瓦剌全部殲滅,而明英宗朱祁鎮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土木堡慘敗、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滿朝文武驚慌不已,于謙也悲痛難忍。

為了安定民心,于謙不得不奏情皇太后立即下詔,立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

但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此時的太子朱見深才兩歲,根本擔不起治國的重任。

於是,為了粉碎瓦剌以英宗朱祁鎮要挾明朝割地賠款的陰謀,于謙等人擁立監國的朱祁鈺為新一任帝王,稱為「景帝」,而遙尊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


(朱祁鈺)

果然,瓦剌一看自己手中的王牌人質變廢牌之後,就又大舉興兵,調了數十萬大軍,前來攻打北京。

在危難之時,有人主戰、拚死應敵;有人主和,學宋朝南遷、逃命要緊。

于謙深知南遷後,明朝即將重複宋朝覆滅的命運。於是,他就嚴厲斥責鼓吹南遷的人。

而在於謙的帶領下,北京軍民一心,粉碎了瓦剌軍攻占北京的野心。

所以說,這一場「北京保衛戰」打下來,瓦剌不但沒有把北京攻占下來,還讓手裡的人質失去了價值。

於是,為了恢復與明朝的貿易往來,瓦剌不得不把英宗朱祁鎮送還回來。

而大明王朝,也最終得以轉危為安。


貪心不足蛇吞象,得隴望蜀改儲君

按說,哥哥朱祁鎮回來了,那弟弟朱祁鈺就應該把皇位再讓出去。

但是,這時候的大明當家人,可不歡迎這位前任皇帝。

因為,權力是一種會讓人上癮的毒藥。

在當了一年的皇帝後,朱祁鈺愛上了掌權的滋味。

所以,他不但沒有把皇位讓出去,反而對所有大臣說,既然已經把他推為皇帝了,就讓他一直當下去吧!

得知朱祁鈺的想法,于謙很是無奈,但他知道,這時候如果硬廢朱祁鈺的話,一定會造成很大的波動,影響到剛剛恢復和平的大明。

於是,為了能讓人民得到真正的安穩,于謙選擇默認了朱祁鈺的做法。

得到默許的朱祁鈺,這才派人把哥哥朱祁鎮從瓦剌人手裡帶回來,並接回了北京。

只不過,朱祁鈺為了讓朱祁鎮知道自己的處境,他故意把迎接儀式弄得十分簡單。

而且,在帝位交接儀式過後,就馬上把朱祁鎮送進了堪比冷宮的「南宮」。


(朱祁鎮)

其實,如果這時候朱祁鈺應該懂得知足,既然已經奪權成功了,那就好好當一個安穩皇帝。

但是,人的慾望是很難滿足的。

朱祁鈺可能想著,自己都已經把哥哥的皇位給搶了,那再把侄兒的儲君之位搶給自家兒子,也是理所應當的!

說干就干,朱祁鈺用加官進爵、豐厚賞賜的方式來收買朝中大臣。

最後,在他的操作下,大明的儲君終究還是變成了他的兒子。


徐有貞趁機作亂,朱祁鎮再奪皇位

就在朱祁鈺以為,這個皇位已經被他徹底坐實的時候,他的兒子病死了。

而此時朱祁鈺並沒有其他兒子,這就意味著,他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太子之位又丟了。

還沒等朱祁鈺再生出繼承人的時候,他自己也患上了重病。

這場病來得又急又猛,很快就把朱祁鈺拖到死亡邊緣。

但他太迷戀這皇帝寶座了,哪怕已經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他也堅持說自己只是感冒而已,過幾天就可以痊癒了。

但在他忙於治病的時候,另一場陰謀正在醞釀。

原來,在北京保衛戰成功之後,之前主張南遷的人都遭到了貶謫。

而之前的翰林院侍講徐珵,更是因為是南遷派的主要人物,一直不得重用。

為此,徐珵一直記恨著于謙。

但徐珵知道,景帝朱祁鈺是于謙等人擁立上位的,只要景帝在位,他就不可能翻身。

所以,他就改名為徐有貞,按捺心思等待機會。

而當他得知景帝朱祁鈺身患重病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到了。

於是,他就立即暗中聯繫了幾個大臣,準備擁立英宗復辟。

據明史記載,在徐有貞開始操作的時候,于謙就收到了消息。

但是,此時景帝朱祁鈺病重且無子,而明朝的繼承制度規定,朱祁鈺去世後,他的皇位只能由之前被廢的英宗朱祁鎮來繼承了。

此時的于謙陷入了兩難之地:

他深知如果他不阻止徐有貞等人的運作,英宗復辟後,報復的第一個人就是他;

但如果他阻止英宗上位,那大明朝所有的皇室宗親,就會對皇位展開爭奪,使得大明朝的百姓再次遭受戰爭的荼毒。

因此,于謙為了百姓,再次選擇默認。


(于謙)


民重君輕是終願,南宮復辟于謙死

在於謙的默許下,徐有貞等人順利地開啟了奪位計劃。

在1457年正月16這一天,徐有貞等人帶著一群大臣跑到南宮,幫助被困在南宮裡的朱祁鎮發動政變,從東華門入朝、重奪皇位。

因此,這次政變也被稱為「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

英宗朱祁鎮復辟之後,把景帝廢為郕(chéng)王,徐有貞等人也如願得到加官晉爵。

而一心為民的于謙,卻被他們打成了反派。

據史料記載,英宗朱祁鎮曾因於謙有功,不忍殺害,但徐有貞卻慫恿說:

「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


如果不殺掉于謙,那就等於承認于謙擁立景帝是合法的,那他們這次奪位就師出無名了。

所以,為了掩蓋自己篡位的罪行,他們最終把于謙推出來當替罪羊。

據說,錦衣衛在抄于謙的家時,發現於謙家竟然清貧到沒有東西可抄的地步,不由得感動落淚。

而于謙被殺後,主刑的劊子手內疚到自殺陪死。

縱觀這場政變的始末,于謙其實自救的機會是有很多的。

但他為了維護大明江山社稷的穩定,為了保護皇權鬥爭下的人民百姓,最終他還是遂了那些爭權奪利者的心愿,選擇犧牲自己、保全大局。

因為于謙的默許和犧牲,奪門之變成了明代的皇位爭鬥和政變中,最順利的一場政變。

可時間也是有記憶的,這場無意義的爭權奪位,成了于謙的封神碑,也將是那些貪婪者的永久恥辱柱!


關鍵字: